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新建社火節
- 主要習俗地區:新建區
概述,習俗歷史,
概述
長久的歲月中,新建人的祖先在繁重的體力勞動,田間勞作之餘,總會尋找一些能夠給自己帶來快樂的東西,一些自娛自樂、自發形成,眾人參與的活動。在年節習俗之外,便有了社火這種形式。
新建歷史上是道教淨明道的祖庭,其代表人物許遜因治水有功,受到人民民眾的愛戴,歷朝歷代都受到香火的祭拜。社火同時又起源於道教文化,自晉代以來,新建縣社火便以一種獨特的表現形式傳承下來。
在新建歷史上一直有過社火的習俗,官府、民間爭相祭祀,在新建區古縣誌中即有過比較詳細的記述。社火來源於鄉村,是新建區民俗的一個重要支點,具有展現新建傳統文化和民間文化創造的重要價值。長期以來,社火紮根於新建文化傳統,世代相傳,具有鮮明的新建地方特色;體現出新建傳統文化的特殊魅力。見證了新建文化傳統的獨特價值。在贛文化中獨樹一幟,影響深遠。
進行社火的習俗的研究,對傳承新建縣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地域文化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對社火這種習俗進行傳承和保護,是對新建縣非物資文化遺產的最好傳承和保護,是對贛文化的最好貢獻。
習俗歷史
新建社火自晉代傳承至今
南昌新建區歷史上是道教淨明道的祖庭,其代表人物許遜因治水有功,受到民眾的愛戴,歷朝歷代都受到香火的祭拜。社火同時又起源於道教文化,自晉代以來,新建縣社火便以一種獨特的表現形式傳承下來。社火是新建縣一項珍貴的歷史遺產,主要分布在新建縣石崗、石埠、西山、松湖、生米、流湖、望城、長堎等鄉鎮,在民眾中有非常深厚的民俗情結。
社在古代指的是土地神。興社火,就是祭祀土地神。《白虎通義·社稷》記載: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廣博不可一一敬也,故封土立社。《禮記·祭法》中說: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
社又有眾的意思。《管子、乘馬》里敘述:方六里,為社。意思是說以方圓六里為一社。以社為一個集體,大家擊器而歌、圍火而舞,所以就有了社火。
社火不僅有它的祭祀性,而且有它濃厚的趣味性、娛樂性。明代畫家唐寅寫春社觀燈很有趣:“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新建縣文化館館長、副研究員陶學湖表示:“在新建歷史上一直有過社火的習俗,官府、民間爭相祭祀。社火來源於鄉村,是新建縣民俗的一個重要支點,具有展現新建傳統文化和民間文化創造的重要價值。長期以來,社火紮根於新建文化傳統,世代相傳,具有鮮明的新建地方特色,體現出新建傳統文化的特殊魅力,見證了新建文化傳統的獨特價值,在贛文化中獨樹一幟,影響深遠。”
社火飽含農民對土地收成的祈願
社火鼎盛的時節,是在春、秋兩季的春社日和秋社日前後,即春季浸種之前,秋季收穫完畢之後。
春季的社火是人們為當年即將開始的耕種祈禱,希望土地神能夠在未來的日子裡,佑護地方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希望不要出現瘟疫邪疾,不要出現水旱災害,平平順順過完這一年。
到了秋祭的日子,社火祭祀的目的和心愿又有所不同。秋谷上場後,一年的收成已經在望,田地不負種田人的勞作,多少能給個溫飽,於是人們就感念土地神的功德,感念土地神厚愛子民。人們在獲得了收成後,喜見言表,喜形於色。於是便在鄉場上,在社壇邊,載歌載舞、大吃大喝,歡慶豐收。
陶學湖介紹,新建社火綿延千年,十分興盛。民間社火飽含農民對土地收成的祈願。新建鄉間的不少地方至今保存有早年祭祀修築的社壇,就是最好的見證。其中,新建昌邑山西北有個村子至今仍以社壇為名,叫社林周村。因為這個村子的出口就有一座社壇,社壇的周遭長滿了香樟樹,很有些神秘的氣氛。
響轎聲響讓人產生神秘感
