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穆斯林起義,清代同治年間新疆維吾爾、回回、哈薩克等族民眾反清起義。
基本介紹
- 名稱:新疆穆斯林起義
- 發生時間:1863年
新疆穆斯林起義,清代同治年間新疆維吾爾、回回、哈薩克等族民眾反清起義。
新疆穆斯林起義,清代同治年間新疆維吾爾、回回、哈薩克等族民眾反清起義。1863年(同治二年),伊犁塔爾奇回民回響陝、甘各族穆斯林起事,揭開了新疆各族穆斯林起事序幕。庫車維吾爾族、回民軍一度攻占南疆大部分地區,於1865年...
北洋政府指令新疆、伊犁、阿爾泰出兵抵抗。內為境內哥老會頻繁活動騷亂,革命黨人四出活動反抗都督府,哈密鐵木耳發動農民起義。楊增新面對動亂情勢,集中全力先攘外而後治內。首先傾竭省庫經費,出兵支援與科布多相毗連的阿爾泰。沙俄見勢叫嚷要出兵干涉。楊增新不畏威脅,遣軍駐防托察汗通古。沙俄訛詐不成,又出兵伊犁、...
1949年12月17日,在中共中央及中共新疆分局領導下,成立了以包爾漢為主席,由新疆各族各界代表組成的新疆省人民政府,掀開了人民民主政權建設新的一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大力支持下,新疆省政府領導各族人民平叛剿匪、鎮壓反革命武裝叛亂,同時還開展了改造起義部隊、整編民族軍等工作。根據民族...
《穆斯林在中國土地上的聖戰》是1877年中亞喀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毛拉·比拉勒·本·毛拉·優素福。作品背景 作者曾親身參加過19世紀伊犁地區的農民反清起義,亦曾同入侵伊犁的沙俄軍隊刀兵相見。作品記述了清乾隆以來新疆伊犁地區幾次農民戰爭的起因、發展情況和最後結局。詳細地描繪了1864年前後固爾扎(今伊犁)...
甘肅穆斯林起義,清代同治年間甘肅回回、東鄉、撒拉等族民眾反清起義。同治初年陝西回民起義不久,甘肅各地穆斯林亦舉起義旗,逐漸形成出現以金積堡、河州、西寧、肅州為中心的四個反清基地,分別以馬化龍、馬占鰲、馬桂源、馬文祿為領袖。由於沒有統一的組織形式和集中領導,也沒有共同作戰的長遠計畫,雖頑強拼搏,終被...
回民起義 《回民起義》,書名。主編為白壽彝,該書共分為四冊。1952年12月,由上海神州國光社,作為“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第四種出版。內容簡介 輯錄清代雲南、貴州、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地回、撒拉、東鄉、維吾爾等族反清起義資料。該書資料豐富、全面,並註明資料來源、版本。
新疆哈密等地維吾爾族、回族數千人前來援應,同時大同總兵姜鑲(漢族)舉兵反清,占據山西10餘州縣,西北高原再次震動。國棟乘部分清軍調往山西,分兵出沒於甘州、涼州等地。十一月十八日,清軍攻入肅州城內。丁國棟指揮義軍拚死抵抗,主將黑承印(黑二)以及從新疆穆斯將領各民族士兵五千餘人犧牲。國棟退據西南角樓,高壘...
一、1781年前清王朝對待伊斯蘭教的政策 二、乾隆年間對穆斯林起義的鎮壓與善後 三、鹹豐與同治年間對穆斯林起義的鎮壓與善後 第三節 中國穆斯林“大分散、小集中”分布格局的形成 一、歷史雛形的形成 二、形成特徵——“聚”與“移”三、同治善後政策實施後的最終居住格局 第四節 清王朝治理新疆的政策、策略及...
同治七年(1868)正月,馬文義率數千名起義軍攻取貴德廳城,擊斃同知承順,並在城內“書寫漢回通謀官逼民反稟詞”。同治八年(1869),起義軍進攻威遠堡、碾伯、平番,占據平戎驛,又派數千騎應援馬化龍領導的寧夏回民起義軍,與河州、肅州起義軍互相支援,並與妥得磷領導的新疆回民起義互通聲氣。起義結局 同治...
