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新潭位於當時洛陽城北市最繁華的地方,是東都城內水利、風景、園林等方面綜合開發的創舉。唐王泠然在《新潭賦》中寫道:“星月沉浮其內,煙雲洗佛其表,通舳艫之利於國既多,開浸灌之功與人非少。”
歷史沿革
開通背景
隋煬帝遷都洛陽,並以洛陽為中心開鑿運河。運河的主要功能是漕運。
隋唐時期,國家糧倉設在洛陽,江南等地的漕糧大量運來,運河上終日“漕船往來,千里不絕”。
新潭的開鑿在通濟渠修通近百年之後。經過近百年的發展,東都洛陽已成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進入盛唐後,各國遣唐使經大運河到達洛陽:從西域運來的玉器、馬匹、玻璃製品等,從洛陽源源不斷地流向東南、東北邊塞,甚至遠達日本、高麗、南洋;從東方運來的大米、布帛、瓷器和珍珠等,又從洛陽被販往西域。洛陽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商品集散地。
開通原因
到武則天稱帝時,洛陽城中的北市一帶已是“天下舟船所集,常萬餘艘,填河路,商旅貿易,車馬填塞。”那時,“半天下之財賦,悉由此路而進”,通濟渠上“漕船往來,千里不絕”,漕船擁擠,已經影響了河道流水。
正式開通
為疏通河道,方便漕船停泊,武周大足元年(公元701年),武則天下令,在通濟渠北岸、瀍河下游,北市的西北、立德坊南“引漕渠,開新潭,以置諸州租船”。
後世荒廢
從五代到北宋,新潭被逐漸損毀荒廢,至金後基本不存在。
名稱由來
開元年間進士的王泠(líng)然寫了一篇《新潭賦》,其中稱“由其地勢多美,所以潭名永新”,則直接道出了新潭之名的由來。
整體形狀
武則天開新潭,毀掉了立德、歸仁兩坊南側的一部分,以里坊長度450米計算,新潭東西長應千米以上,整體形狀並不規則。
價值影響
新潭便利了大運河通航,促進了文化交流、經濟發展、商業繁榮等。新潭南接通濟渠,東接瀍河,為來洛舟船提供了一個可以停靠、裝卸、交易的大港灣。
配套設施
新潭建好後,天下舟船進入洛陽的第一站就是這裡。因此,新潭營建時在重視功能之餘並沒有忽略景觀建設。據記載,新潭一年四季景色怡人,設計別具匠心,四周栽植柳樹,潭中央聚土成島,上設租場。張環在《新潭賦》中說:“分逶迤之舊洛,漲浩漾之新潭。觀其沙石中映,魚龍內涵;泛危槎而獨隱,紛眾水以相參。”由此可見,新潭水質清澈,水景怡人,難怪有人稱讚新潭可與石崇的金谷園相媲美。
新潭建成後,各地的商品都通過運河運到這裡,再通過漕渠運到洛陽東、西、南三市。與此同時,三市的商品也可以通過此地裝運外銷,外地商船在這裡還可以相互轉銷。新潭一帶成了名副其實的商品集散地,這裡還開設了許多旅館、酒樓。
遺址發掘
探尋工作
新潭如今還有何遺蹟?2011年11月,跟隨市考古專家方孝廉,在老城區鑽胡同、走小巷,探尋新潭曾經的痕跡。
南大街以西,是隋唐洛陽城皇城的東城牆。從八角樓街口進入東大街,這裡便是隋唐時出東城的宣仁門大街。沿東大街一路東行,過鼓樓南轉進入道尊街,在道尊街與操場街交叉口有一家包裝廠。方孝廉說:“這裡原是洛陽紙箱廠,廠房南側的一半就在新潭。”
與道尊街相交的文明街不長,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南府文廟就坐落在這條街邊。考古發掘發現,文廟以南區域,地下10米全是以河沙和石頭為主的河流沖積層,文廟以北卻不見這種現象,由此推斷,文廟就位於新潭北岸。
文廟的西南方向,由僅容一車通過的中和巷進入路東一條更窄的小巷,地勢陡然下降,至小巷盡頭最低處是一片平地,中間為一四方的磚砌花壇,花壇四周鋪設排水渠蓋。一名在此居住了50年的大媽說,這花壇是2007年道路硬化時修建的,以前,這裡一直是個大沙石坑,有10多米深,叫“孟坑”,是當時老城重要的滲水坑之一,四周街巷的雨水都匯集到此坑。
方孝廉說,這坑位於新潭的西北角,緊挨北岸,是新潭最深的地方,坑底便是新潭河底,新潭廢棄後,被人們保留為滲水坑,方便城市排水,一直沿用至今。我們看到,花壇以北是一處五六米高的斷崖,民房建築高高在上,由一串水泥階梯相連線。
由西和巷通往水道口街一直是上坡。雖然只有幾米的距離,水道口街兩邊的建築卻明顯西高東低,這裡就是新潭的西岸。在水道口街與廣平街交叉口,新潭的北岸與西岸形成弧狀連線,這裡是新潭西北角的邊緣。從新潭西岸再往西不足百米就是南大街,即隋唐東城外的徽安門大街。
初步發現
2014年10月15日上午,記者向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求證後了解到,老城文峰塔附近確實正在進行考古發掘,雖然發掘工作剛剛開始,但讓人欣喜的是,從目前的鑽探及試掘情況看,這裡極有可能是隋唐大運河的新潭或漕渠遺址。
網友說“發現疑似大運河燒制遺址”,事實上是考古人員在一個探方內發現了一些明清時期的燒土,初步推測這裡曾有明清時期的燒窯。
負責現場發掘工作的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隋唐研究室的王炬老師。昨日上午9時,我們和王炬一起來到工地,20多名工人正分別在兩處探方內忙碌,其中一處在文峰塔的東北方向,另一處在文峰塔的西北方向。
王炬介紹,前期鑽探結果顯示,這裡既有金元、明清時期的洛陽老城城牆,還有大量唐代的淤土。其中,城牆遺址在東北方向,目前僅存一小段夯土。“結合史料記載,洛陽老城城牆的東北角應當在中州路以北現在的洛陽賓館裡面,而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再往南一點,應是城牆的東南角。”
城牆是金元、明清時期的,這和目前老城的實際情況是吻合的。在金元、明清遺址的土層下,鑽探人員又發現了大面積唐代淤土。這是否意味著,在唐代,文峰塔附近可能有河道或大水坑?
