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0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以工信部聯規〔2016〕454號印發《新材料產業發展指南》。該《指南》分產業背景、總體思路、發展方向、重點任務、保障措施5部分。
重點任務是:突破重點套用領域急需的新材料;布局一批前沿新材料;強化新材料產業協同創新體系建設;加快重點新材料初期市場培育;突破關鍵工藝與專用裝備制約;完善新材料產業標準體系;實施“網際網路+”新材料行動;培育優勢企業與人才團隊;促進新材料產業特色集聚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材料產業發展指南
- 印發機關:工業和信息化部等4部門
- 文號:工信部聯規〔2016〕454號
- 印發時間:2016年12月30日
通知,指南,一、產業背景,二、總體思路,三、發展方向,四、重點任務,五、保障措施,
通知
工業和信息化部 發展改革委 科技部 財政部關於印發新材料產業發展指南的通知
工信部聯規〔2016〕454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國務院有關部委、直屬機構,有關行業協會:
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中國製造2025》,引導“十三五”期間新材料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聯合制定《新材料產業發展指南》。經國務院同意,現印發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實施。
附屬檔案:新材料產業發展指南
工信部聯規〔2016〕454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國務院有關部委、直屬機構,有關行業協會:
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中國製造2025》,引導“十三五”期間新材料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聯合制定《新材料產業發展指南》。經國務院同意,現印發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實施。
附屬檔案:新材料產業發展指南
工業和信息化部 發展改革委 科技部 財政部
2016年12月30日
指南
新材料產業發展指南
新材料是指新出現的具有優異性能或特殊功能的材料,或是傳統材料改進後性能明顯提高或產生新功能的材料。新材料的發現、發明和套用推廣與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密不可分。加快發展新材料,對推動技術創新,支撐產業升級,建設製造強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為引導“十三五”期間新材料產業健康有序發展,根據“十三五”規劃綱要和《中國製造2025》有關部署,經國務院同意,制定本指南。
新材料是指新出現的具有優異性能或特殊功能的材料,或是傳統材料改進後性能明顯提高或產生新功能的材料。新材料的發現、發明和套用推廣與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密不可分。加快發展新材料,對推動技術創新,支撐產業升級,建設製造強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為引導“十三五”期間新材料產業健康有序發展,根據“十三五”規劃綱要和《中國製造2025》有關部署,經國務院同意,制定本指南。
一、產業背景
(一)現狀與問題。
“十二五”以來,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創新成果不斷湧現,龍頭企業和領軍人才不斷成長,整體實力大幅提升,有力支撐了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科技工業建設。
發展步伐持續加快。新材料產業總產值已由2010年的0.65萬億元增至2015年的近2萬億元。空間布局日趨合理,產業集聚效應不斷增強,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新材料綜合性產業集群優勢突出,中西部地區一批特色鮮明的新材料產業基地初具規模。
創新能力穩步增強。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互結合的新材料創新體系逐漸完善,新材料國家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和科研院所實力大幅提升,在重大技術研發及成果轉化中的促進作用日益突出。在大飛機專用第三代鋁鋰合金、百萬千瓦級核電用U型管、矽襯底LED(發光二極體)材料、大尺寸石墨烯薄膜等方面積極創新,一批先進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
套用水平明顯提升。先進半導體材料、新型電池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等領域加速發展,高性能鋼鐵材料、輕合金材料、工程塑膠等產品結構不斷最佳化,有效支撐了高速鐵路、載人航天、海洋工程、能源裝備等工程順利實施。生物材料、納米材料套用取得積極進展。
但也要看到,我國新材料產業起步晚、底子薄、總體發展慢,仍處於培育發展階段;材料先行戰略沒有得到落實,核心技術與專用裝備水平相對落後,關鍵材料保障能力不足,產品性能穩定性亟待提高;創新能力薄弱,產學研用合作不緊密,人才團隊缺乏,標準、檢測、評價、計量和管理等支撐體系缺失;產業布局亂,低水平重複建設多,低端品種產能過剩,推廣套用難等問題沒有根本解決,仍然是制約製造強國建設的瓶頸。
(二)面臨的形勢。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蓄勢待發,全球新材料產業競爭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調整。新材料與信息、能源、生物等高技術加速融合,大數據、數字仿真等技術在新材料研發設計中作用不斷突出,“網際網路+”、材料基因組計畫、增材製造等新技術新模式蓬勃興起,新材料創新步伐持續加快,國際市場競爭將日趨激烈。未來五年,是國家實施《中國製造2025》、調整產業結構、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和高技術船舶、節能環保、新能源等領域的發展,為新材料產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也對新材料質量性能、保障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須緊緊把握歷史機遇,集中力量、加緊部署,進一步健全新材料產業體系,下大力氣突破一批關鍵材料,提升新材料產業保障能力,支撐中國製造實現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
“十二五”以來,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創新成果不斷湧現,龍頭企業和領軍人才不斷成長,整體實力大幅提升,有力支撐了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科技工業建設。
發展步伐持續加快。新材料產業總產值已由2010年的0.65萬億元增至2015年的近2萬億元。空間布局日趨合理,產業集聚效應不斷增強,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新材料綜合性產業集群優勢突出,中西部地區一批特色鮮明的新材料產業基地初具規模。
