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成黑炭演化為多組分大氣細顆粒物的形成機制研究》是依託復旦大學,由陳建民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生成黑炭演化為多組分大氣細顆粒物的形成機制研究
- 依託單位:復旦大學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陳建民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污染城市大氣細顆粒物含有大量黑炭(soot)、硫酸鹽、硝酸鹽、銨鹽等成分,化石燃料燃燒形成的新鮮soot如何逐步附著上含硫酸鹽、硝酸鹽、有機物等進而演化為多組分大氣細顆粒物的形成機制鮮有報導。本項目使用反應式串聯差分電遷移率分析儀(Reactive-TDMA),線上觀測甲烷、乙烷、丙烷及工業、家庭用天然氣燃燒形成的新鮮soot顆粒吸附H2SO4、HNO3等大氣污染物後,與NH3、有機胺進一步反應形成無機銨鹽、有機銨鹽形成大氣細顆粒物的反應機理;闡明大氣環境條件下,改變O3、H2O2等大氣氧化性污染物濃度和在不同的相對濕度、溫度條件下,soot複合無機鹽、有機化合物演化為100 nm以上大氣細顆粒物的形成機制。藉助氣溶膠飛行時間質譜儀等手段, 分析soot顆粒表面形成的無機鹽和有機酸等化學組分變化特徵,為深入剖析我國城市大氣細顆粒物的形成機制,理解區域環境和氣候變化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結題摘要
本項目按照實施計畫順利完成。針對城市大氣細顆粒物含有大量黑碳(soot)、硫酸鹽、硝酸鹽、銨鹽等成分,開展了實驗室模擬研究,並結合外場觀測研究,形成主要成果:(1)利用自行研製的反應式串聯差分電遷移率分析儀(Reactive-TDMA),對硫酸三乙胺鹽的開展了天然氣燃燒形成的新鮮soot,在吸附硫酸氣體後,通入氨氣、有機胺等反應,觀察到Soot表面形成硫酸鹽、硫酸有機胺鹽演化為多組分大氣細顆粒物的形成機制;(2)利用自行設計研製的專用燃燒爐、氣溶膠煙霧箱和先進的大氣顆粒物等測量儀器,基於我國三種主要農作物秸稈(玉米、小麥、水稻)產量及野外開放式燃燒比例情況,給出了秸稈燃燒排放的含Soot顆粒物和多環芳烴及烷基多環芳烴的準確定量化排放特徵;(3)用電子透射電鏡(TEM)、X-射線電子能譜(ESX)等手段對上海市區在收集到的834個樣品進行了分析,發現碳質氣溶膠可以分為四類:有機化合物聚合體(POC)、黑碳(soot), 焦油球(tar ball)和生物體顆粒物(biogenic particle)。基於TEM-EDX分析表明,大部分顆粒物覆蓋了二次有機氣溶膠(SOA),許多顆粒中呈現硫酸鹽、硝酸鹽、有機物和Soot內混特徵;(4)發現污染大氣中霧水含有大量黑碳、無機成分及PAHs等污染物。大氣顆粒物包括表面吸附硫酸的黑碳顆粒吸濕增長,在高相對濕度下作為雲凝結核(CCN)形成霧。通過收集的霧水觀測,發現許多霧水樣品一些霧水顏色很黑,表明含有大量黑碳等污染物。上海採集的36個霧水樣品的總離子濃度(TIC)呈現了強烈的季節變化。秋冬季節的霧水平均TIC是春夏季節的3倍多。該項研究為深入剖析我國城市含黑碳氣溶膠複合無機鹽、有機胺鹽演化成為大氣細顆粒物的形成機制起到積極作用,為理解區域環境和氣候變化研究打下基礎。本項目順利完成,該項目至今發表標註論文SCI論文11篇,獲上海市自然科學二等獎(排名第一)1項。1位博士生獲得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學術新人獎”。一位博士後出站,培養研究生3人獲博士學位、5人獲碩士學位。現有5人、3人分別在讀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