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論:階級與經濟社會形態》作者吉民(顧吉珉),全書上下二冊,總計百萬字。中華出版社2023年4月出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論:階級與經濟社會形態
- 作者:吉民(顧吉珉)
- 出版社:中華出版社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目錄,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書名:新論:階級與經濟社會形態
作者:吉民
出版社:中華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4
ISBN:9789887687061
內容簡介
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把人類社會理解為是一個建立在生產力基礎上的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統一的有機體,這個統一有機體的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按照公有制社會——私有制社會——公有制社會演進著。私有制社會就是存在著“剝削”、“階級”和“國家”的社會。“剝削”和“階級”範疇既是唯物史觀的組成部分,也是經濟社會形態原理的理論基礎之一。
本書以唯物史觀為指導,主要以經濟社會形態理論為中心線索,以系統論為基本方法,結合歷史演化事實,對剝削、階級、經濟社會形態、社會主義社會等範疇進行了深入探討,按照系統論方法的要求歸納和總結了其基本內涵和基本結構,對“社會”整體結構進行了分析,對社會的本質、形態和演變規律等提出了唯物史觀的基本見解。
目錄
(上冊)
前 言
第一章 “社會主義”“剝削”和“階級”等的一般定義
一、作為基本概念的“社會主義”?
二、“剝削”概念的傳統定義與質疑
(一)傳統的“剝削”定義
(二)對傳統“剝削”定義的質疑
三、“階級”概念的傳統定義與質疑
(一)傳統的“階級”定義
(二)對傳統“階級”定義的質疑
四、“剝削形式”“階級結構”的一般定義
(一)“剝削形式”一般定義
(二)“結構”與“階級結構”的簡單定義
第二章 什麼原因形成“剝削”以及剝削形式
一、“剝削”如何形成?
(一)勞動與生產
(二)關於“必要”與“剩餘”概念在剝削形成中的意義?
(三)公有制演變為私有制
(四)分配形式的展現、分類與功能
二、“剝削”的特徵和定義
(一)“剝削”的一般特徵
(二)剝削的直接基礎與定義
三、“剝削”在系統中的位置及與他要素關係
(一)“剝削”在歷史唯物主義體系中的位置
(二)對同剝削定義有關的一些爭議觀點的簡析
四、“剝削形式”如何劃分及命名?
(一)馬克思恩格斯對生產關係中占有型分配形式的劃分
(二)剝削可以根據不同的標準進行劃分和命名
(三)延續分配形式所依據的強制手段對剝削形式進行分類和命名
(四)剝削形式的劃分與命名
第三章 經典作家的“階級”形成思想及其理解
一、馬克思恩格斯對“階級”起源和本質的探索
(一)模糊的“前階級”概念
(二)馬恩關於“階級”起源和本質的基本觀點
二、列寧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的“階級”形成思想
(一)列寧的“階級”定義
(二)對列寧的“區別各階級的基本標誌,……是它們對生產資料的關係”的認識
(三)對列寧“階級”定義常見誤解舉例
三、對列寧“階級”定義的其他思考
(一)關於“集團”概念的使用
(二)階級形成條件是占有“勞動”還是占有“勞動成果”?
(三)列寧“階級”定義的兩個標準問題
第四章 “階級”的一般特徵及系統定義
一、“階級”的一般特徵和定義
(一)“階級”的一般特徵
(二)“階級”概念的基本定義
二、小結:“階級”的形成路線及在系統中位置
(一)“階級”的形成路線
(二)“階級”在系統中的位置
(三)作為“基本的指導線索”的“階級線索”的相對性
(四)“階級”的消亡
三、與“階級”形成有關的其他問題簡議
(一)關於“所有制”與階級形成
(二)關於“分工”與階級形成
(三)關於“分配關係”與階級形成
(四)上層建築形式的不平等關係不是階級形成的基礎
(五)“階層”與階級關係以及個體的階級歸屬問題
(六)“等級”與階級
(七)“人民”與階級
(八)所謂“中間階級”(中產階級)的涵義
四、階級形成問題上偏差和歧義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隔絕了“階級”形成的系統背景
(二)沒有準確理解“階級”在經濟社會形態結構中的位置
(三)錯誤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所有”關係的涵義
(四)缺乏對馬克思“所有”關係進行三層面區分的思維方法
(五)不清楚“階級”完形於生產關係中的具體位置以及身份
(六)缺乏系統觀思維
(七)混淆“一般階級”形成與“特殊階級”形成
(八)對(五分法下)特殊階級形成條件的誤解
(九)“階級形成”同個體的“階級歸屬”相混淆
(十)違反形式邏輯規則
第五章 私有制社會基本剝削形式特徵與基本階級種類
一、剝削形式的基本特徵
(一)武力剝削的基本特徵
(二)封土剝削的基本特徵
(三)權力剝削的基本特徵
(四)資本剝削的基本特徵
(五)福利剝削的基本特徵
二、階級種類及其特點
(一)階級種類
(二)武力社會階級種類及基本特徵
(三)封土社會階級種類及基本特徵
(四)君權社會階級種類及基本特徵
(五)資本社會階級種類及基本特徵
(六)勞動社會階級種類及基本特徵
三、福利分配—福利剝削—福利階級的產生與基本意義
(一)福利分配的萌芽和長成
(二)福利剝削
(三)福利階級
第六章 勞動社會基本生產關係及“剝削”與“階級”基本種類
一、勞動社會基本生產關係
(一)討論社會形態生產關係的三個前提
(二)勞動社會生產關係的基本規定性
(三)關於按勞分配的某些權利是“資產階級權利”問題
(四)勞動社會生產關係以“勞動”為核心
(五)對勞動社會生產關係特徵的誤解簡析
(六)“政治經濟學”與“生產關係”的契合關係
二、勞動社會基本剝削形式
(一)勞動社會為什麼還存在著福利分配?
