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圓形、圓鈕、圓鈕座、鈕座外圍以雙線方框,框外四角飾四乳及TLV博局紋,將內區劃分為四部,上部朱雀配羽人,下部蛇配龜,左部單配大象,右部單配白虎。像虎左右相對。象紋大圓眼,長鼻上揚,巨腹,四肢前後擺動,形似奔跑姿勢,栩栩如生。外區按順時方向環布21字懸針篆銘文:“上大山、見神人、食玉英、飲澧泉、駕蛟龍、乘浮雲、宜官秩。”澧是指位於湖北省北部的澧水,流入洞庭湖。“上大山、見神人”三言句銘文是新莽鏡上多見文式,有其特殊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莽象虎紋四神博局鏡
- 屬性:鏡子
- 朝代:漢代
- 相關人物:王莽
文化背景,規格和歷史探究價值,規格,作用,
文化背景
懸針篆是王莽元年(公元14年)實行第四次貨幣改革,鑄在“貨布”、“貨泉”古幣上的書體,文字秀美,頗有典型時代特徵,被錢幣界稱為懸針體。鏡邊緣飾斜線和鋸齒紋,緣寬有勾連雲氣紋。整個鏡背的紋飾套用“線條式”手法工藝鑄成,具有一定的現實感和藝術感染力。
規格和歷史探究價值
規格
鏡徑15.5厘米,緣厚0.46厘米,重505克,青銅質,鏽蝕嚴重,背有裂縫,呈綠漆古包漿。從本鏡主題紋飾和書體特點鑑定分析,當是新莽時期鑄造的銅鏡無疑。四神,又稱四靈、四象,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種神獸,是漢鏡和新莽鏡上常見的圖案。周世榮先生著《中華歷代銅鏡鑑定》一書中《禮記·典禮上》:“行前朱鳥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古人是用來以表示四個方位,也稱四方之神,有辟邪和保平安之意。
作用
像是吉祥之物,早在二百萬年前,我國黃河流域的沿河兩岸是一片蔥綠森林,生活著象、犀牛等野生動物。據考古資料記載,在河南安陽殷墟附近大墓中曾發掘出象的遺骸。另外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期遺址出土各種動物遺骨共47種,其中就有大象的骨骼。史書《孟子·滕文公下》武丁卜辭有獲野生象的記載,“今夕甚雨,獲象。”《呂氏春秋·古樂篇》也記載:“商人服象、虐東夷,周公遂以師遂之,至於江南”的傳說。1975年湖南禮陵獅形山出土商代晚期的象尊。這說明,商周期間在我國華北、華東、華中等地區一帶仍有象生存。到了秦漢時期還專門設立飼養動物的基地,如漢代皇家“上林苑”中飼養野生動物“百獸”,有大象、虎等將近40多種禽獸。漢代以後隨著氣候變化,人口的急增,農業無節制性開發,森林被伐,大量野生象等動物被捕殺,生態環境嚴重遭受破壞,象被迫遷徙到我國雲南西雙版納的一小片原始森林中棲身。筆者於1997年夏赴昆明開會,曾去西雙版納考察,只發現有二頭野生象被農家所飼養。我們的祖先蓄養服役象,有運輸木材、祭祀、表演節目等功用。並將象牙雕刻成精湛的美術品供人們欣賞。象還被用於戰爭,據《春秋左傳》記載,定公四年,楚昭王讓針尹固把點燃的火把緊系在大象的尾巴上,然後讓大象沖向吳軍,以阻擊吳軍激烈進攻,即所謂“王使執燧象奔吳軍”的故事。
象紋是古代一種裝飾圖案,主要表現為長鼻巨腹的特徵,流行在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的青銅器上,但是在漢鏡上象紋相當少見。筆者查閱漢代青銅鏡圖譜資料,竟發現四面漢鏡上配有完整的象紋。第一面是“東漢盤龍象紋鏡”,刊登在《中國文物報·收藏鑑賞周刊》第19期上。第二面是西漢“龍鳳象猴紋銅鏡”,記錄在《廣西銅鏡》上。第三面是“東漢八子神人畫像鏡”,被上海博物館所收藏。第四面是東漢“王氏四獸紋鏡”,鏡上紋飾有象、虎、獨角獸和鹿紋,為四神鏡,套用高浮雕工藝鑄成。象紋非常典型,精美絕倫,刊登在《中國青銅器·銅鏡》上。而象紋在唐宋時期鑄造的銅鏡上,幾乎消失得無影無蹤,這和大自然的變遷,象遠離人類而去,是息息相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