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名著名家導讀系列:孟子選譯》是2012年8月1日青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孟軻、蘇叔陽。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新課標名著名家導讀系列:孟子選譯》不僅是一部經典的儒家著作,也是一本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更是一部優秀的古代散文集。全書以對話、說理的方式展開,以駁論為主要的論證方法。它比較詳細地記載了孟子的思想、言論和事跡,保存了豐富的史料,是研究孟子思想和先秦政治、文學、歷史、經濟和哲學的重要著作。
作者簡介
作者:(戰國)孟子 主編:蘇叔陽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人(今山東鄒縣東南人),離孔子故鄉曲阜不遠,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三歲喪父,母親仉氏把他撫養成人。“孟母三遷”和“斷機教子”的故事,流傳至今,影響深遠。據《烈女傳》和趙岐《孟子題辭》說,孟子曾受教於孔子的孫子子思。《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又說他“受業子思之門人”。無論是受教於子思,還是受業於子思的門人,孟子的學說無疑都受到了子思很深的影響。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為一派,這就是後世所稱儒家中的“思孟學派”。孟子從四十歲開始教徒。和孔子一樣,他也曾帶領學生遊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並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但由於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一樣不被重用,所以辭官還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這就是《孟子》一書的由來。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學說是對孔子“仁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孔子的“仁”是一種含義極廣的倫理道德觀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愛人”。孟子從孔子的“仁學”思想出發,把它擴充發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施政綱領,就是“仁政”。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為本”。孟子認為,對一個國家來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還說:“國君有過錯,臣民可以規勸,規勸多次不聽,就可以推翻他。”孟子反對兼併戰爭,他認為戰爭太殘酷,主張以“仁政”統一天下。在經濟上,孟子主張“民有恆產”,讓農民有一定的土地,減輕賦稅,發展生產,衣食無憂之時才能關注精神,而成“禮”。孟子“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他認為善性是人類所獨有的一種本性,也是區別人和動物的一個根本標誌。他還強調要重視對人的教育,強調客觀環境對人的影響。他認為人只有在逆境中奮鬥,才能激發出強烈的進取精神。人只有在憂患中才能生存,貪圖安樂就必然會導致滅亡。孟子非常重視人格修養,他認為人生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正義”。為了“正義”可以捨去生命,即“捨生取義”。孟子的思想影響深遠,他的“民本思想”成為後來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論依據;他的人格標準,激勵著歷代仁人志士不畏權貴,為真理和正義而勇敢抗爭。孟子生活的戰國中期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為混亂,社會更加動盪不安。孟子一方面繼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發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學術思想。同時,在與墨家、道家、法家等學派的激烈交鋒中,孟子維護了儒家學派的理論,也確立了自己在儒學中的重要地位,成為僅次於孔子的正宗大儒。隨著儒家地位的不斷提高,孔子被尊為“聖人”,孟子也被稱為“亞聖”。
蘇叔陽,生於1938年,當代著名作家,河北保定人。1960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曾任大學教師、工人。197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中國戲劇家協會、中國電影家協會。曾任作協全委會委員、影協副主席等。作品曾獲國家圖書獎、中國圖書獎、文華獎、華表獎、“五個一工程”獎、人民文學獎、金雞獎、烏金獎及全國作協散文獎、短篇小說獎等。其作品《中國讀本》獲世界智慧財產權聯盟金獎。曾獲“《兒童文學》金作家”稱號,並榮獲國務院專家終身津貼,“中國電影百年優秀電影藝術家”獎,“中國話劇百年國家有突出貢獻話劇藝術家”稱號,聯合國藝術貢獻特別獎,“2011年度中華文化人物”稱號等。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人(今山東鄒縣東南人),離孔子故鄉曲阜不遠,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三歲喪父,母親仉氏把他撫養成人。“孟母三遷”和“斷機教子”的故事,流傳至今,影響深遠。據《烈女傳》和趙岐《孟子題辭》說,孟子曾受教於孔子的孫子子思。《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又說他“受業子思之門人”。無論是受教於子思,還是受業於子思的門人,孟子的學說無疑都受到了子思很深的影響。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為一派,這就是後世所稱儒家中的“思孟學派”。孟子從四十歲開始教徒。和孔子一樣,他也曾帶領學生遊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並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但由於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一樣不被重用,所以辭官還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這就是《孟子》一書的由來。