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新華(新華(粵劇演員))

鄺新華(清末粵劇演員,編劇家)

新華(粵劇演員)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鄺新華,1850年出生,原名鄺殿卿,字敬偕,廣東省開平縣人,清末粵劇著名演員,編劇家。演武戲見長,同治、光緒年間,名重一時。他出生於粵劇藝術家庭,父親鄺明,是在班中演大淨行當的演員,曾經支持李文茂起義活動,當時清廷對粵劇藝人進行了報復性的血腥鎮壓,使粵劇瀕於人亡行滅的絕境。

基本介紹

  • 本名:鄺新華
  • 出生地:廣東省開平縣
  • 出生日期:1850年
  • 職業:粵劇演員、編劇家
  • 別名:原名鄺殿卿
人物故事,個人成就,個人作品,

人物故事

鄺新華童年開始,就過著苦難的生活,受到反清、反帝鬥爭的薰陶,他當時參加粵劇藝人藍桂叔和華保叔在廣州十三行洋商伍紫垣在河南(今海珠區)溪峽的花園創辦的粵劇科班“慶上元”童子班,鄺新華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鄺新華從藝出師後,他不僅在政治和社會活動上是粵劇的領袖,在藝術上也是革新的先驅,他是粵劇藝人的傑出代表,並團結同仁與清朝統治者鬥智鬥勇,當時清廷因粵劇藝人李文茂回響太平天國參加廣東天地會起義而禁演粵劇,並焚毀“瓊花會館”,後經鄺新華力爭開禁重建,更名為八和會館,他當時被推為會首,為粵劇爭得了恢復和生存發展的權利,由此,粵劇藝人隊伍迅速恢復和壯大,戲班業務日益興旺,藝術水平不斷提高,使粵劇劫後逢春,出現了生氣勃勃。欣欣向榮的興盛局面。粵劇史上稱之為“粵劇中興”。

個人成就

鄺新華對粵劇事業貢獻之大,威望之崇高,特別是他在為“粵劇中興”而進行艱苦奮鬥的過程中,領袖群倫,功勳卓著,行內尊稱他為“華公”,在八和會館內懸掛著他的肖像,甚至為他立一“長生牌”以志其不滅之功。八和會館成立後,他和勾鼻章題贈扁額:“有志竟成”,筆法新奇,現存放於廣州市恩寧路“八和會館”內。八和館的建成是依靠群體的力量,故建館後上演的第一個戲《六國大封相》體現的就是這個宗旨。還有一說,《六國大封相》演出中有個擔著帥旗式樣上場,站在六元帥中間的,旗上寫著“飲水思源 切勿忘本”,就是鄺新華提議製作的,以忠告全行藝人必須時刻團結一致,共同保持粵劇永不衰敗。
鄺的一生,他對粵劇事業的貢獻是很大的,他為粵劇中興和發展,準備好了必要的組織、思想、隊伍、藝術等條件,加速了粵劇從古樸、嚴謹、守戒的民間藝術階段,向新穎、靈活、開放的近現代城市劇場藝術階段挺進的步伐。鄺對粵劇事業貢獻之巨大,威望之崇高,在粵劇史上應為他書上重要一筆。

個人作品

鄺新華為了開拓藝術視野,提高粵劇藝術,他喜交友訪藝,觀摩兄弟劇種演出,擬同行交流藝術心得,切磋技藝。他借鑑京劇表演藝術以豐富粵劇表演藝術,特別欣賞京劇泰斗譚鑫培的唱做藝術,並吸收京劇唱腔的精華,自創“戀檀腔”。鄺新華的戲路寬廣,首本戲有:《蘇武牧羊》、《太白和番》、《李太白醉倒騎驢》、《李密陳情》、《劉備過江招親》、《孫武子獻十三篇》、《殺子報》、《王祥臥冰求鯉》、《胡迪罵羅》等,其中的出頭戲《李密陳情》和正本戲《劉備過江招親》等尤為著名。鄺新華率先把《甘露寺陳情》、《李密陳情》、《殺子報》等灌製成唱片,使粵劇唱曲得到以廣泛流傳,贏得更多的粵劇聽眾讚許,並推動了粵劇唱腔藝術提高和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