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石器時代紅陶尖底瓶
- 館藏地點:吳起縣歷史博物館
- 所屬年代:新石器時代
- 類別:陶器
新石器時代紅陶尖底瓶是新石器時期文物,現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文物歷史新石器時期文物,現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1文物特徵它的器形特點是:小口、鼓腹、雙耳、尖底。1文物鑑賞尖底瓶是仰韶文化中典型的器物之一,也是半坡人最常用...
新石器時代紅陶尖底瓶是一件新石器時代陶器文物,收藏於陝西省吳起縣歷史博物館。文物信息 名稱:紅陶尖底瓶 年代:新石器時代 出土地點:吳起縣長官廟鎮高台村出土 收藏單位:吳起縣歷史博物館 文物特徵 紅陶尖底瓶,高21厘米,腹圍44厘米,口徑6厘米,泥質紅陶,盤口,束頸,斜肩,鼓腹,尖底,腹部有雙系耳,...
新石器紅陶尖底瓶是一件新石器時代的陶器文物,收藏於寧夏博物館。文物信息 歷史時代: 新石器時代 文物尺寸:高50厘米,口徑11.8厘米,腹徑22.7厘米 出土地點:寧夏隆德縣鳳嶺鄉 文物特徵 汲水用器,屬仰韶文化陶器。圓唇,卷沿,高領,喇叭口,寬肩,下腹斜曲內收,尖圓底,外表飾細繩紋,頸細而長,使用時...
關於物體的重心及其套用,我國約在六千年前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所認識。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盛水陶罐,其結構為紅陶質地,器形為小直口,細頸,長圓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對稱的雙系,用以穿繩。器表有多繩紋。燒結程度較好,質地堅實。汲水時由於重力作用,瓶口會自然向下,待水將滿時,瓶身自動倒轉,口部向上...
半坡類型)。尖底瓶是遠古時代的汲水用具。使用時將繩系於雙耳處,然後手提繩子將瓶垂於水中,空瓶則重心在上,瓶口自然下傾,汲入水後重心下移,瓶口自然朝上,取水省力,並解決了水面距離遠、不便用手握瓶取水的問題。這件紅陶小口尖底瓶出土說明了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已經懂得科學技術。
紅陶是新石器時代出現的一種器表呈紅色的陶器。人類發明陶器以紅陶為主,灰陶、黑陶次之,紅陶分細泥紅陶和夾砂紅陶兩種,主要原料是粘土。它的燒成原理是:陶坯入窯焙燒時採用氧化焰氣,使陶胎中的鐵轉化為三價鐵,器表便呈紅色。根據陶胎粗細及含砂與否,可分為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
該網站“科技之光·中國古代科技館·機械”部分對尖底瓶的介紹是:“關於物體的重心及其套用,我國約在六千年前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所認識。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盛水陶罐,其結構為紅陶質地,器形為小直口,細頸,長圓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對稱的雙系,用以穿繩。器表多有繩紋。燒結程度較好,質地堅實。汲水時...
東南地區新石器時代的陶器文化範圍,包括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和廣西諸省,基本上可分為早、晚兩個階段。早期文化的遺址有江西萬年仙人洞,廣東英德青塘,冠山滑岩洞和廣西桂林甑皮岩、馬蘭嘴山,杯較山、石尾山、海角山等處。以繩紋粗紅陶為主要代表,質地較粗松,具有明顯的原始特徵。紋飾除了繩紋,還有劃紋...
裴李崗文化向仰韶文化過渡時期,汝陶產品的品種有所增加,已出現了簡單的黑陶和灰陶製品。該時期的汝陶以中山寨遺址的遺存為代表。中山寨遺址位於汝州市紙坊鄉中山寨村,該遺址發掘的陶器以細泥紅陶和夾砂粗紅陶為主,黑陶和灰陶次之,反映了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早期的汝陶品質特徵。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期比較有代表性...
陶色有灰陶、紅陶、褐陶、彩陶等;紋飾有繩紋、弦紋、附加堆紋素麵等;可辨器形有陶罐、瓮、鼎等遺物。該遺址的文化內涵豐富,文化堆積較厚,為仰韶、春秋戰國文化時期遺址,黃崗寺遺址是鄭州市西南部發現的一處大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該遺址的發現,對於新石器時代中期聚落遺址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民國十年(1921年)開始,考古人員在仰韶村遺址發掘發現墓葬19座,房基4處,窖穴41個,出土一批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其中有仰韶紅底黑彩、深紅彩的罐、碗,小口尖底紅陶瓶,灰褐夾沙陶鼎等典型的仰韶時期器物,還發現有龍山式的磨光黑陶、壓印方格紋灰陶、籃紋陶、灰繩紋鬲、帶流陶杯等龍山文化時期的代表性...
