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余型鐵建造
- 外文名:Rapitan iron formation
- 分類:鐵礦床
江西新余縣地區鐵礦於1957年發現,主要位於新余縣內。前人研究資料表明該礦床為中國華南元古宙矽鐵質建造型鐵礦,該區鐵礦與前寒紀廣泛發育形成於被動大陸邊緣或陸內裂谷蘇必利爾湖型(Superior)、大陸邊緣盆地或島弧盆地阿爾戈馬型(Algoma)明顯不同,成礦時代形成於地球雪球事件期間,據其形成條件和成因被命名為新余型鐵建造。
新余型鐵建造的礦石成分比較簡單,主要由石英、磁鐵礦、綠泥石組成,常占85%~90%。金屬礦物組成主要有: 磁鐵礦、鏡鐵礦;次要礦物中金屬礦物為鏡鐵礦、赤鐵礦、菱鐵礦、黃鐵礦、針鐵礦、褐鐵礦、磁黃鐵礦、鈦鐵礦、白鐵礦等;非金屬礦物主要有石英、綠泥石、黑雲母;非金屬次要礦物為方解石、石榴石、黑雲母、白雲母、白雲石、絹雲母、石榴子石、透輝石、陽起石、石英、綠簾石、綠泥石和絹雲母角閃石、磷灰石、鋯石等脈石礦物。偶見黃銅礦、閃鋅礦、方鉛礦、矽灰石和電氣石等。
地球化學證據表明新餘式鐵建造形成於地球冰蓋開始融化初期。當時全球性的冰蓋阻礙了大氣與海洋的交換與循環,出現該時期暫時性的還原性的海洋水體,在還原條件,海洋沉積物中鐵重新活化形成可溶性的Fe在海水中富集,後來冰蓋開始消融,海水溶入氧出現氧化環境,Fe形成Fe沉澱,冰川溶化伴隨大量懸浮陸源細碎屑物質的淡水加入,出現大量氫氧化鐵和膠體SiO2 (蛋白石類)先後或同時沉積,形成含鐵矽建造,後來再遭受區域變質、擠壓變形等地質作用,使氫氧化鐵脫水和重結晶變成磁鐵礦,膠體SiO2變成石英,原來的隱晶質的鐵質燧石岩逐漸變成磁鐵石英岩,形成現在的新余型鐵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