創新能力穩步增強。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互結合的新材料創新體系逐漸完善,新材料國家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和科研院所實力大幅提升,在重大技術研發及成果轉化中的促進作用日益突出。在大飛機專用第三代鋁鋰合金、百萬千瓦級核電用U型管、矽襯底LED(發光二極體)材料、大尺寸石墨烯薄膜等方面積極創新,一批先進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
套用水平明顯提升。先進半導體材料、新型電池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等領域加速發展,高性能鋼鐵材料、輕合金材料、工程塑膠等產品結構不斷最佳化,有效支撐了高速鐵路、載人航天、海洋工程、能源裝備等工程順利實施。生物材料、納米材料套用取得積極進展。
但也要看到,我國新材料產業起步晚、底子薄、總體發展慢,仍處於培育發展階段;材料先行戰略沒有得到落實,核心技術與專用裝備水平相對落後,關鍵材料保障能力不足,產品性能穩定性亟待提高;創新能力薄弱,產學研用合作不緊密,人才團隊缺乏,標準、檢測、評價、計量和管理等支撐體系缺失;產業布局亂,低水平重複建設多,低端品種產能過剩,推廣套用難等問題沒有根本解決,仍然是制約製造強國建設的瓶頸。
(二)面臨的形勢。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蓄勢待發,全球新材料產業競爭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調整。新材料與信息、能源、生物等高技術加速融合,大數據、數字仿真等技術在新材料研發設計中作用不斷突出,“網際網路+”、材料基因組計畫、增材製造等新技術新模式蓬勃興起,新材料創新步伐持續加快,國際市場競爭將日趨激烈。未來五年,是國家實施《中國製造2025》、調整產業結構、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和高技術船舶、節能環保、新能源等領域的發展,為新材料產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也對新材料質量性能、保障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須緊緊把握歷史機遇,集中力量、加緊部署,進一步健全新材料產業體系,下大力氣突破一批關鍵材料,提升新材料產業保障能力,支撐中國製造實現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
二、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需求牽引和戰略導向,推進材料先行、產用結合,以滿足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重大技術裝備急需為主攻方向,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高校和科研機構為支撐、軍民深度融合、產學研用協同促進的新材料產業體系,著力突破一批新材料品種、關鍵工藝技術與專用裝備,不斷提升新材料產業國際競爭力。
(二)基本原則。
需求牽引、創新發展。發揮市場需求對新材料開發套用的引導作用,緊緊圍繞重大戰略急需,強化產用結合,促進上下游協作配套,加快套用示範。推動新材料產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踐行綠色發展理念,鼓勵大中小企業分工合作,促進新材料產業與其他產業同步轉型升級。
市場主導、政府引導。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強化企業主體地位,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激發企業創新活力。轉變政府職能,創新行業管理方式,聚焦重點方向、重點企業和重點地區,完善新材料初期市場培育措施,有效帶動社會資源,營造產業發展良好環境。
統籌協調、分類指導。加強部門統籌、信息共享與協調合作,提高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劃的系統性、部門工作的協同性、國家和地方政策措施的配套性。遵循各類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律,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完善支持政策,提高服務水平。
兩化融合、軍民融合。促進信息技術與新材料融合發展,推動新材料設計、加工、製造及測試過程數位化、智慧型化,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加強新材料供需對接,支持發展新模式、新業態。推進新材料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加快軍民共用新材料技術雙向轉移轉化,積極發展軍民共用新材料,實現良性互動發展。
(三)主要目標。
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先進基礎材料總體實現穩定供給,關鍵戰略材料綜合保障能力超過70%,前沿新材料取得一批核心技術專利,部分品種實現量產。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裝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領域所需新材料套用水平大幅提升,電力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高檔數控工具機及機器人、農機裝備、節能環保等領域所需新材料保障能力大幅提高,國防科技工業所需新材料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
創新能力不斷提高。新材料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占銷售收入比例、智慧財產權創造與運用能力明顯提升,企業創新環境進一步最佳化。突破一批核心關鍵和共性技術,整合構建一批新材料產業創新載體,基本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新材料產業協同創新體系。
產業體系初步完善。到2020年,新材料產業規模化、集聚化發展態勢基本形成,突破金屬材料、複合材料、先進半導體材料等領域技術裝備制約,在碳纖維複合材料、高品質特殊鋼、先進輕合金材料等領域實現70種以上重點新材料產業化及套用,建成與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水平相匹配的工藝裝備保障體系。建成較為完善的新材料標準體系,形成多部門共同推進、國家與地方協調發展的新材料產業發展格局,具有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新材料企業。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需求牽引和戰略導向,推進材料先行、產用結合,以滿足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重大技術裝備急需為主攻方向,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高校和科研機構為支撐、軍民深度融合、產學研用協同促進的新材料產業體系,著力突破一批新材料品種、關鍵工藝技術與專用裝備,不斷提升新材料產業國際競爭力。
(二)基本原則。
