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豐江中心地震台

新豐江中心地震台是國家基本地震台站,位於廣東省河源市新豐江水庫大壩下游的莊田村,占地面積89畝。

該台自1960年10月建台以來,記錄了大量的水庫地震震例,為水庫地震的研究積累了完整、寶貴的資料。幾十年來,庫區頻繁的地震活動,為開展地震監測預報試驗研究、開展震源物理過程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場所。新豐江水庫地震也是培養地震人才的大課堂,有大批地震學者在新豐江水庫地震工作中成長。

新豐江中心地震台1992年起為廣東省地震局直屬的正處級事業單位,統一協調、管理河源、惠州、梅州一帶的地震觀測台站工作,下轄河源新豐江遙測地震台網、河源新豐江測量站(國家II類台)、河源和平地電站(國家Ⅰ類台)、河源黃子洞水化站。現有觀測項目:測震、跨斷層形變、地電阻率、大地電場、水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源新豐江中心地震台
  • 機構地址:河源市源城區新江三路
  • 郵編:517021
歷史變遷,地質情況,

歷史變遷

1960年10月,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河源地震考察隊,同年10月18日,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雙下地震台正式觀測;
1962年10月廣東省科學技術委員會在河源地震考察隊的基礎上,組成新豐江地震考察隊;
1961年7月地質部廣東省地質局新豐江地質隊成立,1965年下半年更名為廣東省地質局綜合研究大隊新豐江分隊,1966年邢台地震後又更名為地質部中南地震地質隊,專門從事中南地區地震地質工作,並在新豐江地區開展地應力、地形變、地電和測震等觀測;
1970年中南地震大隊組建,成立新豐江台組,下轄新豐江地震台、半坑觀測站、羅坑觀測站、雙塘地應力觀測站、新豐江測量站、黃子洞觀測站;
1971年對七寨、楊梅坑、洞源地震台恢復觀測,1974年底撤銷;
1974年10月撤銷半坑觀測站,此台搬遷至新港(碉樓)地震台;
1979年6月撤銷新豐江台組,成立新豐江中心地震台;下轄新豐江地震台、新港地震台、羅坑觀測站、雙塘地應力觀測站、新豐江測量站、黃子洞觀測站;
1980年組建新豐江遙測地震台網;
1981年12月撤銷羅坑觀測站;
1984年撤銷新豐江辦事處,人員歸併到新豐江中心地震台,下轄新豐江地震台、新豐江遙測地震台網、新港地震台、雙塘地應力觀測站、新豐江測量站、黃子洞觀測站;
1985年4月新港(碉樓)地震台停測,由新豐江遙測地震台新港子台代替;
1991年,新豐江地震台與新豐江遙測地震台網合併;
1992年,黃子洞觀測站的地電阻率觀測受廣梅汕鐵路建設的影響而搬遷,建立和平地電觀測站;
1998年,雙塘地應力站經批准停測。

地質情況

新豐江地區的地質構造十分複雜,既有褶皺,又有斷裂,還有多期岩漿活動。庫區的構造主要有北東東,北北西,北北東三組。北東東向斷裂在地表不十分發育,但在深部則是本區的主體構造。地表僅表現為一些斷續分布而延伸不長的斷裂帶或擠壓帶,如八月山、燕岩—五斗租、塔坑—葫蘆坳及鴿子頂等擠壓帶或斷裂帶。北北西向斷裂規模雖不大,長度不長,但分布甚廣,並常常切斷北北東向斷裂,它是一組陡傾角的平推斷層和剪下節理,主要為左旋扭動;絕大多數結構面為石英脈及基性岩脈所充填。主要代表性斷裂有:礁坑-雙塘斷裂,新港—葫蘆坳石英群破碎帶,它們共同組成石角-碉樓-白田斷裂破碎帶。北北東向斷裂是地表最突出的構造,深部構造也有一些反映,它是5組以逆斷層或逆掩斷層為特徵的斷裂,壓性為主,兼具扭性,它的主要代表性斷裂有:東江斷裂(下屯-楊樹斷裂);河源斷裂;人字石斷裂;燈塔-客家水斷裂。從地層岩性分布也可分為3個區:北部沉積岩區,中部花崗岩區,南部沉積岩區。以燕山期侵入花崗岩的新豐江岩體分布最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