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966.00畝(其中:田3284.00畝,地682.00畝),人均耕地1.25畝,主要種植糧食.油菜.烤菸等作物;擁有林地6220.7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769.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16畝,主要種植等經濟林果; 其他面積7639.88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1年底,全村有666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 有666戶通電,有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660戶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61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612戶。 該進村道路為屬於彈石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4.5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4.50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3284.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60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80畝。 該村到2011年底,有37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6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800戶,共鄉村人口3150人,其中男性1580人,女性1570人。其中農業人口3150人,勞動力1738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0;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990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5.0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0.0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戶0戶。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79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930.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4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63.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問題:長期以來,由於某種原因教育的嚴重滯後,造成村民整體素質偏低,,人才匱乏。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意識不強,基礎設施差,造成生產生活落後,交通不便造成農產品的流通受阻;農產品風不到效益。現在山區各村組處於水、路不便,整的經濟發展受制約。。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爭取上級支持,用自身努力,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結合新農村建設,完善全村的道路工程;種糧保煙,大力發展林果產業,依託現有的板栗優勢,再創板栗品牌、效益,使板栗成為支柱產業,發展優質稻,發展畜牧業做好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工作。
農村經濟
該村2015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700.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976.60萬元,畜牧業收入397.82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932頭,肉牛82頭,肉羊131頭); 林業收入48.77萬元, 第二、三產業收入73.15萬元, 工資性收入110.6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159.00元,農民收入以種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10.6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2人 ,在省內務工26人,到省外務工3人。
新農村建設
新農村:2008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使得全村各環境有所改善。但資金缺少,未進行整村推進。
人文地理
新莊村地處者東鎮西北邊,國土面積17.3平方公里,海拔1250米,屬半山區,年平均氣溫17℃,2010年降水量128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玉米、核桃、茶葉。全村9個村民小組,共有農戶378戶,鄉村人口1360人,以漢族、傣族、彝族為主,是漢族、傣族、彝族混居地,漢族文化和彝族文化相互交融是民俗旅遊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