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高學習效率,保證學習質量的關鍵。一年級兒童經過學齡前的教育,認識、情感以及意志方面都有明顯發展,能力、性格等個性心理特徵也逐步形成。在學校和班集體的嚴格要求下,集體觀念、自我約束和控制能力也明顯增強。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結合一年級兒童身心發展規律,注重兒童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使兒童學齡前期形成的良好習慣得以鞏固、發展,並通過教育改正其不良習慣
一、了解兒童身心發展規律,提出要求,引導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經過學齡前教育,兒童已有一定的約束和控制能力,但對學習目的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沒有形成自覺學習的習慣。他們雖然能夠比較長時間的堅持學習,但有時會出現坐不住或感到疲乏的現象。如上課做小動作、說話、打呵欠等。這時就需要教師對兒童提出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方面的要求。這些要求包括:集中注意力,認真做功課,自己負責檢查,發現錯誤及時改正;保持正確的學習姿勢;注意用眼、用腦衛生等。教師還應根據兒童生理和心理特點,注意調節課堂氣氛,適當穿插一些與教學相關的趣味性活動,以保證學生注意力集中。讓兒童由被動的遵守變為自覺的習慣。
二、堅持不懈,耐心細緻,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進入國小後,兒童生活方式和日常活動內容發生了很大變化。由原來幼稚園的以“玩”為主變為學校的以“學”為主,這一變化對孩子來說,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從入學的第一天起,教師就要教導孩子必須嚴格遵守學校的一切規章制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但良好的習慣不是短時期可以形成和鞏固的,拔苗助長、急於求成,效果會適得其反。教師一定要耐心細緻地從點滴抓起,不斷地提醒、督促孩子,有意識地使兒童明確自己已是一名小學生,肩負著努力學習的責任。在教學中,教師要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吸引兒童的注意力,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使兒童自覺學習。
三、正確對待習慣、興趣與成績,進一步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國小是兒童由依附向獨立生活轉化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兒童獨立活動的機會大為增多,如要獨立思考、獨立完成課內外作業;要自己整理書包、文具和書本等。在這一時期教師尤其要善於誘發兒童獨立學習的興趣,培養兒童的創造、開拓、進取精神,為培養良好習慣奠定基矗此外,教師還應正確認識和對待兒童的學習成績。一年級兒童在學習成績上可能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比較容易獲得優異成績,另一種是總要出點差錯。這時教師不能把著眼點僅僅放在兒童的學習成績上,而應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做細緻了解,具體分析,針對不同情況,對症下藥。對成績優異的兒童,教師應給予適當表揚;對成績不理想的兒童,教師應保持冷靜態度,主動幫助他們分析原因,激發學習積極性,從而促進良好習慣的形成。
四、對於兒童已經擁有的好習慣,從各方面進行加延伸培養。
如果兒童在某一方面已經培養了良好的習慣,例如閱讀、繪畫等,教師可以適當組織小活動,來繼續發掘兒童天分,組織兒童之間互相交流,進行資源交換,使其更好得保持良好習慣。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並非一日之功,需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要善於挖掘兒童身心發展的優勢,有步驟的進行養成教育,從點滴做起,潛移默化,求得實效。使學生較快地適應學校環境,養成良好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