需求牽引、創新發展。發揮市場需求對新材料開發套用的引導作用,緊緊圍繞重大戰略急需,強化產用結合,促進上下游協作配套,加快套用示範。推動新材料產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踐行綠色發展理念,鼓勵大中小企業分工合作,促進新材料產業與其他產業同步轉型升級。
市場主導、政府引導。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強化企業主體地位,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激發企業創新活力。轉變政府職能,創新行業管理方式,聚焦重點方向、重點企業和重點地區,完善新材料初期市場培育措施,有效帶動社會資源,營造產業發展良好環境。
統籌協調、分類指導。加強部門統籌、信息共享與協調合作,提高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劃的系統性、部門工作的協同性、國家和地方政策措施的配套性。遵循各類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律,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完善支持政策,提高服務水平。
兩化融合、軍民融合。促進信息技術與新材料融合發展,推動新材料設計、加工、製造及測試過程數位化、智慧型化,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加強新材料供需對接,支持發展新模式、新業態。推進新材料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加快軍民共用新材料技術雙向轉移轉化,積極發展軍民共用新材料,實現良性互動發展。
(三)主要目標。
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先進基礎材料總體實現穩定供給,關鍵戰略材料綜合保障能力超過70%,前沿新材料取得一批核心技術專利,部分品種實現量產。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裝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領域所需新材料套用水平大幅提升,電力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高檔數控工具機及機器人、農機裝備、節能環保等領域所需新材料保障能力大幅提高,國防科技工業所需新材料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
創新能力不斷提高。新材料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占銷售收入比例、智慧財產權創造與運用能力明顯提升,企業創新環境進一步最佳化。突破一批核心關鍵和共性技術,整合構建一批新材料產業創新載體,基本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新材料產業協同創新體系。
產業體系初步完善。到2020年,新材料產業規模化、集聚化發展態勢基本形成,突破金屬材料、複合材料、先進半導體材料等領域技術裝備制約,在碳纖維複合材料、高品質特殊鋼、先進輕合金材料等領域實現70種以上重點新材料產業化及套用,建成與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水平相匹配的工藝裝備保障體系。建成較為完善的新材料標準體系,形成多部門共同推進、國家與地方協調發展的新材料產業發展格局,具有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新材料企業。
三、發展方向
(一)先進基礎材料。
加快推動先進基礎材料工業轉型升級,以基礎零部件用鋼、高性能海工用鋼等先進鋼鐵材料,高強鋁合金、高強韌鈦合金、鎂合金等先進有色金屬材料,高端聚烯烴、特種合成橡膠及工程塑膠等先進化工材料,先進建築材料、先進輕紡材料等為重點,大力推進材料生產過程的智慧型化和綠色化改造,重點突破材料性能及成分控制、生產加工及套用等工藝技術,不斷最佳化品種結構,提高質量穩定性和服役壽命,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先進基礎材料國際競爭力。
(二)關鍵戰略材料。
緊緊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製造業等重大需求,以耐高溫及耐蝕合金、高強輕型合金等高端裝備用特種合金,反滲透膜、全氟離子交換膜等高性能分離膜材料,高性能碳纖維、芳綸纖維等高性能纖維及複合材料,高性能永磁、高效發光、高端催化等稀土功能材料,寬禁帶半導體材料和新型顯示材料,以及新型能源材料、生物醫用材料等為重點,突破材料及器件的技術關和市場關,完善原輔料配套體系,提高材料成品率和性能穩定性,實現產業化和規模套用。
(三)前沿新材料。
以石墨烯、金屬及高分子增材製造材料,形狀記憶合金、自修復材料、智慧型仿生與超材料,液態金屬、新型低溫超導及低成本高溫超導材料為重點,加強基礎研究與技術積累,注重原始創新,加快在前沿領域實現突破。積極做好前沿新材料領域智慧財產權布局,圍繞重點領域開展套用示範,逐步擴大前沿新材料套用領域。
加快推動先進基礎材料工業轉型升級,以基礎零部件用鋼、高性能海工用鋼等先進鋼鐵材料,高強鋁合金、高強韌鈦合金、鎂合金等先進有色金屬材料,高端聚烯烴、特種合成橡膠及工程塑膠等先進化工材料,先進建築材料、先進輕紡材料等為重點,大力推進材料生產過程的智慧型化和綠色化改造,重點突破材料性能及成分控制、生產加工及套用等工藝技術,不斷最佳化品種結構,提高質量穩定性和服役壽命,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先進基礎材料國際競爭力。
(二)關鍵戰略材料。
緊緊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製造業等重大需求,以耐高溫及耐蝕合金、高強輕型合金等高端裝備用特種合金,反滲透膜、全氟離子交換膜等高性能分離膜材料,高性能碳纖維、芳綸纖維等高性能纖維及複合材料,高性能永磁、高效發光、高端催化等稀土功能材料,寬禁帶半導體材料和新型顯示材料,以及新型能源材料、生物醫用材料等為重點,突破材料及器件的技術關和市場關,完善原輔料配套體系,提高材料成品率和性能穩定性,實現產業化和規模套用。
(三)前沿新材料。
以石墨烯、金屬及高分子增材製造材料,形狀記憶合金、自修復材料、智慧型仿生與超材料,液態金屬、新型低溫超導及低成本高溫超導材料為重點,加強基礎研究與技術積累,注重原始創新,加快在前沿領域實現突破。積極做好前沿新材料領域智慧財產權布局,圍繞重點領域開展套用示範,逐步擴大前沿新材料套用領域。
四、重點任務
(一)突破重點套用領域急需的新材料。
推進原材料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緊緊圍繞高端裝備製造、節能環保等重點領域需求,加快調整先進基礎材料產品結構,積極發展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品種,提高關鍵戰略材料生產研發比重。組織重點材料生產企業和龍頭套用單位聯合攻關,建立面向重大需求的新材料開發套用模式,鼓勵上下游企業聯合實施重點項目,按照產學研用協同促進方式,加快新材料創新成果轉化。
推進原材料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緊緊圍繞高端裝備製造、節能環保等重點領域需求,加快調整先進基礎材料產品結構,積極發展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品種,提高關鍵戰略材料生產研發比重。組織重點材料生產企業和龍頭套用單位聯合攻關,建立面向重大需求的新材料開發套用模式,鼓勵上下游企業聯合實施重點項目,按照產學研用協同促進方式,加快新材料創新成果轉化。