地面暴露有大量的彩陶、紅陶及夾砂陶片,採集有尖底瓶、缽、盆、罐、豆、鬲等器物殘片。1982年,金勝莊遺址出土一件完整的彩陶曲腹罐。還採集有石斧、石刀、石鏟等。金勝莊遺址為仰韶廟底溝類型文化,遺址保存完整,對研究晉南新石器時代的歷史文化提供了寶貴資料。2013年3月5日,金勝莊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時代:新石器—周 遺址區地處澮河下游北岸之階地上,地勢較平,東與南丁遺址,西與下陽遺址幾乎相接,東西長約1900米,寬約900米,總面積171萬平方米。遺址包括居住區和墓葬區。村東為聚落區,斷崖上隨處可見暴露的灰坑、灰層和文化遺物,文化堆積層厚約0.6—2.5米,主要為仰韶、龍山文化遺存,遺物以紅陶、...
耿壁遺址 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山西省洪洞縣趙城鎮耿壁村東南。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1984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洪洞縣博物館調查發現,1991年進行複查並試掘。陶器以泥質紅陶為主,器形有缽、尖底瓶、罐、盆、釜等,紋飾主要有線紋、籃紋和附加堆紋等。文化內涵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
下馬村遺址,位於山西省垣曲縣蒲掌鄉下馬村附近,面積約7萬平方米。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山西省垣曲縣蒲掌鄉下馬村附近。1958年文物普查時發現。地面遺物豐富,出土有細泥紅陶尖底瓶殘片、紅陶罐、盆片,夾砂粗紅陶片等。1957年曾出土完整陶器8件,器形有斂口平底罐、曲腹平底盆、小口弧腹平底瓶等。除2件素麵外...
採集有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泥質尖底瓶等陶器殘片和半坡晚期類型的夾砂紅陶、泥質紅陶等陶器殘片,可辨器型有缸、罐、瓮、缽、尖底瓶等。該遺址範圍大,內涵豐富,對於研究太白縣新石器時代聚落分布、文化特徵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北坡遺址區大部分為耕地,西側斷崖受河水沖刷對遺址造成一定影響,由於距...
遺物中生活用具有盆、罐、缽:碗、瓮、缸、尖底瓶、葫蘆瓶、孟等,其中紅陶占90%以上,少數為灰陶和桔黃色陶,彩陶不多;紋飾以繩紋為主,弦紋、指甲紋、附加堆紋為數較少。生產工具有石鏟、磨石、礪石、石球、石核、刮削器和陶刮器、陶刀等。早期,發現的生活用具有圓底缽、圈足缽、三足缽、三足罐等,...
地表陶片豐富,其陶質有泥質紅、黑陶和夾砂紅陶,飾繩紋、線紋、弦紋及黑彩魚紋、三角紋、寬頻紋。可辨盆、缽、罐、尖底瓶、葫蘆瓶、陶銼等。1982年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概況 灰堆坡遺址位於西安市高陵區通遠鎮灰堆坡村南田野里。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類型。距今約6000年。 灰堆坡遺址東西長約500...
彩繪分布在瓶、壺、罐、瓮的外壁,碗、缽、盆的外沿和器內。最常見的旋渦紋往往以點著圓心的圓圈或同心圓為中心,向左右或四周發散出波狀的線條,連綴成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的圖案。旋紋彩陶尖底瓶就是一個典型代表。尖底瓶是新石器時代特有的汲水用具,整個器身近似紡錘形,流線型的尖底大大地減小了對水的...
出土遺物有陶罐、瓶、盆、缽和石斧、石刀、蛋丸紡輪等。陶器多為素麵細泥紅陶、夾砂灰陶和彩陶,紋飾有籃紋、繩紋等。屬新石器時代廟底溝、馬家窯文化,兼含齊家文化和寺窪文化。 竇家坪遺址位於靜寧縣賈河鄉竇家坪村東250米處的河谷台地上,面積5.7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6—1.7米,暴露遺蹟有灰坑、灶坑、燒窯...
