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群體的政治參與及政治整合:1979~2009

新經濟群體的政治參與及政治整合:1979~2009

《新經濟群體的政治參與及政治整合:1979~2009》是陳玉華創作的政治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2年10月。

該書選取了浙江省中部的一個縣級市(東陽市)作為研究區域,以改革開放後新生成的新經濟群體為研究對象,通過深入的田野調查對地方政府政治整合與新經濟群體政治參與的互動關係及其歷史變遷進行歷時態的考察,挖掘新經濟群體政治參與的“本土經驗”及地方政府整合該群體的“特定方式”。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新經濟群體的政治參與及政治整合:1979~2009
  • 作品別名:新經濟群體的政治參與及政治整合(1979—2009):以浙江省東陽市為例
  • 作者:陳玉華
  • 首版時間:2012年10月
  • 字數:295千字
  • 類別:政治學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

內容簡介

該書共六章。第一章主要論述了新經濟群體產生的區域基礎;在接下來的四章中,則分別論述了在四個不同的階段中,東陽地方政府對新經濟群體的政治態度、政治整合措施及新經濟群體的政治參與狀況。第六章對該書做一個總體性的結論,並就相關問題展開進一步的討論。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五章 新經濟群體的自主式參與與政治融合(1998—2009)
第二章 新經濟群體的政治冷漠與政治排斥(1979—1988)
第六章 結論與討論
第三章 新經濟群體的被動式參與與政治鬆動(1989—1992)
附錄
第四章 新經濟群體的動員式參與與政治吸納(1993—1997)
參考文獻

創作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個體私營經濟快速崛起,新經濟群體逐步發展壯大,該群體的政治參與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卻沒出現“政治參與爆炸”現象。為了解開這個“謎底”,陳玉華通過對浙江省東陽市的實地調研,對地方政府政治整合與新經濟群體政治參與的互動關係及其歷史變遷進行歷時態的考察。

作品思想

該書的基本結論是,隨著個體私營經濟的快速崛起,新經濟群體逐步發展壯大,他們與地方政府之間逐漸形成了“利益互補”“利益共生”的政商關係形態。由此,地方政府自覺地調整了對該群體的政治態度與政治整合措施,從剛開始的政治排斥、政治限制,轉而採取政治吸納乃至全方位的政治整合。在此基礎上,新經濟群體的政治認同逐步增強,“融入體制”的速度不斷加快,並實現了從政治冷漠到自主式政治參與的巨大跨越。在這個過程中,“新經濟”與“新政治”實現了有效的互動,一方面,新經濟群體的利益訴求得到了有力的保障、較好地維護了自身的合法權利;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逐步地把該群體吸納進政治體系,有效地化解了“政治參與爆炸”的壓力,從而初步地破解了“亨廷頓難題”,實現了“發展與穩定的平衡”。
該書認為,在地方政府政治整合與新經濟群體政治參與之間存在著較強的同步性、正相關性。在較大程度上,地方政府的政治態度與政治整合措施決定著新經濟群體政治參與的規模、形式與程度;在獲得政治參與的機會後,新經濟精英普遍採取了“融入體制”的策略。在當代,該群體成員的利益訴求主要是經濟性的,政治參與的主要動機是保存與擴大自身的經濟利益,他們“在商言商要過問‘商政’,但不涉及與商沒有直接關係的‘純’政治”。此外,他們的利益組織化程度還不高,主要是以個體化的形式參與地方政治生活,集體行動的能力還較弱,地方政府的自主性並沒有受到挑戰。相反,該群體成員對現行體系具有較高的政治認同感,並以實際行動回響地方政府的號召,支持其相關政策的落實,促成了“雙強型”國家與社會關係形態的初步形成。
具體而言,在當代中國,執政黨與國家掌握著優勢的政治—經濟—文化資源,具有強大的政治整合與行為管制能力;而作為執政黨改革開放政策的產物及主要的受益者之一,新經濟精英普遍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普遍渴望被政治體系所接納與承認。此外,在當代的政治體制下,新經濟群體利益組織化的制度空間還比較有限,他們不僅沒有全國性的統一組織,而且其群體認同也比較模糊。由此,在執政黨與國家積極的政治整合下,新經濟群體的政治參與不可避免地具有依附性、務實性、能動性、非均衡性的特點。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新經濟群體的政治參與及政治整合:1979~2009》
2012年10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161-1603-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