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學說是對孔子“仁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孔子的“仁”是一種含義極廣的倫理道德觀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愛人”。孟子從孔子的“仁學”思想出發,把它擴充發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施政綱領,就是“仁政”。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為本”。孟子認為,對一個國家來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還說:“國君有過錯,臣民可以規勸,規勸多次不聽,就可以推翻他。”孟子反對兼併戰爭,他認為戰爭太殘酷,主張以“仁政”統一天下。在經濟上,孟子主張“民有恆產”,讓農民有一定的土地,減輕賦稅,發展生產,衣食無憂之時才能關注精神,而成“禮”。孟子“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他認為善性是人類所獨有的一種本性,也是區別人和動物的一個根本標誌。他還強調要重視對人的教育,強調客觀環境對人的影響。他認為人只有在逆境中奮鬥,才能激發出強烈的進取精神。人只有在憂患中才能生存,貪圖安樂就必然會導致滅亡。孟子非常重視人格修養,他認為人生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正義”。為了“正義”可以捨去生命,即“捨生取義”。孟子的思想影響深遠,他的“民本思想”成為後來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論依據;他的人格標準,激勵著歷代仁人志士不畏權貴,為真理和正義而勇敢抗爭。孟子生活的戰國中期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為混亂,社會更加動盪不安。孟子一方面繼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發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學術思想。同時,在與墨家、道家、法家等學派的激烈交鋒中,孟子維護了儒家學派的理論,也確立了自己在儒學中的重要地位,成為僅次於孔子的正宗大儒。隨著儒家地位的不斷提高,孔子被尊為“聖人”,孟子也被稱為“亞聖”。
蘇叔陽,生於1938年,當代著名作家,河北保定人。1960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曾任大學教師、工人。197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中國戲劇家協會、中國電影家協會。曾任作協全委會委員、影協副主席等。作品曾獲國家圖書獎、中國圖書獎、文華獎、華表獎、“五個一工程”獎、人民文學獎、金雞獎、烏金獎及全國作協散文獎、短篇小說獎等。其作品《中國讀本》獲世界智慧財產權聯盟金獎。曾獲“《兒童文學》金作家”稱號,並榮獲國務院專家終身津貼,“中國電影百年優秀電影藝術家”獎,“中國話劇百年國家有突出貢獻話劇藝術家”稱號,聯合國藝術貢獻特別獎,“2011年度中華文化人物”稱號等。
目錄
第1章 人性善惡篇 /1
第2章 品格修養篇 /18
第3章 求學問道篇 /63
第4章 禮儀倫理篇 /87
第5章 治國理政篇 / 115
常年易考題/178
參考答案/181
第2章 品格修養篇 /18
第3章 求學問道篇 /63
第4章 禮儀倫理篇 /87
第5章 治國理政篇 / 115
常年易考題/178
參考答案/181
序言
《孟子》不僅是一部經典的儒家著作,也是一本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更是一部優秀的古代散文集。全書以對話、說理的方式展開,以駁論為主要的論證方法。它比較詳細地記載了孟子的思想、言論和事跡,保存了豐富的史料,是研究孟子思想和先秦政治、文學、歷史、經濟和哲學的重要著作。
《孟子》既吸收了《論語》中的精華,也借鑑了《大學》《中庸》的一些內容,“仁義”是其思想核心。但和孔子“常講仁,少講義”不同,孟子則“仁義並重”,他有句名言,即“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被作為封建思想的正統,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漢文帝時把《論語》《孝經》《爾雅》和《孟子》各置博士之官,叫“傳記博士”,《孟子》赫然在列。兩漢時,《孟子》已和《論語》並列。到五代時,後蜀主把《易》《書》《詩》《儀禮》《周禮》《禮記》《公羊》《穀梁》《左傳》《論語》《孟子》十一經刻石,這是《孟子》被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理學家朱熹在《禮記》中取出《大學》和《中庸》兩篇,認為是曾子和子思的作品,與《論語》《孟子》合在一起,稱為“四書”,於是,《孟子》的地位空前提高了。
孟子的思想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傑出代表,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至罕瑰寶,閃耀著思辨的光輝與智慧的精華,值得我們認認真真去學習。
《孟子》既吸收了《論語》中的精華,也借鑑了《大學》《中庸》的一些內容,“仁義”是其思想核心。但和孔子“常講仁,少講義”不同,孟子則“仁義並重”,他有句名言,即“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被作為封建思想的正統,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漢文帝時把《論語》《孝經》《爾雅》和《孟子》各置博士之官,叫“傳記博士”,《孟子》赫然在列。兩漢時,《孟子》已和《論語》並列。到五代時,後蜀主把《易》《書》《詩》《儀禮》《周禮》《禮記》《公羊》《穀梁》《左傳》《論語》《孟子》十一經刻石,這是《孟子》被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理學家朱熹在《禮記》中取出《大學》和《中庸》兩篇,認為是曾子和子思的作品,與《論語》《孟子》合在一起,稱為“四書”,於是,《孟子》的地位空前提高了。
孟子的思想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傑出代表,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至罕瑰寶,閃耀著思辨的光輝與智慧的精華,值得我們認認真真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