橋鎮遺址內還採集有仰韶文化半坡晚期的泥質紅陶尖底瓶、缽等陶器殘片,龍山時期泥質紅陶、夾砂紅褐陶籃紋陶斝、罐。建築材料殘片 橋鎮遺址還出土了板瓦、槽型瓦等其它建築材料殘片。研究價值 橋鎮遺址龍山文化時期筒瓦的發現,將中國乃至世界用瓦的歷史向前提了一大步,為研究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建築技術和...
屬新石器時代遺址,東西寬500米,南北長300米,面積約15萬平方米,周圍斷層上發現灰層長10米,灰坑50餘處,陶窯遺址6處,厚達1米的居住面到處可見。地表可見大量陶片,為泥質紅陶、夾砂紅陶、泥質灰陶、夾砂灰陶等。紋飾主要有彩陶、素麵、繩紋、堆紋、籃紋。器型有尖底瓶、盆、缽、罐等。其中一塊彩陶盆...
陶盆及諸多細泥紅陶及夾沙粗陶片。八十年代末,文物普查發現,遺址地表、斷崖處有大量灰陶及紅陶殘片。斷崖處可見1-2米最的文化層,其中有1米多深的灰坑,坑中夾有大量陶片及蚌殼化石。附近農民在生產勞動中,也曾挖出過陶灶、石斧、石錛、尖底瓶等新石器時代的文物。1989年該遺址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莊遺址,位於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永樂鎮岳村自然村南300米的黃河北岸一級台地上,面積20萬平米,為新石器時代遺址。東莊村遺址於1955年被發現,1958年5、6月發掘,遺蹟有灰坑、窯址、房址和墓葬等,出土有泥質紅陶、灰陶及夾砂紅陶片,器型有尖底瓶、敞口缽、雙耳罐、深腹瓮等,石器有斧、刀、錛等,是研究...
富縣文物普查二隊在複查過程中,新發現兩處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聚落遺址,總面積近百萬平方米。據介紹,發現的榆樹峁遺址位於富縣茶坊鎮,平面呈不規則多邊形,面積約580000平方米,向北延伸到峁頂,向南延伸到火車路梁。地表遺蹟豐富,有大量陶片散落,內涵豐富,且器型和紋飾多樣,以紅陶和彩陶為主灰陶次之,...
遺址內採集的遺物有石器、陶器兩大類。陶器。泥質紅陶為多、夾砂紅陶和泥質灰陶次之。泥質紅陶紋飾有線紋和彩繪,素麵較多。夾砂紅陶砂粒粗大,陶土較純,質地較硬。器物為手制和輪制?慢輪?。器表多數有陶拍印痕和刮削的痕跡。在器物肩、腹部飾附加堆紋,但很少見。器物的紋飾比較單純。器形有泥質紅陶尖底...
四期陶器夾砂陶仍多於泥質陶,以紅陶多見,但紅陶比例有所下降,灰陶和黑陶數量卻明顯增加;器表仍以素麵為主,紋飾以繩紋多見,附加堆紋、弦紋次之,籃紋數量有所增加;器形有罐、瓮、盆、缽、杯、小口尖底瓶、器蓋等,新出現了具有屈家嶺文化因素的瓦狀足盆形鼎等器物。仰韶時期出土石器數量較多,有斧、...
1978年文化館考古試掘,出土石斧、石鋤、石鑿、石球、陶製紡輪、蚌殼、魚骨、獸骨及大量加沙泥質紅陶片和少量泥質灰黑陶片等共5萬多件,能識別器形的有缽、盆、壺、瓮、缸、尖底瓶等。從出土的大量草拌泥紅燒土塊中發現有類似蘆葦編的籬笆和木柱痕跡,據此斷定蓮花遺址當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村落遺址,但遺物...
泉護村的陶器以紅陶為主,次為灰陶和黑陶。泥質陶比例似略大於夾砂陶。陶器造型以平底器為主,次為尖底器、圜底器基本為釜類。三足器也很少,個別器物有流,有些器物設有雞冠耳。陶器種類主要有曲腹平底碗、缽、卷沿曲腹盆、雙唇口尖底瓶、小口平底瓶、圜底釜、盆形瓦足灶、斂口瓮,各種夾砂和泥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