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府

新天府

2008年,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組織地理學家推出了31處中國最適宜居住的“新天府”候選地。這些地區環境優美、衣食無憂、生活幸福。當我們把這些宜居的“新天府”在地圖上標註出來時,發現它們絕大部分都位於平原、盆地,也就是地質上的沉降地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天府
  • 主辦方:《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
  • 評選對象:中國各地區
  • 推出者:地理學家
活動背景,評選標準,雜誌報導,評選結果,地區名單,部分簡介,活動爭議,活動反思,網友言論,相關拓展,

活動背景

歷時將近半年的“圈點新天府”評選活動,由《中國國家地理》主辦,先有20位資深專家組成的“新天府候選地推薦委員會”推出31個候選地,後有網路手機評選與全國百名專家學者對候選地進行打分。最,是“新天府評選終審委員會”對排名居前的初選名單進行審核。
“天府”在人們的印象中,幾乎首先是四川,其次才是“沃野千里”、“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其實“天府”的本意是天然府庫,指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地方,後也用來形容京師或天子的府庫,並非四川的“專用名詞”。
中國歷史上曾有七個地區被稱為“天府”或“天府之國”。而進入21世紀,面對工業文明替代農業文明的大半江山,全球一體化的愈演愈烈,“天府”的概念是否應當轉變,以適應新的生活生產方式?代表新的發展觀念?
《中國國家地理》推陳出新,發起此次“圈點新天府”的評選活動,在此推出與百餘位專家研討後擬定的候選名單。雜誌社還邀請了地理學、生態學、經濟學、歷史學、社會學等自然、人文科學領域著名學者組成專家評審組,聘請專業調查公司對候選地居民的“幸福指數”進行實地調查。同時綜合網路票選數據,於2008年2月揭曉評選結果。藉此之機,我們想與您探討:歷史上曾經的天府之國是否依舊享有其“天府”的榮譽?又有哪些原本不具有“天府”稱謂的地方如今已競升為“新天府”?您心目中哪些地方可以戴上“新天府”的桂冠?新天府的標準還有哪些欠缺?

評選標準

《中國國家地理》組織的“圈點新天府”活動,是一次旗幟鮮明的生態選美,旨在倡導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倡導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的和諧相處,呼籲發展的適度與可持續,呼籲健康的生活方式。
因此,CNG特別設定了一份由4個權重不同的單項指標組成的評分表,作為此次評選的標準,圈點出新天府。即將由此誕生的新天府,可能不是經濟最發達的地方,但肯定是自然條件好、物產豐富、生態環境保持良好、發展具有可持續性、人與自然關係和諧的,居民 衣食無憂、安居樂業、幸福感較高的,具有一定規模的地貌上相對獨立、統一的區域。
以下是評選標準
1、環境狀況
項目分值: (0-40)
水體質量
可供參考分項 0-10
考慮主要河湖水體質量狀況,水質越好,得分越高
大氣質量
可供參考分項 0-10
考慮主要區域大氣質量狀況,空氣越清潔,得分越高
土壤生態
可供參考分項 0-5
考慮土壤生態保持狀況,土壤越清潔,得分越高
抗災能力
可供參考分項0-5
抗災能力越強,得分越高。如果災害頻頻發生,且危害大,則得分相應降低
生態餘量
可供參考分項 0-10
考慮生態系統結構合理性,可持續發展潛力越大,則得分越高
2、自然條件
項目分值(0-30)
土壤條件和水資源
統計表統計表
可供參考分項 0-10
考慮土壤條件,以及河流、湖泊、海域等水體豐富程度
生物資源
可供參考分項 0-5
考慮生物多樣性、植被狀況
氣候條件
可供參考分項 0-5
考慮降水、氣溫、日照
物產情況
可供參考分項 0-10
按照農產品、礦產資源的豐富程度、優質程度等進行評分
3、發展狀況
項目分值:(0-20)
經濟基礎
可供參考分項 0-15
不是GDP越高得分越高,而需綜合地評估當地的經濟發展是否適度、合理:一方面能夠使老百姓衣食無憂、安居樂業;另一方面考慮其發展是否利用並倚靠了當地資源優勢、並在農副產品等方面對國民生活貢獻較大。
人口密度
可供參考分項 0-5
體現天府的人口“承載”能力,人口密度適度,則得分高。人口過於稠密或過於稀少,則相應得分低。
4,人文環境
項目分值:(0-10)
地域文化
可供參考分項 0-5
文化底蘊越深厚,地域文化特色越鮮明,則得分越高。
知名度和美譽度
可供參考分項 0-5
對外界的吸引力越大,則得分越高。

