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港路街道

新港路街道

位於虹口區中部偏東。東起大連路,西傍沙涇港,南至周家嘴路,向西沿安國路、飛虹支路、虹鎮老街三角地段,北連四平路。面積1.18平方公里。1993年底有14個居委會,居民19314戶,57728人。街道辦事處設天寶路543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新港路街道
  • 地理位置:位於虹口區中部偏東
  • 面積:1.18平方公里
  • 人口:57728人
街道概況,歷史沿革,街道榮譽,街道撤銷,地圖信息,

街道概況

新港路街道位於虹口區中部偏東。東起大連路,西傍沙涇港,南至周家嘴路,向西沿安國路、飛虹支路、虹鎮老街三角地段,北連四平路。面積1.18平方公里。1993年底有14個居委會,居民19314戶,57728人。街道辦事處設天寶路543號。據悉,新港路街道已於2009年底撤銷。

歷史沿革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後,地境隸上海縣高昌鄉。民國元年(1912年),以新港浜為界,南歸閘北市,北屬上海縣引翔鄉。民國16年,隸上海特別市。八一三事變後,淪為日本海軍警備地區。抗戰勝利後,隸上海市第十八區、二十一區、二十二區(民國36年改稱提籃橋區、新市街區、江灣區)。
解放後,以新港浜(今新港路)為界,南屬提籃橋區第一、二接管專員辦事處。1950年12月後分別屬第六、七冬防辦事處和區政府派出人員辦事處,1952年改為區人民政府第九、十辦事處。1955年為新港、沙虹、飛虹街道辦事處,1957年新港、飛虹街道辦事處合併,1958年隸提籃橋區新港路街道辦事處。
新港浜以北地境先隸新市區、江灣區,1956年隸榆林區陳家頭辦事處。1958年,併入提籃橋區。虹口區、提籃橋區合併後,隸虹口區新港路街道辦事處至今。
20世紀前,地境有虹鎮、徐家宅、新港巷、翁家宅、范家宅、張家巷等村鎮。有新港浜、虬江(又名南沙浜、虹鎮老街浜)、翁家港、東沙洪港等河流,其中,虬江貫穿全境。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始築大連灣路(今大連路),光緒三十六年填浜築沙虹路等。20世紀20年代,築周家嘴路、飛虹路、天寶路等,均為煤屑路面。抗日戰爭期間,天寶路等路段遭日軍炮擊,路面破損,雨季積水成河,1950年整治了天寶路。1958年,填新港浜、虬江、築新港路、虹鎮老街。1993年,境內有18條主要道路。
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虹安鎮募修猛將堂,位於今沙虹路、虹關路一帶,後毀於淞滬戰爭。光緒三十四年,建修心庵(又名三寶堂)位於今三河路。20世紀20~40年代,建清修庵、天竺庵、虹鎮福音堂、吉祥寺、延壽庵、大悲庵、祈禱會堂等。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佛事漸少,僧尼轉業,寺庵相繼關閉。
民國24年時,境內有停厝棺柩的上海公所,20世紀中葉有鐵鏽會館、久安會館等,解放後逐步淘汰。解放初,有徐海峰等3烈士墓,後移葬龍華烈士陵園。
崇海里始建於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末,建有7條里弄,建築面積2.38萬平方米。民國26年8月17~20日,國民政府軍分別在范家宅(今虹鎮老街)、天寶路一帶與日軍展開激戰,虹關路、天寶路、張橋路、新港浜一帶民宅遭日軍重炮毀盡。抗戰勝利後,外省籍移民在此建造大批棚戶簡屋,居民多以築路、碼頭搬運、拷鏟油漆和踏三輪車等為生。
