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忽熱古城址

新忽熱古城址

新忽熱古城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是元代至明代遺址。

2007年11月10至11日,內蒙古文物局組織進行考察。新忽熱古城平面為正方形,東西長950米,南北寬950米,城牆為土夯,南牆與東牆各設寬12米城門,城內採集到的漢代陶片、唐代錢幣、西夏陶器殘片等文物。對於揭曉成吉思汗從漠北到漠南的通道有重要價值。

2013年5月3日,新忽熱古城址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新忽熱古城址
  • 出土地點: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
  • 遺址面積:1平方公里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批准時間:2013年
  • 批准文號:國發(2013)13號 
  • 級別批次: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時代:元、明
  • 編號:7-0079-1-079
歷史沿革,文物遺存,旅遊信息,保護措施,

歷史沿革

據《史記·匈奴列傳》和《前漢書·帝紀》記載,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遣因榆將軍公孫敖築此城。當時強大的匈族統治著北方的大片地區。公元前105年,匈奴烏維單于逝世,他的兒子繼位,號為兒單于。第二年即公元前104年,匈奴的領地因為遭受大範圍的雨雪災害,造成大批牲畜死亡,然而,年少的兒單于由於統治無方,繼續發動戰爭耗費大批錢糧引起國內動盪。當時匈奴統治集團中的一個中級軍官——左大都尉打算殺掉兒單于帶兵投降西漢。經過聯絡,西漢同意他受降,但是因為距離漢朝疆域比較遠,需要漢朝派軍隊中途接應。當年的夏初,漢武帝派遣因榆將軍公孫敖築了塞外受降城,並屯駐騎兵以接應。然而,就在公元前103年春天,兵變發生之前,這位左大都尉由於反常舉動,慘遭單于殺害,一個運作了近2年多的兵變計畫就此泡湯。但是,原本為半途接受匈奴降兵而修築的城池卻保留了下來。它也因為它最初的使命而得名“受降城”。後來,駐紮在受降城的漢軍奉命撤回,這裡成為一座空城。
新忽熱古城址
烏拉特中旗新忽熱古城就是《蒙古秘史》中記載的兀剌海城,也就是成吉思汗從漠北南下、6次征伐西夏時第一個攻克的城池。一發現對於最終揭曉成吉思汗從漠北到漠南的通道有重要價值。根據西漢全圖和漢書等現有資料和城內發現的陶器殘片判斷,在這一地帶早在西漢時期就已築城,時為漢塞外受降城,建於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5年),為漢因杅將軍率部眾所建,是一座軍事治所,後來到南北朝、隋唐、宋、西夏和蒙元時代,歷朝都有所沿用和加固。宋朝時,烏拉特中旗地界為西夏屬地,西夏王朝為加強邊疆的固防,將屬烏拉特中旗境內的新忽熱古城址擴建成現在的古城規模。
2007年11月10至11日,內蒙古文物局組織一批著名考古專家,對這座規模宏偉的古城進行了考察與論證。通過對城內採集到的漢代陶片、唐代錢幣、西夏陶器殘片等物分析,這座古城的確始建於西漢時期,歷經北朝、唐、宋、西夏等歷史階段。

文物遺存

新忽熱古城位於烏拉特中旗新忽熱蘇木政府所在地北1公里之處,占地面積達1平方公里,是陰山北部地區漢代長城附近的一座大型古城。宏大的規模和歷史賦予它的滄桑令所有來訪者對它肅然起敬。古城平面為正方形,為正南北方向,東西長950米,南北寬950米,城牆裸露地面高低殘缺不一,城牆為土夯而成,褐粘土夯層次清晰可辨,最高處為8米。目前城牆各處有部分損壞。據介紹,解放初期城牆基本完整,上面可並行4輛牛車。
古城的南牆與東牆各設一寬12米的城門,西牆、北牆沒有門。在東、南門外設有大型的瓮城;古城四角均有高大的角樓,四牆均有馬面,城內採集到的漢代陶片,唐代錢幣西夏陶器殘片等物。

旅遊信息

新忽熱古城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

保護措施

2013年5月3日,新忽熱古城址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