雜誌報導

2008年1月、2月,《中國國家地理》就此話題推出兩期“新天府”特輯,上輯著重於“新天府”概念、標準的探討,詳細剖析、比較條件相若的候選地,展示“評選新天府”話題提出後,各路專家、各方學者爭論最多的焦點;下輯則公布評選結果。

評選結果

地區名單

由《中國國家地理》發起的“圈點新天府”評選活動,公布了最終結果。成都平原不論在網路手機投票中,還是在專家評審團的投票中,均占據榜首,無可爭議地成為這次評選的耀目之星。而其他六個歷史上的老天府無一當選,十大“新天府”名單中除了榜首,幾乎全是新鮮面孔。
最後,是“新天府評選終審委員會”對排名居前的初選名單進行審核。《中國國家地理》2008年第2期公布了最終結果。終審委員會由8位院士與一位學部委員組成,陣容“豪華”。由於終審委員會對最終榜單爭論較大,以至推遲了雜誌的上市時間。
十大“新天府”的排名是:成都平原台灣嘉南平原伊犁河谷山東半島閩南丘陵平原三江平原雅魯藏布大拐彎地區呼倫貝爾蘇北平原寧夏平原。終審委員會的各位專家對這些地方的評語,多集中於富饒、生態良好、居民安居樂業等幾個方面,充分體現了《中國國家地理》此次評選所倡導的,人類與自然、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要和諧相處;發展要適度與可持續,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部分簡介