哲合林耶穆斯林起義,清代哲合林耶門宦各族穆斯林反抗清政府的武裝起義。(1)乾隆四十六年(1781)蘇四十三在循化撒拉族中發生的起義,其導火線是哲合林耶與花寺的教爭。(2)乾隆四十九年田五在六盤山區發動的起義,其口號是“為馬明心報仇”、“反抗洗滅新教”,史稱“石峰堡起義”。(3)同治年間(1862—1874)馬...
起義概述 近代埃及穆斯林人民反對法國殖民主義的武裝鬥爭。鬥爭以伊斯蘭教為旗幟,以宗教人士為核心。起義經過 進入開羅後,一方面千方百計討好開羅穆斯林,另一方面制定了獨出心裁的行政和財政措施,下令對私人財產、訴訟和諸如浴室、酒店、咖啡館、磨房、油坊和住宅等徵收新的捐稅,使開羅穆斯林蒙受巨大損失,激起了人民的...
二、血染正陽門的回族等族穆斯林官兵 三、回族等族穆斯林捍衛西藏領土和主權的愛國鬥爭 四、各族穆斯林反對阿古柏入侵新疆的正義鬥爭 第五節 辛亥革命前後中國各民族穆斯林參加推翻帝制和維護國家主權的愛國行動 一、呼喚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醒回篇》二、參加武昌起義和各地反清武裝鬥爭的回族等族穆斯林 三、護國運動...
1864年(同治三年),新疆回亂(新疆穆斯林起義)爆發,阿古柏攻占喀什噶爾漢城(恢武城),喀什噶爾辦事大臣奎英殉難。 1865年(同治四年)葉爾羌參贊大臣武隆額離任,此後參贊大臣一職空缺。 1878年(光緒四年)清軍收復回部各城,此後設立“西四城善後總局兼辦喀什噶爾善後局”管理回部西四城(喀什噶爾、英吉沙爾、葉爾羌、和...
事實上許多人相信,張格爾“失敗的真正原因”完全不是清朝的軍事力量,而是在於新疆白山派和黑山派的分裂。清朝的將軍們向北京的清帝獻俘,政府將張格爾寸磔處死。長齡傳檄諭知柯勒克孜人和浩罕,要求引渡張格爾家族的全部成員。但是勒柯克孜人沒有照辦,浩罕則以伊斯蘭法律為由公開拒絕引渡(張格爾家族是伊斯蘭教祖的後裔...
總之,邁買鐵里事件是1857年4月3日(鹹豐七年三月初九)在新疆庫車爆發的一次農民起義。事件影響 辦事大臣烏爾清阿、回務章京伯興額、阿奇木伯克邁瑪斯底克、伊什罕伯克愛莫特等人被革職。玉素甫和哈底爾二人革去伯克職務,杖一百,流三千里,從重 發往伊犁充當苦差。何朝貴笞四十,罰俸九個月。牌魯爾官苜蓿地仍歸農民...
清平大小和卓之戰即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平定新疆回部(天山南麓)白山派首領霍集占兄弟叛亂的鬥爭。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軍平定準噶爾後,將被囚禁的大小和卓釋放,並派波羅尼都招撫天山南路各城。不久阿睦爾撒納發動叛亂,和卓兄弟乘機控制了喀什噶爾、葉爾羌(今新疆莎車)等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克什米爾,全稱查謨和克什米爾(英文:Jammu and Kashmir;印地語:कश्मीर;烏爾都語:کشمیر),位於南亞次大陸的北部,是青藏高原西部與南亞北部交界的過渡地帶。克什米爾位於南亞西北部,東面與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交界,西鄰巴基斯坦,南接印度,北面與阿富汗的瓦罕走廊接壤。
卷7《國朝甘肅再征叛回記》,記述清政府鎮壓甘肅米喇印、丁國棟起義及蘇四十三起義、石峰堡田五起義等歷史事件。涉及新疆、甘肅等地伊斯蘭教歷史、教派及習俗等內容,具有一定史料價值。《聖武記》是中國歷史著作,專題性史書,清魏源(1794年~1857年)撰,成書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書中談到18世紀西北地區穆斯...
