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新桐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
- 地理位置:富陽區西南部
- 面積:47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10626人(2017年)
概況,沿革,經濟發展,社會事業,景觀,農業,自然資源,地理位置,
概況
新桐鄉是富陽市轄鄉。位於市境南部。轄7個行政村。
沿革
1992年,撤銷新桐鄉,併入三山鎮。2001年,撤銷三山鎮,設立鹿山街道、新桐鄉。新桐鄉轄程墳、蛇浦、新店、包家淇、下際、小桐洲、廟塢口、趙家山、陸家塢、後山邊、湯趙、孫家、俞家、董趙等14個行政村,駐小桐洲村。
2005年末,面積47平方千米,人口1.33萬人,代碼330183200,鄉政府駐廟塢口村趙家塢,轄程墳、蛇浦、包家淇、新店、下際、湯趙、孫家、俞家、小桐洲、董趙、廟塢口、趙家山、陸家塢、後山邊14個行政村。
【郵編】311407【2011年代碼及城鄉分類】330183200:~205 220俞家村 ~208 220小桐洲村 ~214 220程浦村 ~215 210新中村 ~216 220春渚村 ~217 220江洲村 ~218 220新桐村
經濟發展
新桐鄉山林面積3.1萬畝,耕地面積8700畝。2001年8月恢復鄉建制以來,該鄉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各級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緊緊依靠和帶領全鄉人民,堅持以“加快發展、協調發展”統領全局,圍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大力最佳化產業結構,突出招商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二大重點,加強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設,切實維護社會穩定,“接軌新城區,建設新新桐”,推動了全鄉經濟持續快速協調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2005年全鄉實現工農業總產值4.93億元,比上年增長53%;國內生產總值1.44億元,增長43.1%;財政收入1732.6萬元,增長202.4%;農民人均收入6348元,增長13.2%。
2006年末耕地面積564公頃,其中水田面積525公頃。糧食總產量483萬公斤。農機總動力1.17萬千瓦。公路通車裡程16公里,行政村等級公路通達率100%。水利投工2.3萬工,投資550萬元。完成環境污染治理項目5個,投資額350萬元。存欄生豬1980頭,出欄肉豬2441頭,存欄家禽6.3萬羽,出欄家禽8.3萬羽。水產品養殖面積33.2公頃,水產品產量49.8萬公斤。綠化造林25公頃,封山育林766.7公頃。水果種植面積195.9公頃,水果產量470.3萬公斤。茶園面積24公頃,茶葉產量l.6萬公斤。工業企業總數92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家。工業產品銷售收入57039萬元,產銷率103%。外貿供貨值975萬元,自營出口 127.8萬美元。
社會事業
新桐鄉有中學1所,國小1所,幼稚園2所,在校中學生323人,入學率100%:在校小學生587人,入學率100%;在園幼兒124人。醫院l家,衛生室3個。全年出生142人,計畫生育率97.52%。初級衛生保健普及率100%。自來水普及率100%。固定電話用戶 2764戶,行動電話用戶6321戶,屯話普及率20.6部/百人,網際網路用戶236戶。參加農村養老保險755人。參加農村統籌醫療11720人。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人數 190人。與鹿山街道台用杜會福利性敬老院1個,年底供養老人16人。農戶新建房屋36戶,建築面積10800萬平方米。
景觀
新桐鄉依山傍水,風光綺麗,背倚峰巒疊嶂的連綿群山,面臨一川如畫的富春江,江岸線總長17公里,山、田、水分布層次分明,著名書畫家尚書董邦達,清代宰相董浩父子墓地等名勝古蹟點綴其間,與孫權故里隔江相望。“新桐的山水美,意境更美”,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
農業
新桐鄉一年四季瓜果飄香,柑桔、楊梅等水果聞名遐邇。2000年來鄉黨委、政府不斷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楊梅、柑桔、花卉苗木、蔬菜等優質高效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有了較快增長,農業的外向度不斷提高,休閒、觀光農業不斷升溫,形成了陸家塢的楊梅基地、包家淇、新店的柑桔基地、蛇浦的“鸛山牌”本雞生態養殖基地、程墳的紅豆杉、茶花基地、小桐洲的苗木基地、大桐洲的意楊林基地等六大特色基地。同時,該鄉還不斷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先後完成了萬畝土地整理項目、黃金畈標準堤建設、包家淇山里水庫工程、省重點國家級農業綜合治理項目及沿江14個機埠和2個排澇站的改造。以上重點項目的完工,極大地鞏固了農業的基礎地位,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農業抗拒自然災害的能力不斷增強。
自然資源
新桐鄉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富春江水域有優質的黃沙,山裡有優質的石灰石礦藏,是機械、玻璃、水泥等製造業的上好原料。青石、大理石、石灰石等礦產資源已探明貯量8億噸以上,是興辦建材開採業的理想之地,大山頂石灰岩礦被譽為華東地區貯量第一。2006年在新桐落戶的企業有三獅水泥、富興化纖、三山建材等規模企業,8家年產20萬噸以上的石材企業,20個黃沙供應輸出口,被譽為“建材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