(二)福利剝削形式是基本剝削形式
三、勞動社會基本階級種類
(一)勞動社會的基本階級種類是勞力階級和福利階級
(二)福利階級在資本社會和勞動社會的不同表現
第七章 私有制社會生產關係、剝削形式以及階級結構的存在形式
一、基本生產關係和非基本生產關係
(一)“基本生產關係”與“非基本生產關係”概述
(二)具體社會形態的基本生產關係的最基本特徵
二、非基本生產關係——分配形式、剝削形式
(一)非基本生產關係內容
(二)非基本剝削形式
三、社會階級結構——基本階級結構和非基本階級結構
(一)“階級結構”概述
(二)社會階級結構的一般分析
四、“階級”的系統定位、關係以及“階級”概念系統整理
(一)“階級”在唯物史觀系統中的位置及其關係
(二)“階級”的家族譜系——相關概念及其衍生的系統整理
第八章 對“剝削”的深化認識及“正義”問題解析
一、分配活動與生產關係等其他範疇的關係
(一)分配關係的根源及同生產關係的聯繫路徑
(二)分配關係在唯物史觀私有制社會結構中的樞紐地位
二、剝削出現的歷史必然和導致的直接結果
(一)剝削得以出現和存在的歷史客觀性
(二)剝削導致的直接結果
(三)剝削的歷史作用
三、剝削與“正義”以及“塔克—伍德命題”
(一)“正義”語詞的一般含義
(二)“塔克—伍德命題”文本涵義分析
(三)學者們對“塔克—伍德命題”的評論及再評論
(四)究竟該如何認識馬克思的這段話語以及“命題”
(五)結語
四、資本社會和勞動社會分配形式的正義表現
(一)資本社會分配形式的正義問題
(二)勞動社會分配形式的正義問題
第九章 勞動社會非基本生產關係及階級主體
一、對勞動社會存在的非基本生產關係的各分配形式——剝削形式的一般認識
(一)武力分配—武力剝削形式的存在及其認識
(二)封土分配—封土剝削形式的存在及其認識
(三)權力分配—權力剝削形式的存在及其認識
(四)資本分配—資本剝削形式的存在及其認識
二、勞動社會非基本生產關係基礎上的特殊剝削階級的存在及認識
(一)武氓階級的存在及其特徵等
(二)封爵階級的存在——無
(三)權力階級的存在及其特徵等
(四)資本階級的存在及其特徵等
(下冊)
第十章 勞動社會“三關係結構”的基本規定性
一、發展生產力以滿足社會人的需求
(一)分配關係的“自然需求”原因及社會需求
(二)生產力的大力發展是社會一切發展的根本基礎
二、對生產關係—分配形式的自覺調整
(一)鞏固和不斷擴大基本生產關係
(二)區別對待次要分配形式
(三)如何認識和對待資本分配——資本剝削?
(四)禁止和消除不允許存在的非基本生產關係
三、勞動社會上層建築及諸形式基本規定性:政治、法律、道德、價值、文藝等
(一)“上層建築”概念?
(二)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生產關係)的基本關係
(三)“上層建築學”與“社會主義上層建築學”的提出
(四)勞動社會上層建築的基本規定性
(五)勞動社會上層建築諸形式的基本要求
第十一章 唯物史觀基本結構與社會形態(一)
一、“唯物史觀”“社會形態”“經濟社會形態”的基本定義
二、唯物史觀認識“社會”的路徑
(一)什麼是“社會”?
(二)“社會”的最基本結構——“橫向結構”
(三)“社會”的縱向結構——“時序結構”
(四)社會結構的基本形式:“十字形結構”
三、基本的社會形態及分類解說
(一)基本的社會形態概述
(二)基本社會形態分類解說
第十二章 唯物史觀基本結構與社會形態(二)
(三)主體社會形態簡介
(四)社會形態系統圖示介紹
四、人類社會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
(一)人類社會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
(二)作為社會關係主體的人的發展也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
(三)人的主觀意識可否改變社會發展的這個“自然歷史過程”?
(四)對世界經濟社會形態演變趨勢的蠡測與展望
結 語
附 錄:
附錄1《“社會主義”概念的產生與一般定義?》
附錄2《應該如何認識社會主義所有制的性質?》
附錄3《“社會主義社會”是一種獨立的經濟社會形態嗎?》
附錄4《“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勞動生產關係》
附錄5《“社會主義社會”核心價值觀——勞動至上》
附錄6《唯物史觀經濟社會形態原理系統示意圖》
附錄7《唯物史觀經濟社會形態原理(本科層次)模擬試題》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簡介
吉民(Ji Min,1957——),中國四川人。法學本科學歷,經濟師。原銀行職員,長期從事資產、信貸、法務等工作,後專職從事法律工作。結合經濟專業工作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唯物史觀——社會形態等理論,略有心得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