其祖父買合木丁(《補過齋文牘》稱麻里登)是1864年新疆庫車地區起義首領拉希丁和卓的堂弟,其岳父阿吉和卓是拉希丁和卓的長子。買買鐵力汗憑藉其家族的勢力在庫車建立1所罕尼卡(即道堂),發展數百名信徒進行蘇菲道乘修持活動,同時又與來自印度和阿富汗的穆斯林商人交往密切,通過他們經營出口貿易。買買鐵力汗深受這些...
中國新疆塔吉克族的穆斯林,屬伊斯瑪儀派系,有阿迦汗的信徒。派別 10~11世紀初,伊斯瑪儀派的傳教師納薩菲、哈米德丁·基爾曼尼,吸收了新柏拉圖主義流溢說、穆爾太齊賴派的唯理主義和畢達哥拉斯派的數論,使該派的教義更加哲理化和神秘化。教法學家努爾曼著的《伊斯蘭教基礎》,完善了該派的教法學理論。該派的...
到了乾祐三年(950年)前後,喀喇汗國統治者薩圖克改信伊斯蘭教,伊斯蘭教才在新疆得到了發展,在新疆東部地區的高昌回鶻仍信奉佛教;新疆境內一直到15世紀末明代中葉才完成全盤伊斯蘭化。此時距怛羅斯戰役已有700年,而唐朝也於天祐四年(907年)滅亡。而值得注意的是,回鶻本信奉摩尼教,摩尼教於廣德元年(763年)...
1946年鎮壓新疆起義和青海玉樹起義。1949年5月代理西北軍行政公署長官,7月正式任職,積極參加反共內戰。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擊敗後,馬步芳及馬步鑾、馬繼援等逃往台灣,後經埃及到沙烏地阿拉伯,出任台灣當局駐沙烏地阿拉伯大使。人物事跡 四馬拒孫 北平軍分會代委員長何應欽,於1933年6月發表孫殿英為“青海西區屯墾督辦”,...
哈密暴動指1931年在中華民國新疆省哈密縣爆發的反對新疆省主席金樹仁的暴動。主要領導者是維吾爾人和加尼牙孜。 河湟事變 清代光緒年間甘肅河湟地區撒拉族、回族穆斯林的反清鬥爭,發生在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清朝中後期,撒拉族人民進行過多次反抗宗教壓迫與封建壓迫的武裝鬥爭。如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就發生了由...
毛拉·比拉勒(1823~1899) ,中國伊斯蘭教學者、詩人。筆名納茲姆。維吾爾族。生於新疆伊寧一鞋匠家庭,一生貧困。幼時受其父啟蒙教育,後入伊寧清真寺經文學堂就讀,學習經訓、教義。成人後任清真寺伊瑪目。喜詩詞,酷愛文學。熟諳哈薩克語、蒙語、阿拉伯語和波斯語。人物生平 1864年參加了伊犁地區維吾爾族、回族穆斯...
馬步芳乘勝開始進攻酒泉,恰在此時,馬仲英在肅州見到了哈密特使堯樂博斯,堯樂博斯勸說馬仲英進軍新疆。馬仲英正被馬步芳打得很狼狽,於是一拍即合,領兵入疆。征戰新疆 1931年的新疆處於戰亂之中,楊增新遇刺後上台的金樹仁難以威撫新疆,新疆各地反金力量不斷起事,反金力量的主力是哈密農民起義軍,這支武裝的頭目是...
東鄉族主要聚居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境內洮河以西、大夏河以東和黃河以南的山麓地帶,其餘分別聚居在和政縣、臨夏縣和積石山保全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在甘肅的蘭州市、定西市、白銀市會寧縣新添堡回族鄉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還散居著一小部分東鄉族。新中國成立後,部分東鄉族從甘肅遷徙到新疆居住。根據《中國...
二說清順治五年(1649)甘州(今張掖)米喇印、丁國棟反清起義失敗後,除大批回族逃入大通和北大通(今門源)依附蒙古麥力幹部外,也有一批逃入大草灘依附蒙古滾卜台吉,受其保護。清康熙年間遷至湟源,後又遷至海晏。三說托茂人的先民是從新疆和西亞來的信仰伊斯蘭教的一部分人。四說托茂人是信仰伊斯蘭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