王炬說,站在工地上向北看,會發現文峰塔這一帶地勢比周圍低許多,根據史料記載,文峰塔附近有湖泊、廟宇等。再結合史料以及鑽探發現的唐代淤土,可以推斷這裡極有可能曾是隋唐大運河的新潭或漕渠。
考古成果
2014年8~11月,為配合老城區東南隅舊城改造項目,對位於老城區東南隅一帶,北臨操場街、文明街東西一線,南臨中州渠,西接.中和巷,東臨新街東西470米,南北340米的範圍內進行了大面積的考古勘探,在鑽探有重要遺蹟的位置布探方發掘。在位於河南府文廟東側約80米的T1探方內及文峰塔東側30米的T3探方內均發現有新潭遺蹟的地層存在。T1探方內唐代地層呈北高南底,有高約2米的自然斷崖,其南部出現淤土堆積層。T3探方內金代城牆是直接疊壓於北宋以後遭廢棄的新潭遺址的髒灰淤土層_上,淤土距現地表深4.4厚3米左右。淤土層表面有一層厚0.3 ~ 0.6米的髒灰淤土,在髒灰淤土層下為純淨的黃色細淤土堆積(圖)在純淨的黃色細淤土堆積層上部清理出有宋代梅瓶、白釉瓷碗、石枕殘塊,說明該處淤土在宋代還有較深的積水存在。北宋滅亡後,隨著隋唐大運河逐漸遭廢棄淤塞,新潭也因此失去其作用而乾枯。在T3探方內金元夯土城牆的南部4米處,清理出河卵石堆積層,該河卵石堆積高於金元夯土城牆下疊壓的髒淤土近1米,而該層河卵石堆積在城牆北部的淤土下3米深處才有發現,因此推測河卵石堆積可能是淤土堆積坑的南部堤岸。另外,在明代城牆的牆基墊石上清理出大量利用唐代修建河堤或碼頭所用的大型石塊.(圖一三)。考古鑽探方面,在北臨操場街、文明街東西一線,南臨中州渠,西接中和巷,東臨新街,以柳林街為中心東西兩側各200米範圍內,鑽探出大面積宋金以前的深厚的淤土層堆積。淤土堆積呈不規則橢圓形,其北部有高約2米的自然斷崖,邊沿距現老城東大街約100米,在現老城區府文廟東側約200米處向西南、東南方向弧曲收窄,向東與瀍河相連;其南沿為河卵石堤岸,距現中州渠約10~ 15米,壓於金元明清洛陽城南城牆下(圖一二)。柳林街目前仍然是老城區地勢最低洼的地方,現地表低於其他地區約1~2米,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勘探發掘出的相關遺蹟現象,可初步推斷這--區域為唐代新潭遺址位置所在。
新潭遺址是隋唐大運河上重要的碼頭遺蹟,是唐宋時期全國各地物資集中於洛陽的裝卸碼頭和物資集散地,它的發現為研究隋唐時期大運河漕運情況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
遺址保護
2020年9月29日,國家文物局、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印發《規劃》,頂層設計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重大項目。其中洛陽新潭等項目列入“大運河重要文物系統性保護項目”。
相關辭賦
王泠然《新潭賦》:“國之天府,名曰河南。水有清洛,漲乎新潭……或清淺而見底,或深沉而莫測,奔狹口以雷聲,積中心而黛色。若乃方將暮春,大集都人,錦筵橫石,羅幕借塵。騎影攢臨,變作桃花之浪,衣香亂入,翻為蓮葉之津。由其地勢多美,所以潭名永新。”
張環《新潭賦》:“惟國之左,當河之南;分逶迤之舊洛,漲浩漾之新潭。觀其沙石中映,魚龍內涵;泛危槎而獨隱,紛眾水以相參……”他所描述的新潭景色宜人,岸邊有點點綠苔,四周遍植青楊。到了寒冬時節,潭水結冰,明淨如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