專欄1 新材料保障水平提升工程
1.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用材料。加強大尺寸矽材料、大尺寸碳化矽單晶、高純金屬及合金濺射靶材生產技術研發,加快高純特種電子氣體研發及產業化,解決極大規模積體電路材料制約。加快電子化學品、高純發光材料、高飽和度光刻膠、超薄液晶玻璃基板等批量生產工藝最佳化,在新型顯示等領域實現量產套用。開展稀土摻雜光纖、光纖連線器用高密度陶瓷材料加工技術研發,滿足信息通信設備需求。
2.高檔數控工具機和機器人材料。加快實現稀土磁性材料及其套用器件產業化,開展感測器、伺服電機等套用驗證。開發高壓液壓元件材料、高柔性電纜材料、耐高溫絕緣材料。調整超硬材料品種結構,發展低成本、高精密人造金剛石和立方氮化硼材料,突破滾珠絲槓用鋼性能穩定性和耐磨性問題,解決高檔數控工具機專用刀具材料制約。
3.航空航天裝備材料。加快高強鋁合金純淨化冶煉與凝固技術研究,開展高溫、高強、大規格鈦合金材料熔煉、加工技術研究,突破超高強高韌7000系鋁合金預拉伸厚板及大規格型材、2000系鋁合金及鋁鋰合金板材工業化試製瓶頸,系統解決鋁合金材料殘餘應力、關鍵工藝參數控制範圍最佳化、綜合成品率與成本控制問題,提升新型輕合金材料整體工藝技術水平。加快特種稀土合金在航空航天中的套用。突破高強高模碳纖維產業化技術、高性能芳綸工程化技術,開展大型複合材料結構件研究及套用測試。開展高溫合金及複雜結構葉片材料設計及製造工藝攻關,完善高溫合金技術體系及測試數據,解決高溫合金葉片防護塗層技術,滿足航空發動機套用需求。加快增材製造鈦合金材料在航空結構件領域的套用驗證。降低碳/碳、碳/陶複合材料生產成本,提高特種摩擦材料在航空制動領域的占有率。
4.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用材料。以高強、特厚為主要方向,開展齒條鋼特厚板、大壁厚半弦管、大規格無縫支撐管、鈦合金油井管、X80級深海隔水管材及焊材、大口徑深海輸送軟管、極地用低溫鋼等開發及批量試製,完成在海洋工程平台上的套用驗證。加快高止裂厚鋼板、高強度雙相不鏽鋼寬厚板、船用殷瓦鋼及專用高強度聚氨酯絕熱材料產業化技術開發,實現在超大型貨櫃船、液化天然氣(LNG)船等高技術船舶上套用。
5.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材料。突破鋼鐵材料高潔淨度、高緻密度及新型冷/熱加工工藝,解決坯料均質化與一致性問題,建立高精度檢測系統,掌握不同工況下材料損傷與失效原理及影響因素,制定符合高速軌道交通需求的材料技術規範,提高車輪、車軸及轉向架用鋼的強度、耐候性與疲勞壽命並實現批量生產。推動實現稀土磁性材料在高鐵永磁電機中規模套用。開發鋼軌焊接材料加工技術,發展風擋和舷窗用高品質玻璃板材。加強先進阻燃及隔音降噪高分子材料、制動材料、軌道交通裝備用鎂、鋁合金製備工藝研究,加快碳纖維複合材料在高鐵車頭等領域的推廣套用。
6.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材料。提升鎳鈷錳酸鋰/鎳鈷鋁酸鋰、富鋰錳基材料和矽碳複合負極材料安全性、性能一致性與循環壽命,開展高容量儲氫材料、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及防護材料研究,實現先進電池材料合理配套。開展新型6000系、5000系鋁合金薄板產業化製備技術攻關,滿足深沖件製造標準要求,開展高強汽車鋼板、鋁合金高真空壓鑄、半固態及粉末冶金成型零件產業化及批量套用研究,加快鎂合金、稀土鎂(鋁)合金在汽車儀錶板及座椅骨架、轉向盤輪芯、輪轂等領域套用,擴展高性能複合材料套用範圍,支撐汽車輕量化發展。
7.電力裝備材料。重點推進核電壓力容器大鍛件系列鋼種組織細化與穩定化熱處理工藝開發,突破核電機組用高性能鈦焊管產業化瓶頸,加快銀合金控制棒、鋯合金管堆外及堆內考核驗證,實現核電用材成套保障。開展抗熱腐蝕單晶高溫合金大型空心葉片用材料、製造工藝及長壽命防護塗層技術研究,滿足重型燃氣輪機急需。開發智慧型電網用高容量稀土儲氫材料。提升導熱油及熔鹽高溫真空集熱管自動化生產水平。突破5MW級大型風電葉片製備工藝。面向智慧型輸變電裝備領域,突破大尺寸碳化矽單晶及襯底、外延製備及模組封裝材料技術,開展高壓大功率絕緣柵雙極型電晶體(IGBT)模組套用設計,發展高性能絕緣陶瓷,保障特高壓直流電網建設。
8.農機裝備材料。開展高強高硬耐磨鋼系列化產品開發,在農機裝備及配件中實現對高碳彈簧鋼套用替代。開發農機離合器活塞材料、濕式離合器摩擦材料、采棉指及脫棉盤專用材料等,滿足農業作業環境及特種裝備需求。
9.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材料。開展碲鋅鎘晶體、稀土閃爍晶體及高性能探測器件產業化技術攻關,解決晶體質量性能不穩定、成本過高等核心問題,滿足醫用影像系統關鍵材料需求。大力發展醫用增材製造技術,突破醫用級鈦粉與鎳鈦合金粉等關鍵原料制約。發展苯乙烯類熱塑性彈性體等不含塑化劑、可替代聚氯乙烯的醫用高分子材料,提高衛生材料、藥用包裝的安全性。提升醫用級聚乳酸、海藻酸鈉、殼聚糖生產技術水平,滿足發展高端藥用敷料的要求。
10.節能環保材料。加快新型高效半導體照明、稀土發光材料技術開發。突破非晶合金在稀土永磁節能電機中的套用關鍵技術,大力發展稀土永磁節能電機及配套稀土永磁材料、高溫多孔材料、金屬間化合物膜材料、高效熱電材料,推進在節能環保重點項目中套用。開展稀土三元催化材料、工業生物催化劑、脫硝催化材料質量控制、總裝集成技術等開發,提升汽車尾氣、工業廢氣淨化用催化材料壽命及可再生性能,降低生產成本。開發綠色建材部品及新型耐火材料、生物可降解材料。推廣套用金屬材料表面覆層強化、工業部件服役延壽、稀貴金屬材料循環利用等技術。
2.高檔數控工具機和機器人材料。加快實現稀土磁性材料及其套用器件產業化,開展感測器、伺服電機等套用驗證。開發高壓液壓元件材料、高柔性電纜材料、耐高溫絕緣材料。調整超硬材料品種結構,發展低成本、高精密人造金剛石和立方氮化硼材料,突破滾珠絲槓用鋼性能穩定性和耐磨性問題,解決高檔數控工具機專用刀具材料制約。
3.航空航天裝備材料。加快高強鋁合金純淨化冶煉與凝固技術研究,開展高溫、高強、大規格鈦合金材料熔煉、加工技術研究,突破超高強高韌7000系鋁合金預拉伸厚板及大規格型材、2000系鋁合金及鋁鋰合金板材工業化試製瓶頸,系統解決鋁合金材料殘餘應力、關鍵工藝參數控制範圍最佳化、綜合成品率與成本控制問題,提升新型輕合金材料整體工藝技術水平。加快特種稀土合金在航空航天中的套用。突破高強高模碳纖維產業化技術、高性能芳綸工程化技術,開展大型複合材料結構件研究及套用測試。開展高溫合金及複雜結構葉片材料設計及製造工藝攻關,完善高溫合金技術體系及測試數據,解決高溫合金葉片防護塗層技術,滿足航空發動機套用需求。加快增材製造鈦合金材料在航空結構件領域的套用驗證。降低碳/碳、碳/陶複合材料生產成本,提高特種摩擦材料在航空制動領域的占有率。
4.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用材料。以高強、特厚為主要方向,開展齒條鋼特厚板、大壁厚半弦管、大規格無縫支撐管、鈦合金油井管、X80級深海隔水管材及焊材、大口徑深海輸送軟管、極地用低溫鋼等開發及批量試製,完成在海洋工程平台上的套用驗證。加快高止裂厚鋼板、高強度雙相不鏽鋼寬厚板、船用殷瓦鋼及專用高強度聚氨酯絕熱材料產業化技術開發,實現在超大型貨櫃船、液化天然氣(LNG)船等高技術船舶上套用。
5.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材料。突破鋼鐵材料高潔淨度、高緻密度及新型冷/熱加工工藝,解決坯料均質化與一致性問題,建立高精度檢測系統,掌握不同工況下材料損傷與失效原理及影響因素,制定符合高速軌道交通需求的材料技術規範,提高車輪、車軸及轉向架用鋼的強度、耐候性與疲勞壽命並實現批量生產。推動實現稀土磁性材料在高鐵永磁電機中規模套用。開發鋼軌焊接材料加工技術,發展風擋和舷窗用高品質玻璃板材。加強先進阻燃及隔音降噪高分子材料、制動材料、軌道交通裝備用鎂、鋁合金製備工藝研究,加快碳纖維複合材料在高鐵車頭等領域的推廣套用。
