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市白龍廟

新密市白龍廟

新密市白龍廟位於新密市(原密縣)城南十五公里,熊耳山畔,柏崖山前,始建於金大定元年(1161年),明永樂年間奉旨重修,順治初年知縣李芝蘭重建,乾隆年間續修,經歷代重修,才有當今之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密市白龍廟
  • 外文名:Bailong temple of Xinmi
  • 地址:河南省新密市平陌鎮白龍廟村
  • 著名景點:白龍廟、白龍廟水庫 
位置概況,基本情況,寺廟結構,寺廟沿革,

位置概況

新密市白龍廟位於新密市(原密縣)城南十五公里,熊耳山畔,柏崖山前,始建於金大定元年(1161年),明永樂年間奉旨重修,順治初年知縣李芝蘭重建,乾隆年間續修,經歷代重修,才有當今之貌。
具茨山系的柏崖山和熊耳山,在平陌鎮東南十里處。兩山綿延交錯,中間有一峽谷,在山巒疊嶂,山奇水清的地方,有一座北向南、青瓦蒼鬱的白龍廟。

基本情況

白龍廟始建於唐末五代年間,金大定元年(一一六一年),歷經宋、元,盛於明、清,距今八百餘年。初建時規模較小,經歷代重修,才有當今之貌。據明末碑刻記載:“密南柏崖山,舊有白龍廟,歷唐宋以及我……。”
清轍的柏崖山泉來自白龍廟西南的薈萃山,山谷中一曲清溪,千迴百轉,時隱時現。每至夏秋,水從兩岸峭立的崖壁上飛濺直下,瀑流三丈。水瀑跌落潭中時,與石相擊,水聲悠遠,迴蕩山谷,在深澗中形成四個水潭,飲馬槽、黑龍潭、九龍潭和白龍潭,名為“柏崖瀑布”,又稱“柏崖龍潭”。深潭之上,蒼松聳立,翠柏掩映,更顯得景色幽深,奇趣盎然;寧靜中見嫵媚,奇特中顯溫柔。此潭被譽為“古密八景”之一。其中,有一棵柏樹最為有名,人稱“扭筋柏”,枝幹扭曲盤繞向上,顯得桀驁不馴,為當地一奇。

