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本質論是對各種探討新聞、報紙本質的論點的總稱。這種探討“本質”的傳統起源於德國,從19世紀初至20世紀,持續了100多年。黑格爾在其《精神現象學》序言裡曾提出:“一般地來說,我們已經看到的東西,並不一定因為它是已知的就一定也是被認識了的。”德國新聞學家們一開始就注意到“已知的”和“被認識的”這二者的不同,他們為把對報紙的直接感性認識狀態提高到理性認識狀態,進行了漫長的努力,其最高成果是1960—1975年間陸續出版的八卷本巨著《未被認識的文化力量》(奧托·格羅特著),有4000多頁。德國新聞學家最初將報紙的本質特徵概括為定期性、公告性、時宜性、現時性等等。
日本新聞學研究在較長時期內(本世紀前半葉)受德國“新聞本質論”影響較深,其代表作有藤原勘治的《報紙與社會文化建設》、棟尾松治的《新聞學概論》(1930年)、小野秀雄的《新聞基本理論》(1947年),後者的影響最大。中國的新聞學者也受到“新聞本質論”的影響,其代表作是戈公振的《中國報學史》(1927年)第一章。他根據眾多的德國新聞學著作,認真介紹和探討了德國新聞學的“公告性”、“時宜性”、“定期性”、“一般性”等概念,致力於揭示“報紙之原質”。我國當代新聞理論研究中的某些研究對象和思維方式,仍然可以隱約地顯示出戈公振開創的研究傳統的痕跡。日本新聞學家和田洋一就新聞本質論在1980年發表了如下一段話:“德國的新聞學家們一直想弄清楚新聞學研究的對象——報紙的本質。由於過於熱心地探討什麼是報紙,什麼不是報紙,報紙的特徵是什麼,本質性特徵又是什麼等等,從而忽略了敏銳地觀察報紙與現實社會的關係、報紙的威力、報紙驚人的力量。我們到底應該向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繁榮的德國新聞學學習什麼呢?”(《新聞學概論》第16—17頁,新聞出版社198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