6.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材料。提升鎳鈷錳酸鋰/鎳鈷鋁酸鋰、富鋰錳基材料和矽碳複合負極材料安全性、性能一致性與循環壽命,開展高容量儲氫材料、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及防護材料研究,實現先進電池材料合理配套。開展新型6000系、5000系鋁合金薄板產業化製備技術攻關,滿足深沖件製造標準要求,開展高強汽車鋼板、鋁合金高真空壓鑄、半固態及粉末冶金成型零件產業化及批量套用研究,加快鎂合金、稀土鎂(鋁)合金在汽車儀錶板及座椅骨架、轉向盤輪芯、輪轂等領域套用,擴展高性能複合材料套用範圍,支撐汽車輕量化發展。
7.電力裝備材料。重點推進核電壓力容器大鍛件系列鋼種組織細化與穩定化熱處理工藝開發,突破核電機組用高性能鈦焊管產業化瓶頸,加快銀合金控制棒、鋯合金管堆外及堆內考核驗證,實現核電用材成套保障。開展抗熱腐蝕單晶高溫合金大型空心葉片用材料、製造工藝及長壽命防護塗層技術研究,滿足重型燃氣輪機急需。開發智慧型電網用高容量稀土儲氫材料。提升導熱油及熔鹽高溫真空集熱管自動化生產水平。突破5MW級大型風電葉片製備工藝。面向智慧型輸變電裝備領域,突破大尺寸碳化矽單晶及襯底、外延製備及模組封裝材料技術,開展高壓大功率絕緣柵雙極型電晶體(IGBT)模組套用設計,發展高性能絕緣陶瓷,保障特高壓直流電網建設。
8.農機裝備材料。開展高強高硬耐磨鋼系列化產品開發,在農機裝備及配件中實現對高碳彈簧鋼套用替代。開發農機離合器活塞材料、濕式離合器摩擦材料、采棉指及脫棉盤專用材料等,滿足農業作業環境及特種裝備需求。
9.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材料。開展碲鋅鎘晶體、稀土閃爍晶體及高性能探測器件產業化技術攻關,解決晶體質量性能不穩定、成本過高等核心問題,滿足醫用影像系統關鍵材料需求。大力發展醫用增材製造技術,突破醫用級鈦粉與鎳鈦合金粉等關鍵原料制約。發展苯乙烯類熱塑性彈性體等不含塑化劑、可替代聚氯乙烯的醫用高分子材料,提高衛生材料、藥用包裝的安全性。提升醫用級聚乳酸、海藻酸鈉、殼聚糖生產技術水平,滿足發展高端藥用敷料的要求。
10.節能環保材料。加快新型高效半導體照明、稀土發光材料技術開發。突破非晶合金在稀土永磁節能電機中的套用關鍵技術,大力發展稀土永磁節能電機及配套稀土永磁材料、高溫多孔材料、金屬間化合物膜材料、高效熱電材料,推進在節能環保重點項目中套用。開展稀土三元催化材料、工業生物催化劑、脫硝催化材料質量控制、總裝集成技術等開發,提升汽車尾氣、工業廢氣淨化用催化材料壽命及可再生性能,降低生產成本。開發綠色建材部品及新型耐火材料、生物可降解材料。推廣套用金屬材料表面覆層強化、工業部件服役延壽、稀貴金屬材料循環利用等技術。
(二)布局一批前沿新材料。
把握新材料技術與信息技術、納米技術、智慧型技術等融合發展趨勢,更加重視原始創新和顛覆性技術創新,加強前瞻性基礎研究與套用創新,制定重點品種發展指南,集中力量開展系統攻關,形成一批標誌性前沿新材料創新成果與典型套用,搶占未來新材料產業競爭制高點。
把握新材料技術與信息技術、納米技術、智慧型技術等融合發展趨勢,更加重視原始創新和顛覆性技術創新,加強前瞻性基礎研究與套用創新,制定重點品種發展指南,集中力量開展系統攻關,形成一批標誌性前沿新材料創新成果與典型套用,搶占未來新材料產業競爭制高點。
專欄2 前沿新材料先導工程
1.石墨烯。突破石墨烯材料規模化製備和微納結構測量表征等共性關鍵技術,開發大型石墨烯薄膜製備設備及石墨烯材料專用計量、檢測儀器,實現對石墨烯層數、尺寸等關鍵參數的有效控制。圍繞防腐塗料、複合材料、觸控螢幕等套用領域,重點發展利用石墨烯改性的儲能器件、功能塗料、改性橡膠、熱工產品以及特種功能產品,基於石墨烯材料的感測器、觸控器件、電子元器件等,構建若干石墨烯產業鏈,形成一批產業集聚區。
2.增材製造材料。研究金屬球形粉末成形與製備技術,突破高轉速旋轉電極制粉、氣霧化制粉等裝備,開發空心粉率低、顆粒形狀規則、粒度均勻、雜質元素含量低的高品質鈦合金、高溫合金、鋁合金等金屬粉末。突破超高分子量聚合物材料體系中熱傳導、界面鏈纏及性能調控技術,開發增材製造專用光敏樹脂、工程塑膠粉末與絲材。研究氧化鋁、氧化鋯、碳化矽、氮化鋁、氮化矽等陶瓷粉末、片材製備方法,提高材料收得率與性能一致性。建立生物增材製造材料體系,開發細胞/材料複合生物“墨水”。完善材料牌號,基本滿足國內增材製造產業套用需要。
3.納米材料。提升納米材料規模化製備水平,開發結構明確、形貌/尺寸/組成均一的納米材料,擴大粉體納米材料在塗料、建材等領域的套用,積極開展納米材料在光電子、新能源、生物醫用、節能環保等領域的套用。
4.超導材料。加強超導材料基礎研究、工程技術和產業化套用研究,積極開發新型低溫超導材料,釔鋇銅氧等高溫超導材料,強磁場用高性能超導線材、低成本高溫超導千米長線等,在電力輸送、醫療器械等領域實現套用。
5.極端環境材料。完善高溫高壓、化學及水汽腐蝕、特殊空間、多因素耦合等極端環境模擬試驗條件,開展超高溫結構陶瓷、金屬基複合材料等開發,支撐能源化工、航空航天等領域極端環境材料需求。
2.增材製造材料。研究金屬球形粉末成形與製備技術,突破高轉速旋轉電極制粉、氣霧化制粉等裝備,開發空心粉率低、顆粒形狀規則、粒度均勻、雜質元素含量低的高品質鈦合金、高溫合金、鋁合金等金屬粉末。突破超高分子量聚合物材料體系中熱傳導、界面鏈纏及性能調控技術,開發增材製造專用光敏樹脂、工程塑膠粉末與絲材。研究氧化鋁、氧化鋯、碳化矽、氮化鋁、氮化矽等陶瓷粉末、片材製備方法,提高材料收得率與性能一致性。建立生物增材製造材料體系,開發細胞/材料複合生物“墨水”。完善材料牌號,基本滿足國內增材製造產業套用需要。
3.納米材料。提升納米材料規模化製備水平,開發結構明確、形貌/尺寸/組成均一的納米材料,擴大粉體納米材料在塗料、建材等領域的套用,積極開展納米材料在光電子、新能源、生物醫用、節能環保等領域的套用。
4.超導材料。加強超導材料基礎研究、工程技術和產業化套用研究,積極開發新型低溫超導材料,釔鋇銅氧等高溫超導材料,強磁場用高性能超導線材、低成本高溫超導千米長線等,在電力輸送、醫療器械等領域實現套用。
5.極端環境材料。完善高溫高壓、化學及水汽腐蝕、特殊空間、多因素耦合等極端環境模擬試驗條件,開展超高溫結構陶瓷、金屬基複合材料等開發,支撐能源化工、航空航天等領域極端環境材料需求。
(三)強化新材料產業協同創新體系建設。
加強新材料基礎研究、套用技術研究和產業化的統籌銜接,完善創新鏈條的薄弱環節,形成上中下游協同創新的發展環境。統籌需求導向與超前探索,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整合完善創新資源,依託重點企業、產業聯盟或研發機構,組建新材料製造業創新中心、新材料測試評價及檢測認證中心,建立新材料產業計量服務體系。統籌布局和建設材料基因工程重大共性技術研究平台,充分依託現有科研機構,組建材料基因工程專業化研究中心,形成重點新材料創新基礎和開發共享的公共平台,降低新材料研發成本,縮短新材料研發套用周期。
加強新材料基礎研究、套用技術研究和產業化的統籌銜接,完善創新鏈條的薄弱環節,形成上中下游協同創新的發展環境。統籌需求導向與超前探索,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整合完善創新資源,依託重點企業、產業聯盟或研發機構,組建新材料製造業創新中心、新材料測試評價及檢測認證中心,建立新材料產業計量服務體系。統籌布局和建設材料基因工程重大共性技術研究平台,充分依託現有科研機構,組建材料基因工程專業化研究中心,形成重點新材料創新基礎和開發共享的公共平台,降低新材料研發成本,縮短新材料研發套用周期。
專欄3 新材料創新能力建設工程
組建新材料製造業創新中心。以市場化運作為核心,以網路化協作為紐帶,以共性關鍵技術和跨行業融合性技術協同開發、轉移擴散和商業套用為主要任務,形成石墨烯材料、高性能複合材料、輕量化材料、極端環境材料等新材料製造業創新中心。重點開展技術聯合攻關、中試及工程化試驗、新材料套用模擬及服役檢測、新材料專業人才培訓等工作,加快新材料開發及產業化步伐。
