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羅靜板音樂,福建省龍巖市傳統音樂,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新羅靜板音樂形成於清末年間1901年,民國期間靜板音樂逐漸趨於成熟,在龍巖新羅城區、鄉村廣為流傳。新羅靜板音樂不用鑼鼓,以絲弦樂器為主,音樂旋律優美動聽,演奏速度較緩慢,顯得格外清靜,故而稱之為靜板音樂。新羅靜板音樂常用宮調式,徵調式、羽調式、商調式和角調式樂曲較少。其調性,多用G調或F調,即二胡拉5、2弦,或6、3弦。靜板音樂的特色樂器有自製二胡、吊櫃(即潮櫃)。其他樂器有竹笛、笙、芒管、小嗩吶、京胡、二胡、椰胡、三弦、琵琶、梅花琴、廣弦、月琴、三音、揚琴、二胡及咯板、小鈸、碰鈴、小叫(碗鑼)。
2005年,新羅靜板音樂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項目編號:Ⅱ-1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羅靜板音樂
- 批准時間:2005年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申報地區:福建省龍巖市
- 保護單位:龍巖市新羅區文化館
- 項目編號:Ⅱ-14
歷史淵源,基本特徵,主要特徵,曲牌樂器,演奏特色,代表作品,傳承保護,傳承人物,傳承狀況,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新羅靜板音樂是龍巖主要的民間音樂之一。據傳,它源於清朝光緒、宣統年間。當時龍巖舉行了一次大型的巡迎天后聖母活動,請來了永定大排的十番音樂班子,為巡迎慶典演奏。那優美的十番曲調引起了一些社會民樂愛好者的興趣,便向他們學了幾支曲子。此後,龍巖一些商家又幾次請永定班子來演奏,他們學會的曲子也越來越多。於是他們組織了一個樂館叫“雅奏軒”,頭家林彩江,館址在橄欖嶺,即今龍巖街心廣場左側、原市政府後大門一帶,成員包含了士農工商各界二十四人,其中有郭聯壽、張志宏、科子、鄭起英等,經常聚會研習、演奏。
20世紀30年代,龍巖西安村有名的兒科醫生鄭起英和鄭榮周等為首,成立“公民國樂團”,20餘人,鄭起英自彈三弦,杜紹元拉頭弦演奏《寒鴉戲水》《平湖秋月》《將軍令》《狀元遊街》《哭竹》等,一時頗具名氣。他們最初只學十番,後來有位在坎市開“公興泰”布店的老闆,叫邁五的龍巖人,本身喜拉二胡,他見有一位在永定砍市賣唱南詞北調的江西瞎子黎金堂藝術水平高,便和龍巖“南泰成”商號的老闆一起,把江西瞎子黎金堂請到龍巖,他們和蘇耕子等一起向他學習南詞北調。於是南詞北調便和十番音樂一起在龍巖流傳開來,成為靜板音樂的一部分。五、六年後,龍巖田洋、曹溪的靜板樂隊還和坎市隊進行了一場比賽,結果兩隊在技術上和曲牌數量上都不相上下。自此學習靜板的人越來越多,流傳至了整個龍巖縣。
大約到了1918年左右便有了比較正規的琴館,如“雅奏軒”“亦樂園”等。在此後的幾年中,不少鄉村都先後組織了業餘“靜板”樂隊,而且出現了職業的琴師到各鄉教館,從此“靜板”就大大發展起來。在它流傳過程中,不斷地受到當地人文和地理、環境的影響,並廣泛吸收融合了漢劇、潮劇、木偶戲的過場音樂以及民間小調和饒平吹等,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並有了自己的曲牌如“進金錢”“珠珠錦”“遊山玩水”等。使音樂曲調優美樸實,既有江南絲竹之靜雅,又有閩西鄉土音樂氣息。
解放初期,又成立了“龍巖城區靜板樂隊”,歸僑蘇振壽捐資添購樂器,常在登高山麓、大榕樹下演奏。龍巖縣文化館還把靜板音樂工尺譜翻譯成簡譜,印發各地。
至於名稱,是因其優雅而將十番改稱為“靜板”的,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基本特徵
主要特徵
