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
資源圃主要針對對新疆及中亞乾旱半乾旱地區特有
果樹種質資源收集、保存、鑑定、評價、研究、育種、共享利用。
目前已收集保存野生型、栽培型、半栽培型各類果樹資源4科、11屬、22個種及變種,杏、李、蘋果、梨、桃、葡萄、山楂、扁桃、榲桲、核桃、西梅、櫻桃等具有特色的資源1000餘份。其中,區內資源510餘份,國內資源260餘份,國外資源100餘份,優良品種80餘份。鑑定、評價各類資源300餘份,有30餘份資源被列為國家後備資源。
職能定位
近年來,資源圃緊緊圍繞新疆林果業發展需求,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及技術優勢,積極開展果樹資源共享利用、科技示範推廣及農業科普工作,與農業龍頭企業聯合開展攻關,為林果種植大戶和果農提供技術服務,向社會公眾提供果樹資源科普知識,受到了社會各界和同行的認可與好評。
科研條件
全圃土地面積255畝,其中,一號保存圃58畝,二號保存圃33畝,三號保存圃62畝,育種圃12畝,生產開發性香梨園73畝。建有資源綜合研究辦公樓1430平米,其中,果樹種質資源綜合性狀鑑定評價實驗室390平米。結合農業部種子工程“國家種質輪台名特果樹及砧木圃改擴建”項目,2015年購置了植物螢光成像儀、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智慧型型人工氣候植物箱、
高效液相色譜儀等先進儀器和設備,具備了開展果樹資源綜合研究及果樹科研活動的條件和手段。
科研成果
資源圃成立以來,先後主持和參加國家科技部、農業農村部、自治區科技廳、林草局及巴州重大科研、推廣項目40餘項。榮獲自治區科技進步獎2項、浙江省科技進步獎1項;審認定果樹品種2個;主編、參與編撰專著10部;主持制定白杏標準體系相關地方標準16個;發表論文30餘篇。先後獲批“國家星火計畫農民科技培訓星火學校”、科技部農村科技服務體系“杏專家大院”“新疆輪台國家果樹資源保護中心”“自治區農村科普示範基地”“自治區引智示範基地”“自治區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
人員情況
現有在職人員10人,其中高級職稱2人,中級和初級職稱8人;博士1人,碩士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