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3月10日,由新月社主辦的《新月》月刊創辦於上海。徐志摩、羅隆基、胡適、梁實秋等任編輯。1927年春,原新月社骨幹胡適、徐志摩、余上沅等在上海籌辦新月書店,次年創辦《新月》月刊,新月社重新開始活動。參加成員還有梁實秋、聞一多、邵洵美等。新月書店還編輯出版了“現代文化叢書”及《詩刊》、《新月》詩遜等。 1931年11月,新月社代表人物徐志摩機墜身亡,該社活動漸衰。1933年6月,《新月》雜誌出至第4卷第7期停刊,新月社宣告解散。
基本介紹
- 期刊名稱:《新月》
- 語言:中文
- 類別:月刊
- 主辦單位:由新月社主辦
- 創刊時間:1928年3月10日
- 停刊:1933年6月
雜誌創刊,懷抱未來,暢言文學,
雜誌創刊
1926年,徐志摩在《晨報》的副刊創辦《詩鐫》、《劇刊》,探討新體格律詩和國劇運動。1927年春,原新月社骨幹胡適、徐志摩、余上沅等在上海籌辦新月書店,次年創辦《新月》月刊,新月社重新開始活動。參加成員還有梁實秋、聞一多、邵洵美等。新月書店還編輯出版了“現代文化叢書”及《詩刊》、《新月》詩遜等。
以新月社成員為核心的新月派是新文化運動中的著名詩歌流派,其形成與活動與新月社大體一致。
1927年為界分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的代表詩人是聞一多、徐志摩,其他重要成員包括饒孟侃、朱湘、孫大雨、楊世恩、劉夢家等。他們的詩歌抨擊軍閥的殘暴和當時的黑暗現實,同情勞動人民,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代表作有聞一多的《死水》,徐志摩的《大帥》,饒孟侃的《天安門》等。
在詩歌理論上,聞一多提出新詩必須具備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築美“三美”,具有重大的影響,成為新格律詩派的理論綱領。該派後期成員除了徐志摩、饒孟侃、孫大雨外(此時聞一多已脫離新月社),還加入了邵洵美、陳夢家、林徽英、卞之琳等。在1928年創辦《新月》。
1931年創辦的《詩刊》上繼續進行詩歌藝術的探討,追求“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謹嚴”。
1931年11月,新月社代表人物徐志摩機墜身亡,該社活動漸衰。
1933年6月,《新月》雜誌出至第4卷第7期停刊,新月社宣告解散。
懷抱未來
1928年 3月10日,由徐志摩主編的《新月》創刊號發表文章說:"我們捨不得新月這個名字,因為它雖則不是一個怎樣強有力的象徵,但它那纖弱的一彎分明暗示著、懷抱著未來的圓滿"。"我們不敢讚許傷感與熱狂,因為我們相信感情不理理性的清濾是一注惡濁的亂泉。
.........我們不崇拜任何的偏激,因為我們相信社會的紀綱是靠著積極的情侶 感來維繫的,在一個常態社會的天秤上,情愛的分量一定超過仇恨的分量,互助的精神一定超過互害與互殺的動機。.......我們不能歸附功利,因為我們不信任價格可以混淆價值,物質可以替代精神,在這一切商業化惡濁化的急坡上我們要留住我們傾顛的腳步"。"純正的思想是活潑的新鮮的血球,它的力量可以抵抗,可以克勝,可以消滅一切致病的黴菌。.......你只須撥開一些污潦就可以發見它還是在那裡汩汩的溢出,在可愛的泉眼裡,一顆顆珍珠似的急溜著。這正是我們工作的機會。爬梳這壅塞,糞除這穢濁,浚理這淤積,消滅這腐化,開深這瀦水的池譚,解放這江湖的來源。信心,忍耐。.........要從惡濁的底里解放聖潔的泉源,要從時代的破爛里規復人生的尊嚴-這是我們的志願"。該刊1933年停辦。
暢言文學
我們知道富有革命精神的文學,往往發現在實際的革命運動之前。革命前之"革命的文學",才是真摯的、最自然的。與其說先有革命後有"革命的文學",毋寧說是先有"革命的文學"後有革命。文學家並不表現什麼時代精神,而時代確是反映著文學家的精神。
革命期中,文學家不必就要創造"革命的文學"?在文學上講,"革命的文學這個詞根本就不能成立。在文學上,只有"革命時期中的文學",並無所謂"革命的文學"。根據共產黨的理論,還可以引申的說"不革命的文學"就是"反革命的文學"。偉大的文學乃是基於固定的普遍的人性,從人心深處流出來的情思才是好的文學,文學難得的是忠實—忠於人性;所以"革命的文學"這個名詞,縱然不必說是革命者的巧立名目,至少在文學的了解上是徒滋紛擾。"大多數的文學"這個名詞,本身就是一個名詞的矛盾—大多數就沒有文學,文學就不是大多數的。主張所謂"大多數的文學"的人,不但對於文學的了解不正確,對於革命的認識也是一樣的不徹底。無論是文學或是革命,其中心均是個人主義的,均是崇拜英雄的,均是尊重天才的,與所謂的"大多數"不發生任何關係。所以從文學作品之產品之產生言,我們也看不見階級的界限。文學是沒有階級性的。假如"革命的文學"解釋做以文學為革命的工具,那便是小看了文學的價值。革命運動本是暫時的變態的,以文學的性質而限於"革命的",是不啻以文學的固定的永久的價值縮減至暫時的變態的程度。文學是廣大的,而革命不是永久進行的。偉大的文學家足以啟發革命運動,革命運動僅能影響到較小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