陶學湖表示,響轎是社火的主角之一。這種響轎的機巧並不是由於抬轎的轎扛用料是竹子,竹子發軟,吱溜吱溜作響,而是由於製作響轎時,工匠有意在響轎的耳邊和轎槓穿插的位子間,所留的空隙不一,造成只要抬動響轎,轎子便會噝噝作響。“製作精良的上等好響轎發出的響動,人們在一里之外就能聽到,讓人產生一種神秘和神奇感,使人對宗教油然而生一種敬畏和恐懼,從而虔誠頂禮膜拜。響轎的神秘還有一個重要特徵,就是轎子周圍挑上等樟木人工雕刻的圖案圖騰,既有道教符籙,又有民間俗意,朦朧間讓人覺得深不可測。”
社火日到來後,人們有的戴上面具,開始儺戲的表演(在新建縣有一種說法叫地戲);有的將得勝鼓從祖祠的祖宗牌位後請下來,盡情地敲上一通。最時興也最有意義的是將供奉在祖祠中的菩薩請出祠堂,安放到幾座響轎上。這幾個菩薩有楊泗將軍(據說他是二郎神楊戩的兒子)、白馬好漢(白馬道長)、張三大王(赤腳張三)、梅山太子(伏魔三太子)、陽神菩薩(毫毛生光,陽神老成)等。最後一頂轎子是鎮國將軍。這位鎮國將軍在每個村子中供奉的對象不同,名號也不同,應該是在這個村歷史上,為村子的興旺發展做出過突出貢獻,甚至為村中謀利捐軀的人物。
響轎出祖堂的一刻,是社火活動高潮到來之際。這時,菩薩在前、龍燈在後,鑼鼓、爆竹齊鳴,周圍四鄰八村的人都來看熱鬧。幾聲土銃響過,響轎遊街的時候就來到了。響轎和龍燈圍著自己村子裡的山塘、水田、山林、水井、祖堂,逐村挨戶游個遍。所到之處,都有戶家焚香燃爆相迎。
民間有謠歌唱得好:
社公社婆,打面大鑼。
娘老子磕頭,爺老子裝香。
忙得媳婦團團轉,籠里捉雞又捉鵝。
採茶戲吸引四鄉八鄰
響轎回到祖祠後,還有新一輪的熱鬧場面開始。村里眾家請來的採茶戲班子,開始在臨時用門板搭起的戲台上粉墨登場。新建有句俗語:鑼鼓一響、腳板發癢。眾多看客雲集在村場中,只被這地方戲渲染得激情四射,有的熱淚橫流、有的得意忘形。戲中主角的遭遇深深地感動了台下的看客。有人隨著台詞喝彩,有人隨著唱詞和聲。戲台的旁邊,一張張四方桌、八仙桌一溜排開,一張桌子就是一個人堆。有人在麻將桌上大呼小叫,有人在牌九桌上爭吵不休。女子們踢毯子、男子漢舉石錐。孩子們在大人群中嬉戲打鬧、穿梭不停。大人小孩各有營生,整個村子成了快活林。
到了午飯時分,每家每戶在這之前好幾天向自己的親戚朋友發出邀請,務必請親戚朋友眾客人在村中的社火日來家中做客。主人必不計較客人所帶禮物多少。早年,很多親戚會提前在家中用粘、糯兩種米同時磨碎,然後用一種木刻的木模,內中或刻喜字、或刻福字、或刻壽字,新建人把這種木模叫做蓋粑。將糯粘兩種米粉糅合後,將米粉泥一小塊、一小塊填入木蓋粑中。很快,一個個模子填滿的米粑便做出來了。客人帶來未曾蒸熟的蓋粑做禮物,上門晉見。主人便興高采烈將客人迎進屋,好茶好酒款待。
社火節激發鄉鎮經濟活力
社火的日子,也是民間的趕墟日。到了過社火的日子,只要聽聞那個村子過社火,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小商小販,賣藝變戲法、演雜技的都會適時趕到,用自己熟悉的門道賺看客的錢。女孩子尋找各種美麗的髮飾,男孩子尋找自己適用的圍布汗巾。老人們試戴禮帽(筒帽)、試用手杖,孩子們尋找適合對味的小吃,象南昌地區盛行的白糖麻糍、麻花、凍米糖、屁股餅等。
陶學湖告訴記者,“社火節上甚至還有占卜算卦看面相的也來湊熱鬧,不少叫花子也趁社火不辭主、不欺客的習俗,前來分一杯羹。每逢社火節,因為人氣旺,同時也激發了鄉鎮經濟活力。社火節發展到現在,出現了不小的變化,比如時間上的延長,晚上依然燈火通明,熱鬧非凡;增加了夜間的露天電影等各種娛樂元素。社火帶給鄉民快樂的同時,也傳承了延續了幾千年的當地民俗。”
以擺酒席多為榮陋習當棄
爆竹聲響後,緊接著,全村便充溢在酒肉香氣之中。酒席宴上,主人也會熱切地帶領客人看自己的秋收冬藏、富庶殷實。酒桌上,主人也會拿出自家釀製,埋在泥土中多年的上等佳釀清明酒款待賓客。好酒好菜一桌,山珍水味,只要山上找得到的,湖中撈得到的,用錢買得起的,珍貴菜餚都上桌,顯示主人在村中名甲一方,他人無可比擬。
陶學湖表示:“每逢社火,我們有個不成文的陋習,村子裡每家都以客人來得多、擺的酒席多為榮。到了社火這一天,如果自己家裡才來幾個客人,主人一定會灰頭垢臉,在村眾面前抬不起頭。有些家境貧寒,做不起東道主的家庭,只有去村中祖祠,幫眾家做些打雜之類的瑣碎事,賺些酒肉待客。我還是倡導每個家庭量力而行,注意消費方式,不要光好‘面子’,畢竟社火節的意義不在攀比,而在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