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劣質水區地下水形成演化與找水突破》是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二水文工程地質大隊、長安大學擔任主要完成單位,乃尉華、常志勇、陸成新、王文科、周曉燕、王藝星、李斌、段磊、唐平輝、史傑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新疆喀什劣質水區地下水形成演化與找水突破
- 獲獎序號:20180047
- 主要完成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二水文工程地質大隊、長安大學
- 主要完成人:乃尉華、常志勇、陸成新、王文科、周曉燕、王藝星、李斌、段磊、唐平輝、史傑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8-2-40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 等級:二等
項目摘要
喀什是新疆南疆第一大中心城市,喀什經濟開發區規劃建設是國家戰略。區內乾旱缺水,大面積分布劣質水。新中國成立以來喀什數百萬各族居民飲水的水質難題始終沒有從根本上解決。
1、在喀什大面積劣質水分布區取得重大找水突破,新發現和圈定2處水質優良的大型-特大型的地下水水源地
2處新水源地的允許開採總量41.29萬立方米/天,水質不但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標準,且鍶含量0.60-1.11毫克/升達到國家飲用天然礦泉水界限指標,能夠解決2030年大喀什約156萬人,規劃需水量41.00萬立方米/天的水質型缺水問題,為喀什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建設和逾百萬各民族居民充足飲水提供了水源保障。(見附屬檔案1)
2、查明了喀什劣質水區的水文地質、環境地質條件,為喀什國家級經濟開發區的規劃建設提供了基礎地質資料和依據
基於多種勘查技術和多源異構數據的綜合研究,查明了劣質水區水文地質和環境地質條件,解析了地下水形成演化機制與循環規律,編製成果報告1套及圖件22幅,建成空間資料庫1套,為喀什國家級新區建設和世界級國際化大都市規劃提供了水工環基礎數據。(見附屬檔案1、2、10、11、12)
3、揭示了喀什劣質水區地下淡水的形成機制,破解了開採條件下劣質水區鹹淡水界面移動規律,為優質地下水可持續開採提供了理論和技術支撐
通過數值模擬與抽水試驗方法模擬驗證了劣質水界面移動規律和硫酸鹽分布特徵,以劣質水入侵、地下水位下降和生態環境為約束條件,評價了新水源地可采資源量,為喀什數百萬各族居民提供了可靠的水質保障。(見附屬檔案1、3、7、13)
4、採用分布參數型、集中參數型以及地下水動力場和水化學場耦合模型、開採試驗法等多種方法對地下水資源進行了分區分質評價,為水源地開發利用提供了準確依據和重要保障
200米深度內地下水多年平均補給量為146997.62萬立方米/年,其中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標準的地下水資源量為165.93萬立方米/天,其允許開採量為99.56萬立方米/天,為水源地開發利用提供了可靠的水資源保障。(見附屬檔案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