新羅靜板音樂主要套用於婚娶、壽誕、節日慶會、賽事活動、開業慶典。喪事只限靜板樂隊隊員去世,一般不對外參加喪事活動。靜板音樂分為坐奏與行奏兩種演奏形式,又以坐奏居多。一般在大雅之堂或舞台演出以坐奏為主,參加踩街與民俗活動以行奏為主,行奏時揚琴等大件樂器不用。端午節賽龍舟時,也會在一遊船上,在賽龍舟的之前之後或間隙中演奏。
曲牌樂器
靜板以“雅靜”為特色,樂曲都是單個曲牌,具有濃郁的地方鄉土風味,旋律流暢,節奏平穩,以“板”為指導。弦樂器以二胡、三弦、揚琴、琵琶、板胡為主,配以吊規、竹笛、洞簫、嗩吶。打擊樂器以木魚、碰鈴、小鑼、小鈸等輕型打擊樂為主。
演奏特色
靜板樂隊演奏,一般人數七、八至十五、六人不等。演奏時,每個曲牌可單獨演奏,亦可一個曲牌緊接一個曲牌演奏,叫“過橋”;有時候也可以從第一曲的中間跳到第二二曲,由領奏的樂手決定轉折,這叫“過枝”。在速度上每一個曲牌都可以由慢、中、快三種板式組成。每一曲牌可重複演奏,逐段加速,一曲悄然結束,另一曲又悠然地銜接上來。開場的曲牌多用“八板頭”,結束的曲牌多用“一點青”。有時候也可以從第一曲的中間跳到第二曲,由領奏的樂手決定轉折。由於“靜板”藝人在長期的合奏演奏中形成了和諧、統一的演奏方法和風格,所以,儘管曲牌各不相同,連起來仍給人以一氣呵成的完整感覺,靜中有鬧,悅耳動聽。
代表作品
靜板音樂曲目繁多,在長期流傳過程中,有些曲目已失傳。據新中國成立後數次普查統計,有曲譜資料在案的曲目共有45首:《帶利帶》《將軍令》《進金錢》《哭竹》《粉紅蓮》《雨滴蓮》《反金錢》《倒褂》《春板》《高山流水》《風流詞》《天下樂》《梳妝樓》《狀元逛街》《珠珠錦》《上西樓》《一粒青》《逛山玩山》《文詞》《漏雪》《欲無春》《小桃紅》《南進宮》《北進宮》《琵琶詞》《一點金》《五朝番》《過江龍》《慢進酒》《小揚州》《家余茶》《夏串》《進酒》《壘壘金》《梳妝檯》《春串》《和尚拜街》《百家春》《紅繡鞋》《螃蟹歌》《剪剪花》《虞美人》《瓜子仁》《紗窗外》《八板頭》。
傳承保護
傳承人物
黃則淦,漢族,龍巖市長汀縣人,1926年6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新羅靜板音樂第一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於1939年開始拜師學藝,通過師徒傳承的方式,學習傳統民間樂器的表演技法。1989年,黃則淦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0周年的器樂大賽中獲得一等獎。
羅鳳陽,漢族,龍巖市長汀縣人,1923年9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新羅靜板音樂第一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出身於民樂演奏世家,是家族第二十四代傳人。他於1935年開始從祖輩學藝,致力於曲牌的保存工作。除秉承傳統繼續本家族的傳承外,還積極投入到家族外傳承者的培養工作。注重瀕危民間技藝“公嫲吹”的整理與收藏。
傳承狀況
靜板音樂傳承主要是在鄉村樂隊中師徒之間的口傳心授。
保護措施
1961年,中國音樂研究所曾派人蒐集整理過“靜板”音樂。
1979年,中國唱片社,中央人民廣播台等又為“靜板”音樂灌制了唱片,發行到了全中國。
2016年11月30日,新羅區靜板樂隊在龍巖山歌戲藝術中心正式掛牌成立。
社會影響
主要活動
2017年1月15日,由新羅區委宣傳部、新羅區文體廣新局主辦,龍巖山歌戲藝術中心、龍巖市軍樂團承辦的2017年新羅區非遺項目(山歌、靜板)新年音樂會在漢劇傳習中心劇場舉行。為了更好地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此次音樂會將龍巖靜板、龍巖山歌融入其中。音樂會在靜板《進金錢》中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