寺廟結構

正東一偏門,重檐藍瓦,巍峨壯觀。中間是過道,兩邊是耳房,外面是六角木窗。朱紅色的大門,以及門口兩旁的石獅子,顯得那么威武雄壯。此門1993年修造,2011年重修。
一進大門,是個不小的院落。院內佛帳佛旗掛中央,一口大鐘架西廂,描金佛桌堂前擺,青銅爐鼎飄煙香。廟內古木參天,松柏森森,碑石林立,芳草青青。遊人寥寥,一派幽靜、肅穆的氣氛。
廟院東北角是關帝殿,廟內塑有關帝像,兩側是周倉、關平。東有藥王,西有九龍王、黑龍王塑像。
正南面是戲樓,和大殿相對,據說這樣建是為了讓白龍王看戲方便。原來的戲樓太舊了,2009年村民集資重新修建,旁有“重修白龍廟南門樂樓碑記”一通。
台基為青石所砌,高2米,通面闊約15米,進深約12米,青磚白牆紅柱,藍瓦挑檐,檐中有白龍廟廟徽,兩邊是八仙圖案。最奇的是台基中間有一過洞,過洞直通南門。我們來時,正在唱戲,聽廟裡一位老人說,在大殿外的卷棚房頂,她連著三年都看到有蛇在上面盤踞,人們認為這是龍王爺顯身了。
來到洞外,但見南正門為青磚、藍瓦,四根紅色石柱頂天立地,半圓型磚券門顯得高大而寬闊。梁檁彩色調繪,雕花斗拱,龍飛鳳舞,整個門樓渾然一體,甚是好看。門頭上書“白龍王廟”,門前有兩棵古柏,旁有“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聽廟裡的老人講,此門是不經常開的,只有龍王奶奶的娘家人來的時候才走這個門。而且每年農曆四月四、七月初一,兩位龍王奶奶的娘家都依舊來上香走“親戚”,廟裡的人還要舉行隆重的迎接儀式。
折回廟內,西南角有官廳一所,其實就是一條橫洞,也叫無梁廟,取名“李公祠”,是李公駐白龍廟的辦事處。祠內有密縣清初知縣李芝蘭的塑像,他頭戴烏紗,面似淡金,幾絡鬍鬚,身穿蟒袍,腰掛玉帶,腳穿黑面白底的登雲靴,坐在虎皮椅上,那種神色既和藹又莊重,真乃栩栩如生也。牆壁上還畫著他“維護地方治安”、“除暴安良”的圖畫。他為官清正,心繫百姓,除暴安良,造福人民,多次為民取雨,理應受到百姓的敬仰。
老奶奶殿在西北角,幾個老奶奶分工各不相同,有管送子的,有管細工的,還有的管太陽、雲彩的。最可愛的是有一位瞌睡奶奶,歪著頭,眯著眼,若有所思,形像逼真,維妙維肖。東西牆上有二十四孝圖。不知為什麼,老奶奶殿里竟然坐著一個文昌爺。
廟院正北,是廟內主建築——大殿。殿門前兩邊各有一株古柏,台階前有香爐、裱箱。前面是卷棚,中間四根紅柱子撐起了寬闊的單層琉璃瓦前檐,這使大殿顯得更加莊嚴肅穆。據說棚內是祭祀時擺供品、燒香的地方。兩者聯為一體,增加了大殿的空間。
說是大殿,其實是一所三間廓式大瓦屋,前廓深闊,白色的牆壁,半舊的風門,兩邊是格子窗。門上“柏崖龍宮”四個赤金大字,赫然醒目。殿頂二梁起架,重檐疊起,脊獸排立,紅、白、青三條龍盤在上空,據說西邊紅色的是火龍,管雷電;中間的白龍管下雨;東邊的青龍管風雲。殿中塑有金色龍王像,珠髮長須,人身龍甲,著戰袍,扶寶劍,足踏雙蛇,威猛莊嚴。南正坐,龍目閃閃,俯瞰下界,威風凜凜,並用玻璃籠罩。龍王之後,有彩繪和雕刻花紋,有以云為背景的“呼風喚雨”的神話故事。據說,白龍王出生在柏崖山下紅眼河畔一戶農家之中,先後在楊台上村、楊里溝范家做過長工。天旱了,他就施法下雨,所以白龍廟方圓幾十里年年都有好收成。
殿東塑有蒼髯老翁、慈眉善目、喜色盈眶的龜承相,還有總理龍鬚虎。殿西塑有魚閣老,還有巡海夜叉,它怒睜二目,愛打抱不平。四位老者一個兇猛,一個嚴肅,一個威武,一個神氣,手裡拿著擒妖寶物,個個魁梧高大。據說,當龍王爺出差在外時,家裡的所有事務就交給這四位來處理了。大殿四壁,皆繪傳說中的各種龍王圖形,光怪陸離,栩栩如生,整個大殿儼若龍宮一般。據說,此殿1998年10月不慎失火,1999年3月重建。
每年華歷四月四日、七月初一,都要舉行盛大的祭奠儀式,唱大戲三天。白龍王的娘家人也要來,他們只從南門進入,廟裡的人要列隊迎接。附近十里八鄉的人都要來觀看,很是熱鬧。
穿過大殿,來到龍王后宮。這是一個有13層台階的小院子,是個四合頭院。殿內塑有白龍王像,比大殿里的慈祥多了,因為這裡是他休息的地方。東有大奶奶,西有二奶奶,三口子過得很和諧。門前有兩棵長勢幾乎一樣的檜柏,據說有130多年了,是以前在此教書的閻先生和學生一塊栽的。這兩棵樹和平相處,也象徵著龍王家庭和睦、融洽。東廂房是大奶奶娘家來人時住的,西方廂房是二奶奶娘家來人時住的。這個院子是1998年擴建的。
重返大殿,走出東門,往北是一個大平台,也是一個院子,但沒院牆。東邊是老君爺廟,也是一條橫洞,是近幾年修建的。再往後是無極母殿,建於1993年,二梁起架,殿內塑有太極老母和九龍聖母像,傳說聖母有九個兒子,並且都成了龍。
返回東門前,東北邊上有小路,直達山頂。登上北邊的熊耳山,俯視白龍廟全景,林蔭蔽日,景幽如畫,綠樹掩映,雲霧燎繞。牆內翠柏綠樹中隱現出閃閃發光的殿頂,整個廟宇古樸壯觀,異常清幽,聽不到念經誦佛之聲,也聽不到悠揚的鐘聲。藍色的廟宇,黃色的旗幟,紅色的帳幅,五彩繽紛,煞是好看。使人感到如坐雲端,遨遊於仙境,無限快活。真是“雲霧山間繞”,“茫茫樹生煙”啊!
白龍廟下邊,是風景如畫的禹寨水庫。水庫碧水疊浪,游魚穿梭,輕風徐來,水波蕩漾。四周山巒起伏,修長挺拔的松柏樹滿目蒼翠,盤龍虬枝的雜樹遍布山野,給美麗的水庫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沿水庫環遊,“滿目青山相對峙,一湖清水天上來”。岸上,有雅趣共賞的“龍柏山莊”,為遊人提供一流的船游、釣魚、娛樂、餐飲、住宿服務。真可謂“滿門秀色被壩關”啊!

寺廟沿革

古往今來幾經輾轉,白龍王廟一直以其遠古的文化價值載冊於密縣的歷史。廟內建有龍王大殿、拜殿,樂樓各一座,龍王后寢宮瓦房三所,聖公、聖母百子殿一座,龍王殿之東關帝廟一座,龍王大殿之西南隅官廳兩所,樂樓之東道士住房一所,廟東門外老君殿一所,廟東嘴戲房洞兩條。廟前坡有栗林,後坡雜樹茂密,西有二阜與廟相望。松柏雜植於廟內外,林蔭蔽日,景幽如畫。一九六三年被密縣人民政府命名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八三年被命名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密縣十大名景並成立了文物保護小組,在文物小組及方圍民眾的努力下,多方籌措物資於1993年對東大門進行了修繕,97年建成了無極母殿,98年擴建後宮,98年10月大殿不慎失火焚為灰燼,後幾經努力99年3月動工重建大殿,在保持遠古的基礎上由原來的青磚蘭瓦改建成紅磚金瓦,並對殿前台階進行通台修繕,重建後的白龍廟仍然以古老莊嚴的雄姿屹立於熊耳山畔,柏崖山前。
白龍廟有山、有水、有廟,好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