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十四師四十七團

四十七團前身是聞名中外的八路軍一二○師三五九旅七一九團。解放戰爭時期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一兵團二軍五師十五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十四師四十七團
  • 1949年10月:酒泉向新疆進軍
  • 占地面積:20.3萬畝
  • 耕地面積:3.5萬畝,草場8.9萬畝
歷史沿革,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團場概況,特色經濟,領導班子,

歷史沿革

1949年10月,二軍五師十五團隨王震將軍由甘肅酒泉向新疆進軍,同年12月5日,為了及時制止和田民族分裂分子預謀組織的暴亂,十五團奉命從阿克蘇日夜兼程15天,徒步橫穿塔克拉瑪乾大沙漠1580里,12月22日和平解放了和田城。1949年12月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彭德懷、政委習仲勛致十五團嘉勉電:“你們進駐和田,冒天寒地凍、荒漠原野、風餐露宿,創造了史無前例的進軍紀錄,特向我艱苦奮鬥勝利進軍的光榮戰士致敬!”在完成解放和田的任務後,1953年,為了維護社會穩定,建立新的地方政權,部隊留下了一個營就地轉業,開展屯田生產、減租反霸和土改工作,將4萬畝開墾出的良田捐給地方政府,這支部隊在崑崙山下屯墾戍邊60餘載,在幾代軍墾人的努力下,發展成了今天的兵團農十四師四十七團。這支部隊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建立了不朽功勳,為和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多年來,四十七團在中央和上級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始終堅持處理好“三大關係”,積極發揮好“三大作用”。帶領全團各族幹部職工,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視察新疆和兵團時的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自治區、兵團黨委、和田地委和十四師黨委的重大決策,以屯墾戍邊為己任,建設新型團場為目標,以落實國發〔2007〕32號檔案精神和兵團農牧團場基本經營制度為核心,積極推進團場改革,堅持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黨的建設一起抓,1999年被國務院表彰為“民族團結模範進步單位”,被兵團黨委表彰為“老幹部工作先進單位”,2006年和2010年被兵團黨委分別表彰為“民族團結模範進步單位”。2010年被自治區黨委授予“民族團結模範進步單位”稱號。2007年以來連續兩屆被兵團黨委授予“文明團場”,連續兩年被兵師黨委表彰命名為“基層組織建設先進團場”稱號。四十七團的發展引起了中央高度重視和關注,溫家寶總理親切接見了老戰士代表李炳清,賈慶林主席、周永康書記、徐才厚副主席等中央領導以及北京市委書記劉淇、市長郭金龍等先後親臨四十七團看望慰問了老戰士,並邀請老戰士走進北京共同慶祝黨的90華誕。經過60多年的艱苦創業,至今已建成條田整齊,林、渠、路基本配套,農、林、牧、副業綜合發展的國營農場。在半個多世紀的崢嶸歲月里,四十七團三代軍墾人始終肩負著建設邊疆、保衛邊疆的雙重任務,始終不渝地發揮著“四個隊”的作用,為和田地區的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民族團結、邊防鞏固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地理位置

四十七團位於塔克拉瑪乾大沙漠南緣,崑崙山北麓的和田地區墨玉縣境內夏爾德浪村,團部距墨玉縣城37公里,距農十四師師部63公里。由於建團初期是以“維護和田穩定、制止民族叛亂”為宗旨,全團與墨玉縣的柯其鄉、雅瓦鄉、喀爾賽鄉等八鄉一鎮穿插接壤,零星分布呈“三大片、七小塊”,每片相距18—20公里,形成了地理分布“點多面廣、民漢大雜居、小聚居”的局面,地理特點是點多、線長、人口居住分散。

自然條件

團場處在墨玉縣的最下游,境內海拔高度1296.5米,地勢呈南高北低,坡度1.4‰—2‰。團場屬典型的暖溫帶大陸型氣候,全年氣溫平均日較差16.5℃,氣候乾燥,降水稀少,大風、浮塵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團場地表水資源缺乏,無獨立水系,地下水蘊藏量較豐富,是團場重要的用水來源。

團場概況

全團總占地面積20.3萬畝,其中:耕地面積3.5萬畝,草場8.9萬畝。全團總人口3970人,其中:少數民族2203人,占總人口的54%,職工1254人,其中少數民族職工457人,占職工總數的41%。基層單位10個,其中:農牧連隊5個,工交商建及服務等單位1個,行政事業單位4個。現有基層黨支部10個,幹部174人,其中少數民族幹部27人,占幹部總數的16%。2011年全團實現生產總值5118萬元,同比增長24%,其中,一產3325萬元,同比增長29.2%;二產389萬元,同比增長75.2%;三產1404萬元,同比增長5.4%。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758萬元,同比增長180.5%。團場農牧工家庭人均純收入7271元,同比增長12.5%;職均收入21612元,同比增長15.5%。實現了團場歷史上首次增盈。特別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以來,在北京市的無私援助下,四十七團發生了巨大變化,京昆小區、敬老院、紅棗加工廠等一大批民生項目的實施,極大地改善了職工的生產生活條件。

特色經濟

團場發展確立了“保糧、調果、興畜、擴棚”的發展思路,以特色林果業以紅棗為主,團場依託本地獨特的光熱資源優勢,抓住國家退耕還林的優惠政策,大力發展特色林果業,明確了“特色、優質、規模、加工、品牌”的發展戰略,種植以駿棗為主的紅棗品種,積極引導職工發展市場潛力大、耐貯運的核桃品種等。通過引進人才、加大投入、科學管理和政策優惠發展特色林果業,生產技術上嚴格按照“五統一”標準管理要求,加強田間管理,提高農業科技含量,統一技術措施,統一肥水管理,推廣疏花疏果、保花保果等措施提高紅棗品質,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防治病蟲害防治,對症下藥,降低紅棗經濟損失。紅棗畝收入達到了5000—10000元,已成為職工增收的新渠道和新亮點。目前“和田玉棗”已享譽全國,成為國家馳名商標。

領導班子

郭耀峰 黨委書記、政委
金文杰 黨委副書記、團長
高運華 黨委常委、副團長(北京援疆幹部)
陳景平 黨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武裝部部長
買買提·托乎提瓦克 黨委常委、副政委、工會主席
李 平 黨委常委、副團長
張 英 黨委常委、副政委、紀委書記
陳恢彪 黨委常委、副團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