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泰縣

新泰縣

新泰縣春秋魯平陽邑,漢置東平陽縣,後漢省,三國魏改置新泰縣,元省,後復置,清屬山東泰安府,屬山東濟南道。後魏置,東魏改曰蒙陰,故治在今山東蒙陰縣東十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泰縣
  • 設定時間西漢時期
  • 位置:今山東蒙陰縣東十里
  • 性質:古代地名
縣區簡介,歷史沿革,縣區名人,羊祜,師曠,鮑叔牙,柳下惠,柳下跖,

縣區簡介

公元前601年,魯在今新泰城區建平陽城。公元前256年,楚滅魯,歸楚。秦屬薛郡。西漢時期設平陽縣。東漢屬兗州泰山郡。西晉泰始年間,羊祜表奏晉武帝,取新甫山、泰山首字,改縣名為新泰,隸兗州泰山郡。東晉時歸屬未變。南北朝歸宋,屬徐州安東郡。隋、唐、宋屬琅琊郡。明、清屬泰安州。民國初期屬濟南道。1938年屬第十二行政督察區,1947年屬第十五行政督察區。

歷史沿革

1949年10月,新泰縣人民政府成立,隸泰山專署。1950年,泰山專署改為泰安區專員公署。1958年11月,泰安專署撤銷,改屬濟南市。1959年11月,析置新汶市,隸濟南市。1961年5月,新泰縣、新汶市同屬恢復後的泰安專屬。1982年10月,兩縣市同屬泰安地區專署。1983年10月,新泰縣、新汶市合併,成立新泰市,直屬山東省人民政府,由泰安地區專署(1984年改為泰安市)代管。至2009年,隸屬未變。
山東新泰

縣區名人

羊祜

221~278年,字叔子,西晉泰山平陽(今山東新泰羊流鎮)人。他不僅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同時還是一位頗有影響的文學家。明代學者胡應麟《詩藪》卷二《雜編·遺逸·中·載籍》中說:“六朝以功名著,而文有其集者,杜預劉琨世所共知外,錄其僻者於左。古率文武相資,非若後世判而為二也。”首先列入的便是“太傅《羊祜集》二卷”。其作品描寫了風雲迭起的時代巨變,抒發了建功立業的壯志豪情,是建安文學的遺響和回音。羊祜文學創作的顯著成就在當時就贏得了盛譽。西晉文學家孫楚便在其《故太傅羊祜碑》中稱其“文為辭宗”。羊祜的學術著述也令後世學界關注,唐代學者杜光庭在《道德真經廣聖義序》中評價其專著《老子傳》“皆明虛極無為、理家理國之道”。

師曠

生卒不詳,字子野,春秋時期魯國平陽(今新泰市北師鄉北師村)人,晉國樂師。他精通音律,認為奏樂可卜吉凶,音樂可興邦,亦可覆國,靡靡之音不可妄聽。他曾勸諫晉平公不要聽商紂王的樂師師延所作的靡靡之音,平公不聽。結果晉國大旱三年,赤地千里,國力大損。師曠也十分關心政治,他認為治國“惟仁義為本”“君必惠民”。晚年潛心研究音樂,不幸熏瞎雙目。卒後葬於新泰。墓前有宋代建的師曠廟。

鮑叔牙

生卒不詳,魯國平陽(今新泰市汶南鎮鮑莊)人,春秋時齊國大夫,以知人善任著稱。少年時與管仲友善,兩人合夥經商,每次賺了錢,管仲總是多分給自己,少分給鮑叔牙,鮑叔牙從不計較,這就是有名的“管鮑分金”故事。齊襄公亂政時,管仲隨公子糾奔魯,鮑叔牙隨公子小白出奔莒。襄公被殺,糾和小白爭奪君位,小白得勝即位,即齊桓公。桓公想任鮑叔牙為相,鮑叔牙卻力勸桓公釋放管仲代己位。在管仲的輔佐下,齊桓公得以稱霸諸侯,齊國成為強國。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少鮑叔能知人也。”

柳下惠

生卒不詳,展氏,名獲,字禽,又字季,春秋時魯國大夫,曾為士師(掌管刑獄的官)。因食采柳下(今新泰宮裡鎮西柳村),遂姓柳氏,諡號惠,稱柳下惠。他博文達理,外和內介,以善於講究禮節著稱於世。孟子把他和伯夷、伊尹、孔子並提,稱讚他是“聖之和者也”(《孟子·萬章下》),“和聖”也就成了柳下惠的美稱。《荀子·大略》還記載了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於是後人將其譽為作風正派、品德高尚的男子。柳下惠死後,葬在柳下村北,緊瀕汶水,歷代對其墓都妥為保護,至清代,墓猶高如山陵,俗稱“王墳”。至今,柳下祠堂尚存,“和聖故里”、“柳下書堂”古碑依在。

柳下跖

生卒不詳,姓展,名雄,魯國柳下(今新泰市宮裡鎮西柳村)人。“跖”,本指赤腳的奴隸,因他住在西柳,故稱柳下跖。他追求“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的平等社會,曾領導奴隸起義,“從卒九千人”。孔子勸他效法“聖人之行”,罷兵休卒,柳痛斥曰:“丘之所言,皆吾之所棄也,亟走歸,無復言之!”柳下跖的事跡,《孟子》《史記》《漢書》多次提及,荀子也讚揚他“名聲如日月,與舜禹俱傳而不息。”《史記》中稱“其徒頌義無窮”。據傳,泰山傲徠峰上有柳下跖的插旗石,峰東的“大校場”、“小校場”,峰下的“跑馬場”,就是當年柳下跖的練兵場。泰山西麓和西南麓有當年柳下跖使用和築造的上馬石和川道等遺蹟。在新泰放城,還有傳為柳下跖開鑿的九龍口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