組建新材料性能測試評價中心。組織重點新材料研發機構、生產企業和計量測試技術機構建立新材料測試評價聯盟,建設新材料測試評價及檢測認證中心。中心採取市場化機制運作,整合完善現有測試評價、設計套用、大數據等平台資源,建立完善材料綜合性能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準則,形成一批專家評價隊伍,開展材料性能檢測、質量評估、模擬驗證、數據分析、表征評價和檢測認證等公共服務。
搭建材料基因技術研究平台。開發材料多尺度集成化高通量計算模型、算法和軟體,開展材料高通量製備與快速篩選、材料成分-組織結構-性能的高通量表征與服役行為評價等技術研究,建設高通量材料計算套用服務、多尺度模擬與性能最佳化設計實驗室與專用資料庫,開展對國家急需材料的專題研究與支撐服務。
組建新材料性能測試評價中心。組織重點新材料研發機構、生產企業和計量測試技術機構建立新材料測試評價聯盟,建設新材料測試評價及檢測認證中心。中心採取市場化機制運作,整合完善現有測試評價、設計套用、大數據等平台資源,建立完善材料綜合性能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準則,形成一批專家評價隊伍,開展材料性能檢測、質量評估、模擬驗證、數據分析、表征評價和檢測認證等公共服務。
搭建材料基因技術研究平台。開發材料多尺度集成化高通量計算模型、算法和軟體,開展材料高通量製備與快速篩選、材料成分-組織結構-性能的高通量表征與服役行為評價等技術研究,建設高通量材料計算套用服務、多尺度模擬與性能最佳化設計實驗室與專用資料庫,開展對國家急需材料的專題研究與支撐服務。
(四)加快重點新材料初期市場培育。
研究建立新材料首批次套用保險補償機制,定期發布重點新材料首批次套用示範指導目錄,建設一批新材料生產套用示範平台,組織開展新材料套用示範,加快釋放新材料市場需求。研究建立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配套材料套用推廣機制。加大政策引導力度,建立公共服務平台,開展材料生產企業與設計、套用單位供需對接,支持材料生產企業面向套用需求研發新材料,推動下遊行業積極使用新材料。
研究建立新材料首批次套用保險補償機制,定期發布重點新材料首批次套用示範指導目錄,建設一批新材料生產套用示範平台,組織開展新材料套用示範,加快釋放新材料市場需求。研究建立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配套材料套用推廣機制。加大政策引導力度,建立公共服務平台,開展材料生產企業與設計、套用單位供需對接,支持材料生產企業面向套用需求研發新材料,推動下遊行業積極使用新材料。
專欄4 重點新材料首批次示範推廣工程
實施重點新材料套用示範保險補償試點。鼓勵保險公司創新險種,對重點新材料首批次套用示範指導目錄中產品的套用推廣提供質量、責任等風險承保。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槓桿作用,通過保險補償機制支持新材料首批次套用示範,降低下游用戶使用風險,突破“不敢用、不好用”瓶頸。支持保險經紀等中介機構創新服務模式,提高保險補償試點工作效率。
建設一批新材料生產套用示範平台。在積體電路、新型顯示、大型飛機、新能源汽車、高鐵、核電、超超臨界機組、海洋工程等領域,依託龍頭新材料生產企業和下游用戶,建立20家左右新材料生產套用示範平台。重點針對下游用戶產品套用開展新材料工藝技術與套用技術開發,完善材料全尺寸考核、服役環境下性能評價及套用示範線等配套條件,實現材料與終端產品同步設計、系統驗證、批量套用與供貨等多環節協同促進。
開展重點新材料套用示範。以碳纖維複合材料、高溫合金、航空鋁材、寬禁帶半導體材料、新型顯示材料、電池材料、特種分離及過濾材料、生物材料等市場潛力巨大、產業化條件完備的新材料品種,組織開展套用示範。
建設一批新材料生產套用示範平台。在積體電路、新型顯示、大型飛機、新能源汽車、高鐵、核電、超超臨界機組、海洋工程等領域,依託龍頭新材料生產企業和下游用戶,建立20家左右新材料生產套用示範平台。重點針對下游用戶產品套用開展新材料工藝技術與套用技術開發,完善材料全尺寸考核、服役環境下性能評價及套用示範線等配套條件,實現材料與終端產品同步設計、系統驗證、批量套用與供貨等多環節協同促進。
開展重點新材料套用示範。以碳纖維複合材料、高溫合金、航空鋁材、寬禁帶半導體材料、新型顯示材料、電池材料、特種分離及過濾材料、生物材料等市場潛力巨大、產業化條件完備的新材料品種,組織開展套用示範。
(五)突破關鍵工藝與專用裝備制約。
組織新材料裝備生產企業與材料生產企業開展聯合攻關,加快先進熔煉、增材製造、精密成型、晶體生長、氣相沉積、表面處理、等靜壓、高效合成、分離純化等先進工藝技術與專用核心裝備開發,實現材料生產關鍵工藝裝備配套保障。突破新材料組織成分設計、性能控制、加工成型、建模測試、套用模擬等數位化技術,開發增材製造、數字加工中心等成套生產裝備及專用軟體。做好新材料科學儀器設備研究開發,發揮計量測試對工藝控制的作用,加快工業線上檢測和控制技術開發套用。
組織新材料裝備生產企業與材料生產企業開展聯合攻關,加快先進熔煉、增材製造、精密成型、晶體生長、氣相沉積、表面處理、等靜壓、高效合成、分離純化等先進工藝技術與專用核心裝備開發,實現材料生產關鍵工藝裝備配套保障。突破新材料組織成分設計、性能控制、加工成型、建模測試、套用模擬等數位化技術,開發增材製造、數字加工中心等成套生產裝備及專用軟體。做好新材料科學儀器設備研究開發,發揮計量測試對工藝控制的作用,加快工業線上檢測和控制技術開發套用。
專欄5 關鍵工藝與專用裝備配套工程
開發金屬材料專用加工製備工藝裝備。開發大型低真空熔煉爐、多步急冷爐、高溫連續氮化爐、高溫線上快速固溶退火爐、高溫度梯度液態金屬冷卻定向凝固等金屬材料冶煉設備,加快輕合金擠壓型材矯直及精整設備、大型擴徑拉伸機、擠壓機等加工裝置開發。
解決複合材料工藝裝備制約。提高增強纖維混紡/混編、高速多軸向經編、自動鋪絲/鋪帶工藝裝備水平,開發熱固性預浸料成型、真空輔助樹脂傳遞模塑成型(RTM)、熱壓成型、原位聚合成型等複合材料成型裝備,發展複合材料零部件自動化連線裝配、表面噴塗等製成品處理裝置。
提升先進半導體材料裝備配套能力。開發大尺寸單晶矽直拉生長爐、垂直區熔下降爐、全自動變速拉晶定向凝固爐、大尺寸藍寶石長晶爐、金屬有機化學氣相沉積系統、鹵化物氣相外延系統以及大規格研磨拋光設備。
解決複合材料工藝裝備制約。提高增強纖維混紡/混編、高速多軸向經編、自動鋪絲/鋪帶工藝裝備水平,開發熱固性預浸料成型、真空輔助樹脂傳遞模塑成型(RTM)、熱壓成型、原位聚合成型等複合材料成型裝備,發展複合材料零部件自動化連線裝配、表面噴塗等製成品處理裝置。
提升先進半導體材料裝備配套能力。開發大尺寸單晶矽直拉生長爐、垂直區熔下降爐、全自動變速拉晶定向凝固爐、大尺寸藍寶石長晶爐、金屬有機化學氣相沉積系統、鹵化物氣相外延系統以及大規格研磨拋光設備。
(六)完善新材料產業標準體系。
提高現有標準技術水平,完成600項以上新材料標準制修訂。加強標準複審及修訂,提高現有標準技術水平,及時解決重點標準老舊、缺失等問題。將標準化列入新材料產業重點工程、重大項目考核驗收指標,及時將科研創新成果轉化為標準。推動新材料產業標準化試點示範,建設一批新材料產業標準化示範企業和園區,加速新材料技術產業化進程。加強材料標準與下游裝備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工程建設等行業設計規範以及相關材料套用手冊銜接配套。推動新材料產業國際標準跟蹤轉化,加快新材料標準國際化步伐。
提高現有標準技術水平,完成600項以上新材料標準制修訂。加強標準複審及修訂,提高現有標準技術水平,及時解決重點標準老舊、缺失等問題。將標準化列入新材料產業重點工程、重大項目考核驗收指標,及時將科研創新成果轉化為標準。推動新材料產業標準化試點示範,建設一批新材料產業標準化示範企業和園區,加速新材料技術產業化進程。加強材料標準與下游裝備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工程建設等行業設計規範以及相關材料套用手冊銜接配套。推動新材料產業國際標準跟蹤轉化,加快新材料標準國際化步伐。