成都平原
這裡地形舒坦。她擁有西部最富饒的廣闊平原,位於龍泉山和龍門山、邛崍山之間,北起江油,南到樂山五通橋,行政上包括成都市、德陽市、綿陽、樂山、眉山等地,總面積22900平方公里,總人口2798.6萬(2004年),占四川省人口的36%,核心區達到了1000人/平方公里以上。秦代就修建起來的都江古堰如巨手般呵護著她,四姑娘山是她堅強的脊樑。亞熱帶濕潤的季風氣候給了她年均18℃的氣溫,以及每年1000毫米以上的降水量。她擁有肥沃平坦的綠野平原、舒適宜人的氣候條件、豐富綿亘的水渠河川和幾千年的時空傳承。
這裡美景如畫。風景秀麗的龍泉山如蛇亘東方,靜謐清淨的武侯祠滿懷著思念,煙霧繚繞的青羊宮充盈著虔誠,清幽的青城山上依然可尋仙風道骨,俊秀的峨眉山前依然還聞寥寥梵音。這裡的江山不僅有江南的嫵媚,更有西部的豪情,貢嘎山、四姑娘山如巨人般守衛著她,長江、嘉陵江滔滔河水逝者如斯。“九天開出一成都,千門萬戶入畫圖”,詩仙李白走遍神州,他的讚嘆為天府之國的山水平添了一分書卷氣。
成都平原成都平原
這裡文明繁榮。3000年前三星堆人的浩蕩遷徙揭開了這片土地萌動的序幕,金沙人盛大的祭祀昭示著這片土地文明的繁榮。自古文人多入川,浣花溪畔還流傳著卓文君的逸事,薛濤箋上的詩篇還散發著芳香,杜甫久居的茅屋依然掩映於竹林,李白行吟的瀟灑隨錦江水涓流至今。元稹、岑參、黃庭堅、陸游來過這裡,司馬相如、王褒、揚雄、陳子昂、李白、蘇東坡三父子、吳玉章、李劼人、張大千、郭沫若、巴金生於斯地,他們是天府之國奉獻給中華文化的傑出人物。
這裡生活閒適。她的寬容與休閒被西方人目睹,送給了她“東方伊甸園”的桂冠。常常是天下饑荒四起、餓殍千里的時候,這裡卻是旱澇保收、衣食自足。成都人民感恩著上帝的眷顧,眷戀著一杯清茶的閒適生活。總有一天,當外面世界疲憊的眼神投向這裡的時候,就會懂得什麼是生活的真諦。
這就是成都平原,這就是天府。
——撰文/楊振之(四川大學旅遊學院 教授)
台灣嘉南平原
嘉南平原北起彰化縣濁水溪南岸,向南至高雄縣高屏溪(下淡水溪)西岸,東以阿里山山系及其餘脈丘陵為屏障,西濱台灣海峽,呈棗核形。南北長180公里,東西最大寬度約50公里,面積455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727人/平方公里,是包括彰化、雲林、嘉義、台南等縣市的濱海平原,海拔均低於l00米,為台灣第一大平原。
嘉南平原由大肚溪、濁水溪、曾文溪等河流沖積物堆積組成,平原內地勢平坦,幅員廣闊,溪渠、水庫、水潭交錯。瀕海地區多鹽田和養魚池,縱深多為水網稻田。
台灣嘉南平原台灣嘉南平原
嘉南平原主體為嘉義縣市、台南縣市以及雲林縣和彰化縣。地跨北回歸線,夏天7、8月間平均氣溫達到33℃左右,冬季1、2月平均氣溫在16℃上下。年降雨量1500-2500毫米,多集中於6至8月間。四季樹木蔥蘢,農作物南部一年三熟。平原中耕地面積約3250平方公里,占全省耕地總面積35.2%,素有“台灣穀倉”、“東方糖庫”之稱。平原上溪流密布,其中曾文溪長達138公里,是台灣第四大河流。80年前興建的嘉南大圳和烏山頭水庫(即珊瑚潭)解決了嘉南平原2/3的農田灌溉,嘉南平原從此沃野千里,現在也是台灣農業最盛、人口最密、經濟最繁榮的地區之一。
嘉南平原雖經過300多年的開發,但生態環境保持良好,農林漁業資源豐富,農業依舊占主導地位,稻米、柑橘、甘蔗等產量位居台灣前茅,生態農業、園林花卉等也處於領先地位。人文景觀多樣,地方文化傳承有序,生活悠閒,民風質樸。在2007年台灣23縣市幸福指數調查中,嘉義市、台南市分別列第四和第五位。
——撰文/李雪梅審稿/王鑫(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教授)
伊犁河谷
俗話說“不到新疆,不知中國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素有“塞外江南”之美稱的伊犁是中國西部最富饒的土地之一。這裡降水充沛,氣候宜人,風景秀麗,資源雄厚,物產豐富。既有雄美、壯麗的雪峰、冰川,也有俊秀、迷人的河川;既有恬靜悠然、肥沃廣袤的草原,又有人神共織的農耕大地。美麗的自然風光、濃郁的民族風情、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巨大的工農業發展前景,日新月異的經濟建設共同造就了這片神奇的土地。
伊犁河谷位於中國天山山脈西部,三面環山,地處80°09"-84°56"E,42°14"-44°50"N。北與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接壤,東與塔城地區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毗鄰,南和阿克蘇地區的拜城、溫宿縣連線,西與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交界,是古絲綢之路的北道要衝,地域優勢十分突出。
伊犁河谷伊犁河谷
伊犁河谷東西長360公里、南北最寬處75公里,面積5.64萬平方公里。隸屬於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轄伊犁州8縣1市以及兵團農四師和21個團場等單位。人口232.56萬,人口密度為42.1人/平方公里,其中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67.38%。
伊犁河谷氣候溫和濕潤,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0.4℃,年日照時數2870小時。年降水量417.6毫米,山區達600毫米,是新疆最濕潤的地區。伊犁河谷自然條件優越,農、牧業發展優勢顯著,農畜產品豐富。天然草場總面積約2000多萬公頃,森林面積18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69%。
