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校十講

新學校十講

何為“新學校”?簡言之,就是學生快樂、教師幸福、社會滿意的學校。“新學校行動研究”始於2007年初,是李希貴和一群痴迷於教育事業的志同道合者的又一次探索,至今已經歷了5個年頭。

《新學校十講》一書集結了李希貴在“新學校行動研究”啟動儀式上的講話及在歷次年會上的發言,從“新學校”的理念闡釋到如何診斷學校、開發適合學生的課程、構建互動的領導和管理體系,等等,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書中引用了大量的案例,直觀地呈現了“新學校”為師生自由選擇、自主發展而搭建的多樣化平台,並將一些企業管理工具運用到學校的自我診斷與改造中,給教育管理者和教師發展提供了新視角和借鑑樣本。

基本介紹

  • 書名:新學校十講
  • 作者:李希貴
  • ISBN:9787504172570
  • 類別:教師教育類
  • 頁數:214
  • 定價:38.00
  • 出版社:教育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1
  • 裝幀:平裝
  • 策劃:北京源創教育研究院
作者簡介,目錄,序言,

作者簡介

李希貴北京十一學校校長。兼任國家督學、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
歷任山東省高密四中語文教師、班主任、副教導主任、副校長、校長,高密一中校長,高密市教委主任,濰坊市教育局長,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負責人。
出版《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學生第二》《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學生第一》等專著。先後參與教育部《素質教育觀念學習提要》編寫組、教育部更新教育觀念報告團、《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起草調研組等工作。
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教師”稱號。
新學校十講

目錄

序·重新定義學校
第一講 從優質學校走向新學校
第二講 改造我們的學校
第三講 戰略、制度和文化
第四講 新學校300天行動
第五講 診斷與行動
第六講 文化引領學校未來
第七講 發現“學校”
第八講 教育的寬度、厚度與深度
第九講 失敗的新定義
第十講 課程形態 學生情態 教師狀態

序言

重新定義學校
無論教科書上關於學校的定義是什麼,在當下的現實生活中,我們都不得不承認——許多時候,基於成人的各種功利目的,我們已經將學校的內涵異化了。這個本來理所當然應該屬於孩子的地方,變得越來越不招孩子們喜歡,它甚至已經成為某些成人顯示自我或者某些地區標榜業績的場所。
如果從進入國小開始算起,我在學校里已經待了40多年,我熱愛學校,但又為之擔憂,儘管我知道一個人的力量很有限,但我仍然執意要把改變學校的生態作為使命。而且,幸運的是,我身邊有一大批有著同樣的理想和追求的同仁。
於是,2007年1月6日,在北京師範大學蘭惠公寓的一間小會議室里,“新學校行動研究”應運而生,我們的目標是把現在一般意義上的優質學校變成我們心目中理想的新學校。
何為“新學校”?簡言之,就是學生快樂、教師幸福、社會滿意的學校。過去,我們評判一所學校是否優秀,其標準基本上是外在的:家長關注的升學率,領導和同行眼中的教育質量。顯然,我們忘記了學校里的人——學生和教師。我始終認為:一所學校,如果不能讓朝夕生活在其中的學生和老師感受到幸福、快樂,無論外界的評價多么高,它都算不上一所理想的學校!
為了追尋理想中的“新學校”,從2007年1月6日這天起直到今天,“新學校行動研究”已經經歷了五個年頭。
這五年來,我們一直堅持尋找學校的問題,尋找自己的“痛”,因為對有志於變革和發展的校長來說,問題不是災難而是機會,甚至是資源。
我們一直在尋找和借鑑各種最新的研究工具,包括企業管理界的研究工具,因為我們深知,好的工具可以讓我們事半功倍。
我們一直堅持從課程的層面推進學校整體的變革。因為只有課程變了,我們才能為學生提供不一樣的服務。
我們還一直堅持成果分享和集體行動,每年的4月和10月中旬的第一個雙休日,大家都會放下手頭的工作,匯聚到一起,分享各自研究的心得。
我也不例外,每次我都有大約兩個小時的匯報。
實在地說,這些年來,那些優秀校長的發言成了滋養我的精神食糧;而每年兩次我面向全體的匯報,也成了推動我不斷思考、不斷前行的力量——因為講給別人聽,是最好的學習方式之一。
好心的朋友將我的發言整理成文字,於是,也就有了這本《新學校十講》的小冊子。
這些根據現場講座整理而成的文字,帶有明顯的口語化痕跡,作為學術著作可能有失嚴謹;內容上也有部分重複。但好心的朋友們還是建議匯集出版,理由之一就是給參與新學校行動研究的新朋友們提供一份借鑑,以避免每次在年會上重複闡釋;同時給新學校研究團隊的老朋友們一個完整的資料。我接受了朋友的建議,也想藉此機會記錄下自己前進的腳印,同時把那些焦慮、憂心和不成熟記錄下來,或許可以作為同行者的前車之鑑。
無論我們希望賦予學校多少使命,都沒有理由剝奪孩子們童年的快樂。因而,循著建設學生快樂的校園、以實際行動重新定義學校的目標,我們樂在其中,並會一直前行。
李希貴
2012年12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