專欄6 新材料產業標準體系建設工程
成套制定一批新材料標準。加快制定高溫不銹軸承鋼、高溫滲碳軸承鋼標準,數控工具機、高鐵及重載商用車用齒輪鋼系列標準,高精度工具鋼及系列模具鋼標準。成體系修訂鎳及鎳合金帶、板、管、線、棒及鍛件材料標準。制定碳/碳複合結構材料、熱場材料、保溫材料、複合坩堝等成套標準。加快電子化學品、光學功能薄膜等成套標準制定步伐。完善功能性膜材料配套標準,制定離子交換樹脂系列標準,雙極膜、中空纖維膜及組件標準,陶瓷納濾膜元件及生物發酵、高溫煙氣處理裝置標準,以及膜材料試驗方法等專用標準。制定人工晶體材料術語、人工晶體生長設備安全技術規範等基礎標準,加快藍寶石晶體及襯底材料、大尺寸藍寶石晶體生長、質量檢驗系列標準制定,發布大尺寸稀土閃爍晶體標準、壓電晶體及器件標準。做好增材製造材料標準布局,制定模具用粉末,高溫合金、鎳、鋁、鎂等金屬及合金粉末標準,聚氨酯增材製造材料等系列標準。加快發布石墨烯材料的名詞術語與定義基礎標準,制定石墨烯層數測定、比表面積、導電率等標準,研製一批石墨烯材料、器件標準和計量裝置。
完善新材料實驗技術標準。整合梳理現有新材料分析方法、技術標準體系,解決標準間交叉重複、衝突問題,適時補充相關缺失項目,建立面向套用的材料指標體系標準。完善材料試驗技術的計量標準,提升材料試驗技術標準適用性。完善標準物質,支撐測量儀器校準、試驗結果評價、產品質量控制等標準化和計量工作。建成全流程監測系統表征、質量控制標準系統和實驗結果的實效性評價標準系統。
(七)實施“網際網路+”新材料行動。
鼓勵企業利用物聯網、雲計算、增材製造、工業機器人等手段,開展新材料智慧型製造試點示範,探索發展新材料大規模個性化定製、網路化協同製造等新模式。支持基於網際網路的新材料創業創新,鼓勵建設一批垂直化、專業化網路平台,開展新材料設計解決方案、供需對接、信息諮詢、檢驗測試等服務,營造開放、融合的產業生態。落實國家大數據戰略,建立新材料資料庫、牌號標準庫、工藝參數庫、工藝知識庫,支持開展材料試驗大數據分析,制定數據採集和共享制度,形成符合我國國情的新材料牌號和指標體系。
完善新材料實驗技術標準。整合梳理現有新材料分析方法、技術標準體系,解決標準間交叉重複、衝突問題,適時補充相關缺失項目,建立面向套用的材料指標體系標準。完善材料試驗技術的計量標準,提升材料試驗技術標準適用性。完善標準物質,支撐測量儀器校準、試驗結果評價、產品質量控制等標準化和計量工作。建成全流程監測系統表征、質量控制標準系統和實驗結果的實效性評價標準系統。
(七)實施“網際網路+”新材料行動。
鼓勵企業利用物聯網、雲計算、增材製造、工業機器人等手段,開展新材料智慧型製造試點示範,探索發展新材料大規模個性化定製、網路化協同製造等新模式。支持基於網際網路的新材料創業創新,鼓勵建設一批垂直化、專業化網路平台,開展新材料設計解決方案、供需對接、信息諮詢、檢驗測試等服務,營造開放、融合的產業生態。落實國家大數據戰略,建立新材料資料庫、牌號標準庫、工藝參數庫、工藝知識庫,支持開展材料試驗大數據分析,制定數據採集和共享制度,形成符合我國國情的新材料牌號和指標體系。
(八)培育優勢企業與人才團隊。
支持新材料企業以市場為導向開展聯合重組,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龍頭企業。鼓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新模式,形成一批專優特新的新材料中小企業。推動上下游企業、大中小企業建立以資本為紐帶、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產業聯盟,集中優勢資源加快新材料研發、產業化與套用。鼓勵新材料企業建立靈活、規範的企業制度和決策制度,積極開展自主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形成緊密的上下游關係,實現“由專至精、由精至強”。加強新材料人才培養與創新團隊建設,依託重點企業、聯盟、高等學校、職業院校、公共實訓基地和公共服務平台,通過開展聯合攻關和共同實施重大項目培養一批工學、工程研究生,培育一批產業工人、技術骨幹與創新團隊。組織開展新材料產業專家院士行、新材料專業技術人才培訓、新材料人才國際交流,實施引進新材料領域外國專家項目,最佳化新材料人才團隊成長環境。
(九)促進新材料產業特色集聚發展。
落實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推動新材料產業協調發展,形成東、中、西及東北地區錯位發展、競爭有序的新材料產業整體格局,提升京津冀地區、長江經濟帶等重點區域的新材料集聚水平。科學做好產業布局,避免重複建設,鼓勵各地新材料企業和研究機構依託區域優勢,合理配置產業鏈、創新鏈、資源鏈,推動區域特色新材料產業發展壯大。先進基礎材料要充分考慮現有產業基礎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按照集約化、園區化、綠色化發展路徑,加快推動布局調整。關鍵戰略材料要圍繞下游重大需求與重大工程配套,加快生產套用示範平台建設,形成一批重點新材料集聚區與創新輻射中心。前沿新材料要充分依託科研院所等創新機構,積極發展新興業態,建設一批產業示範項目。鞏固提升現有新材料產業基地、園區實力,在重點新材料領域推動形成若干產業鏈完善、配套齊全、競爭力強的特色產業集聚區。
(九)促進新材料產業特色集聚發展。
落實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推動新材料產業協調發展,形成東、中、西及東北地區錯位發展、競爭有序的新材料產業整體格局,提升京津冀地區、長江經濟帶等重點區域的新材料集聚水平。科學做好產業布局,避免重複建設,鼓勵各地新材料企業和研究機構依託區域優勢,合理配置產業鏈、創新鏈、資源鏈,推動區域特色新材料產業發展壯大。先進基礎材料要充分考慮現有產業基礎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按照集約化、園區化、綠色化發展路徑,加快推動布局調整。關鍵戰略材料要圍繞下游重大需求與重大工程配套,加快生產套用示範平台建設,形成一批重點新材料集聚區與創新輻射中心。前沿新材料要充分依託科研院所等創新機構,積極發展新興業態,建設一批產業示範項目。鞏固提升現有新材料產業基地、園區實力,在重點新材料領域推動形成若干產業鏈完善、配套齊全、競爭力強的特色產業集聚區。
五、保障措施
(一)創新組織協調機制。
建立部門協調工作機制,做好頂層設計和規劃統籌,充分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強化各部門專項資金和重大項目的銜接,系統解決新材料產業發展的重大問題;進一步簡政放權、創新管理、強化服務,形成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加強對地方新材料產業發展的巨觀指導和信息引導。建立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專家指導委員會,為行業規劃、產業政策、重大工程等提供諮詢建議。支持建立新材料行業協會和一批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新材料產業聯盟,集中優勢資源推動新材料研發、工程化、產業化與套用。
(二)最佳化行業管理服務。
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中有關新材料產業的內容和指標體系,制定新材料產品、企業統計辦法和進出口商品統計目錄,組織開展統計監測和預警,及時發布統計信息,引導行業規範有序發展。加強對新材料產業發展狀況的預警監測,合理調整進出口政策,維護產業發展利益。建立新材料技術成熟度評價體系,制定新材料技術成熟度通用分級標準。建立專利導航產業發展工作機制,支持新材料產業創新決策,加強專利布局。開展新材料產業智慧財產權風險評估與預警,定期發布預警研究成果。探索重點新材料項目及工程智慧財產權評議試點,積極化解產業發展風險。加強新材料產業領域智慧財產權執法保護,開展智慧財產權等相關法律法規宣傳和培訓,提高企業智慧財產權意識和管理能力。
