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石崗梅燭燈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新建石崗梅燭燈
  • 主題詞:民俗,石崗梅燭燈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民俗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明朝
  • 認證時間:2010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

簡介

石崗梅燭燈又叫板燈龍,是在每年正月十三晚上舉行。其龍頭造型獨特,為蛤蟆形,龍尾為蓮花形,用各色紙張和竹篾編、扎、剪、貼精製而成,具有形象逼真,色彩華麗,製作精巧等特點;龍身為每節板凳串聯而成,上面有三個燈籠,上大下小,用白色或紅色紙張糊成,互相以一根木梢連線而成長龍。以慶賀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期盼新年新氣象的到來,寄託著人民勤勞致富的美好願望。

歷史淵源

石崗梅燭燈至今有著幾百年的歷史,具有濃厚的民眾基礎。石崗鎮位於新建縣西南部,這裡,早就流傳著“辭舊迎佳節,三燈慶新春”的風俗習慣,其影響深遠。
石崗梅燭燈的興起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它與明太祖朱元璋有關。據《余氏家譜》記載:洪武三年庚戌(1370年),朱元璋御駕石崗天子廟進香還願,時值正月十三傍晚,余姓村民手執燈籠火把接駕照明。朱元璋龍顏大悅,重賞余氏家族。自此形成風俗,每年正月十三晚,當地余姓村民必然操燈舞龍,以示紀念,即今日之“梅燭燈”,亦稱“板燈龍”。就這樣,逐漸演變為農村的節慶民俗活動,以慶賀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期盼新年新氣象的到來,寄託著人民勤勞致富的美好願望。
石崗梅燭燈自明末到清初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期,石崗地區的人民從每年的大年初一起至正月三十日止,各個大大小小的村莊,先後都要玩起獅子燈、龍燈和梅燭燈,慶賀新春。到清朝中期為石崗梅燭燈的鼎盛時期,這時的板燈龍可達到500餘節,規模宏大,場面熱鬧非凡。到民國年間,由於戰亂,此項民俗活動進入低谷,民不聊生,只有些小打小鬧的慶祝活動。

基本內容

在石崗地區,一直流傳著“辭舊迎佳節,三燈慶新春”的風俗習慣,以慶賀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三燈”中數余家村“梅燭燈”最為壯觀,也最獨具特色。其名為“板燈龍”,其首部卻不是“龍頭”,而是“蛤蟆”形狀;其尾部也不是“龍尾”,而是“蓮花”形狀。這與當地余家村的“天子廟”有關。
“天子廟”附近就是風水寶地,名曰“蓮花地”,蓮花長在池水中,池水中的“蛤蟆”喜愛棲落於蓮花荷葉上,因此,龍頭製作呈蛤蟆形,龍尾呈蓮花形。其次,蛤蟆(即青蛙)屬於益蟲,為農作物消滅蟲害。所以,“蛤蟆頭”也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象徵和吉祥物。石崗梅燭燈歷史上最長達到500多節,以前,從余氏祠堂起燈後,必先從天子廟牌頭而進,繞村盤子三圈後,再回到天子廟附近停留在此,長達兩個小時,意為等候天子駕臨。那時,河對岸亦有石崗界壇村裡的十三條龍燈在舞動,梅燭燈停多久,龍燈就舞多久。到現在,這一形式已簡化,停留時間縮短,河對岸也不舞龍了。
石崗梅燭燈又叫板燈龍,是在每年正月十三晚上舉行。梅燭燈通過幾百年的傳承,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其場面浩大,氣氛熱烈。在石崗地區,龍是吉祥物,梅燭燈是用一條條形似板凳的木板接起來的,每板上面有三個紙篾扎的長形燈籠,點上蠟燭,耀眼奪目,煞是迷人,梅燭燈前面有2隻牌燈,代表姓,接著是手提燈籠,村裡有多少長壽老人就有多少手提燈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