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元代末年,新會會城開始夯築了一條土城,這是會城最早期的城垣。象山古城牆遺址,位於象山北麓陡崖邊,始建於元代末年,是一段堅實的泥質牆基,從城外的濠溝算起高達5 -6米,主要是黃泥和沙土夯打而成,長達500多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會象山古城牆遺址
- 省份:廣東省
- 地點:江門市新會區會城街道
- 修建時間:元代末年
歷史發展,現狀,
歷史發展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千戶宋斌改用磚石砌築了真正意義的城牆,史志稱為"舊城"。明成化十年(1474年),知縣陶魯築"子城"。萬曆元年(1573),兵備僉事何子明、知縣伍睿發動鄉紳捐資修築外城(又稱新城)。這樣,新會城的新舊兩城周圍共1370丈,建有城門7座,便門4座,大水關3座,小水關2座。新會的古城一直沿用至民國,除在清代略有修整,各個城門及水關均變化不大。清乾隆時期的《新會縣誌》稱,新會城為廣東第三大城,僅次於廣州城和潮州城。
民國時期,會城拆除了古城牆,改建馬路。由於修建會城通向圭峰山的馬路,最後一座城門北門也於1957年左右拆掉。隨著社會發展以及會城的城市建設,昔日雄偉的城池已成了往事,祗有城東馬山和城西象山仍存有古城牆的遺蹟。
現狀
現在,在一般人眼裡,城牆祗不過是一段高起的泥埂罷了。沿線可以看到一段段大塊的城磚,長約1米,堅硬無比,是作為城牆底層承重的牆磚。還有一排排30厘米長的青磚整整齊齊地點綴在泥基之上,那是明代的城磚。在草叢中,細心找尋,還發現了一個城垛。在象山古城牆遺址上,還架有兩門清代嘉慶年間建造的鐵炮,炮口對著城外,其中一門重"三千司斤",長約3米,仍然威風懍懍,祗是不再令人生畏了。象山上每天都有眾多老人悠閒乘涼,搖著葵扇,指著這些牆基、城磚,不倦訴說著古城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