(三)加大財稅金融支持。
加強政、銀、企信息對接,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激勵和引導作用,積極吸引社會資本投入,進一步加大對新材料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通過中央財政科技計畫(專項、基金等),統籌支持符合條件的新材料相關科技創新工作。利用現有資金渠道,加大對新材料製造業創新中心、生產套用示範平台、性能測試評價中心、套用示範項目的支持力度。落實支持新材料產業發展的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利用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加大對新材料產業發展的融資支持,支持優勢新材料企業開展創新成果產業化及推廣。鼓勵金融機構按照風險可控和商業可持續原則,創新智慧財產權質押貸款等金融產品和服務。鼓勵引導並支持天使投資人、創業投資基金、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等促進新材料產業發展。支持符合條件的新材料企業在境內外上市、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發行債券和併購重組。研究通過保險補償等機制支持新材料首批次套用。適時啟動重點新材料研發和套用重大工程。
(四)推進軍民融合發展。
積極引導具備條件的企業開展軍用新材料的研製與生產,鼓勵優勢企業參與軍品科研生產。研究制定新材料在國防科技工業領域的套用推廣激勵機制,推進軍用關鍵材料技術水平和產業能力提升。發揮國家軍民融合公共服務平台、軍用技術轉民用推廣目錄、民參軍技術與產品推薦目錄作用,向具備資質的單位及時發布新材料需求信息,向軍工用戶單位推薦民口單位的新材料和新技術,推動新材料領域軍民資源共享。充分利用軍工單位和民口配套單位現有裝備和技術能力,加大對新材料軍轉民的支持力度,促進軍用材料技術在民用領域的推廣套用。
(五)深化國際交流合作。
最佳化政府公共服務,加強國際新材料創新合作和政策法規等信息引導,鼓勵新材料企業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支持企業在境外設立新材料企業和研發機構,通過海外併購實現技術產品升級和國際化經營,加快融入全球新材料市場與創新網路。充分利用現有雙邊、多邊合作機制,拓寬新材料國際合作渠道,結合“一帶一路”建設,促進新材料產業人才團隊、技術資本、標準專利、管理經驗等交流合作。支持國內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參與大型國際新材料科技合作計畫,鼓勵國外企業和科研機構在我國設立新材料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定期舉辦中國國際新材料產業博覽會。
建立部門協調工作機制,做好頂層設計和規劃統籌,充分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強化各部門專項資金和重大項目的銜接,系統解決新材料產業發展的重大問題;進一步簡政放權、創新管理、強化服務,形成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加強對地方新材料產業發展的巨觀指導和信息引導。建立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專家指導委員會,為行業規劃、產業政策、重大工程等提供諮詢建議。支持建立新材料行業協會和一批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新材料產業聯盟,集中優勢資源推動新材料研發、工程化、產業化與套用。
(二)最佳化行業管理服務。
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中有關新材料產業的內容和指標體系,制定新材料產品、企業統計辦法和進出口商品統計目錄,組織開展統計監測和預警,及時發布統計信息,引導行業規範有序發展。加強對新材料產業發展狀況的預警監測,合理調整進出口政策,維護產業發展利益。建立新材料技術成熟度評價體系,制定新材料技術成熟度通用分級標準。建立專利導航產業發展工作機制,支持新材料產業創新決策,加強專利布局。開展新材料產業智慧財產權風險評估與預警,定期發布預警研究成果。探索重點新材料項目及工程智慧財產權評議試點,積極化解產業發展風險。加強新材料產業領域智慧財產權執法保護,開展智慧財產權等相關法律法規宣傳和培訓,提高企業智慧財產權意識和管理能力。
(三)加大財稅金融支持。
加強政、銀、企信息對接,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激勵和引導作用,積極吸引社會資本投入,進一步加大對新材料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通過中央財政科技計畫(專項、基金等),統籌支持符合條件的新材料相關科技創新工作。利用現有資金渠道,加大對新材料製造業創新中心、生產套用示範平台、性能測試評價中心、套用示範項目的支持力度。落實支持新材料產業發展的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利用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加大對新材料產業發展的融資支持,支持優勢新材料企業開展創新成果產業化及推廣。鼓勵金融機構按照風險可控和商業可持續原則,創新智慧財產權質押貸款等金融產品和服務。鼓勵引導並支持天使投資人、創業投資基金、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等促進新材料產業發展。支持符合條件的新材料企業在境內外上市、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發行債券和併購重組。研究通過保險補償等機制支持新材料首批次套用。適時啟動重點新材料研發和套用重大工程。
(四)推進軍民融合發展。
積極引導具備條件的企業開展軍用新材料的研製與生產,鼓勵優勢企業參與軍品科研生產。研究制定新材料在國防科技工業領域的套用推廣激勵機制,推進軍用關鍵材料技術水平和產業能力提升。發揮國家軍民融合公共服務平台、軍用技術轉民用推廣目錄、民參軍技術與產品推薦目錄作用,向具備資質的單位及時發布新材料需求信息,向軍工用戶單位推薦民口單位的新材料和新技術,推動新材料領域軍民資源共享。充分利用軍工單位和民口配套單位現有裝備和技術能力,加大對新材料軍轉民的支持力度,促進軍用材料技術在民用領域的推廣套用。
(五)深化國際交流合作。
最佳化政府公共服務,加強國際新材料創新合作和政策法規等信息引導,鼓勵新材料企業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支持企業在境外設立新材料企業和研發機構,通過海外併購實現技術產品升級和國際化經營,加快融入全球新材料市場與創新網路。充分利用現有雙邊、多邊合作機制,拓寬新材料國際合作渠道,結合“一帶一路”建設,促進新材料產業人才團隊、技術資本、標準專利、管理經驗等交流合作。支持國內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參與大型國際新材料科技合作計畫,鼓勵國外企業和科研機構在我國設立新材料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定期舉辦中國國際新材料產業博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