1953年5月,飛虹路發生火災,受災居民1595戶。1954年初,在天鎮路棚戶、菜地上建愛國新村安置災民。20世紀50年代末,提籃、榆籃、自建等新村相繼建成,建築面積5.9萬平方米。20世紀70年代後期,棚戶居民在政府支持下,自籌資金翻建住房。1983年,有465戶翻建私房,新增面積8258平方米。是年上海港務局在大連路、新港路建匯山小區。有9幢多層、3幢高層,建築面積7.5萬平方米。匯山、華順大樓高26層是境內最高建築(計畫1994年竣工)。1993年地境房屋面積共107萬平方米,其中居住用房62.4萬平方米,私房簡屋35.6萬平方米,高層建築8幢。
地境早期有鐵鋪、木桶行、染坊等。民國23年,有時鐘廠、冷藏公司各一家,製革廠2家,繅絲廠7家,織綢廠、織帶廠各1家,翻砂廠、機器鐵工廠28家。淪陷時期,日人開設田所伸銅廠(今上海銅管總廠)和長江鐵工廠(今上海工具廠),並將華南美錦蠟光紙廠改為日本上海加工紙廠(今華麗銅版紙廠),在周家嘴路設落棉商第一組合工場(今高壓容器廠)。
解放後,新生琺瑯廠(今上海搪瓷五廠)遷入境內,虹口盲聾福利工廠(今上海低壓電器四廠)開辦。1959年,地境內有19家國營工廠。20世紀70年代末,又有天寶銅廠、新滬鋼窗廠、申江工具廠等市屬集體企業開辦。1993年,地境內有部、市屬企業27家,其中千人以上工廠4家。
明末清初,虹安鎮(今虹鎮老街飛虹路三角地段)已基本形成,周圍水路便捷,交易興旺。至清同治年間,虹安鎮已逐步冷落。1949年,地境內有油醬、米店、肉店等20餘家。解放後,新建新港路菜場、郵電菜場,虹鎮老街、東沙虹港等集市貿易市場。1993年地境內有各類商店200餘家,個體經營者680餘人,還有3家儲蓄所和6家證券公司營業部。
20世紀50年代,街道籌辦居民生活服務組和生產加工組。70年代末,撤併生產組,創建新港半導體廠等9個街道工廠和街道工業公司。80年代逐步創辦新港街道生產生活服務聯社、綜合服務管理所和民政企業服務管理所等。1992年,聯合成立廣達工貿公司。1993年,易名廣達工貿總公司,下屬9個專業分公司,12個小型工廠,7個工程隊。是年,廣達公司年產值5738萬元。
20世紀40年代,飛虹支路有飛虹大戲院,主演滬劇、錫劇。1955年,建提籃橋區工人俱樂部(今虹口區第一工人俱樂部),同時興建提籃橋區工人體育場(今虹口區工人體育場)。“文化大革命”期間,工人俱樂部遭到破壞,1981年重新設計和建造,內有電影院、小劇場等。此外還有和平公園、暢心園、銀電俱樂部、遠洋公司活動室、飛樂彈子房、街道文化站、圖書館等文化娛樂場所。
民國9年,地境內始設市立虹北初級國小。民國35年,虹鎮福音堂(今遠洋新村處)設蒙恩國小、次年改為農村聖經學院。1949年底,地境內有6所國小,校舍簡陋。解放後,地境內先後創辦過公立和民辦國小11所、中學7所、半工半讀學校1所、技工學校3所、業餘大學3所。至1993年,地境內有上海化學工業職工大學橡膠分校等3所高等教育機構,有虹臨職校、銅管廠技工學校和3所初級中學,有6所國小、4所幼稚園和7所託兒所,另有虹口區少年兒童業餘體校1所。
解放前,地境無專業醫療機構。解放後,由個體行醫人員組成聯合診所。1960年成立新港地段醫院,1971年醫院設中西醫結合治療硬皮膚病專科門診,療效顯著,1990年由區中心醫院接辦。1993年,四平路設虹口區精神病防治所。
原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副委員長鬍厥文、中國女子足球隊隊長水慶霞、詞作家陳念祖、探險家旅行家余純順等人,曾在地境內居住、工作或學習

街道榮譽

1974年,經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圈閱的中發32號檔案,轉發新港路街道計畫生育工作經驗。1978年,街道辦事處被評為全國人防先進集體。1989~1990年,被評為上海市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先進集體。1991年,被評為上海市擁軍愛民模範街道。新港路街道被評為全國計畫生育先進集體。

街道撤銷

經上海市政府批准,虹口區新港路街道已於2009年底撤銷。

地圖信息

地址:上海市虹口區飄鷹世紀大廈東(和平公園西南)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