伊犁河谷的礦產資源極具開發潛力。至今已發現礦種9類86種,其中鈹、白雲母、鉀長石儲量居全國之首,銅、金、硫鐵礦、鈷等23種礦產儲量居新疆之首,煤炭遠景儲量約為4771億噸。伊犁河谷擁有新疆境內流量最大的河流——伊犁河、海拔最高的高山湖泊——賽里木湖。伊犁河是一條重要的國際性河流,發源於新疆天山西段,其中、下游流經哈薩克斯坦匯入巴爾喀什湖,年徑流量約381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為705.25萬千瓦。
伊犁河谷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日新月異。2006年國民生產總值162.08億元,居全疆14個地州市第5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居全疆第12位,其產品出口42個國家和地區,是自治區最重要的糧食、油料、畜牧、甜菜、亞麻、水果生產基地。
伊犁河谷雪峰巍峨、冰川瑰麗、草原無垠、林海蒼茫。自然景觀記錄了歷史的腳步,人文古蹟融合了多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特色分明,優勢顯著。以那拉提、唐布拉、庫爾德寧為中心的草原風情游;以伊寧市、伊寧縣、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霍城縣為主的伊犁河谷休閒遊;以將軍府、鐘鼓樓、靖遠寺、聖佑廟、八卦城為主的文物古蹟游;以霍爾果斯口岸、木扎爾特口岸為主的跨國邊境游,散發著無窮的魅力,吸引中外遊客。在這裡,你不僅可以尋訪到《天山景物記》中描述的奇妙“仙境”,也可以領略戈壁的荒涼之美,更可以體會到綠洲特有的細膩風光和濃郁的民族風情;集現代文明和完美自然於一身的伊犁正向世人展現出她神聖、神奇和無窮的魅力。
膠東半島
在沿海最適合居住的區域當中,我覺得膠東半島是當之無愧的。
這個與日本和韓國具有良好承接性的區域,有著潔淨的氣候和環境,無論是陽光或者細雨中,走在那些時尚和精緻的建築與街道當中,就會自然體會到生活在這個區域的優越。
山東半島也稱膠東半島,是中國最大的半島,位於山東省東部,突出於黃海、渤海之間,隔渤海與遼東半島遙遙相對,傳統是以膠萊河為界劃分的,山東半島還應包括淄博、濰坊、東營、日照,該地區土地面積6.6萬平方公里,人口3648萬。
山東半島山東半島
山東半島海岸蜿蜒曲折,港灣岬角交錯,島嶼羅列,是華北沿海良港集中地區。膠州灣的青島、芝罘灣的煙臺、威海灣的威海、石島灣的石島和龍口等均為中國著名港口。山東半島屬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年降水量約60%集中於夏季,且強度大,常出現暴雨。降水年均相對變率約20%。年均相對濕度在70%以上。山東半島主要海港有青島、煙臺、威海、龍口、石臼港、日照。
膠東半島三面環海,氣候良好,四季分明,由於受海洋的影響,與同緯度的內陸相比,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在溫度方面,半島西部高於東部,北部高於南部,沿海高於內陸,其中萊州、平度、蓬萊、龍口是高溫區,年平均氣溫12.0-12.6℃。其降水量在東部地區較多,西部的大澤山、萊州、龍口、招遠、蓬萊的降水量較小,在676.4毫米左右。日照量從半島東部沿海向西北丘陵山地呈遞減狀態,西北的大澤山、龍口、蓬萊等地多達2834.4小時。該區氣候舒適,威海已兩次榮獲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城市,青島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獎,榮成市城市綠化和生態環境建設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優越的氣候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更使得半島地區成為著名的旅遊勝地。
這裡的海岸線是綿長曲折的,在無數遊人忘情地徜徉在濱海場所放鬆身心的時候,會不自覺地發現,那些因海洋而生的各種魚、蝦、貝,正豐富著全中國人的餐桌,並提升著人們的生活品質。
由於特殊的丘陵地形和氣候,膠東半島還盛產水果,比如蘋果、梨、桃、杏、柿、葡萄、櫻桃、山楂等。不少水果風味獨特、品質是國內其他城市的水果無法比擬的,比如平度大澤山的葡萄、煙臺的紅富士蘋果、萊陽梨,無不馳名全國。其中膠東半島地區釀酒葡萄栽培面積最大、品種特優,著名的張裕、威龍、華東酒廠都在這個產區,王朝、長城在此區也有葡萄基地。
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和特殊生活環境的薰陶,膠東人具有勤儉節約、吃苦耐勞、不甘落後、不怕困難的美德,它們以勤勞質樸、豪爽熱情、誠實守信的性格,形成了獨特的地方個性,使整個膠東地區都充滿了熱情和活力。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這裡的人民勤勞、奮進,這裡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充斥著傳統與現代的融合。閒暇時光,約上三五好友,喝著啤酒,吃著海鮮,吹吹海風,聽聽濤聲,或者開車去野外,爬爬山,體驗一下農家樂,便會覺得,愛上這裡沒有理由,幸福的生活不言而喻。
——撰文/劉清春(山東經濟學院區域經濟研究院 博士)
雅魯藏布大拐彎地區
雅魯藏布大拐彎地區,即雅魯藏布江下游的水系通道地區,包括雅魯藏布江最大支流帕隆藏布、尼洋河、金珠藏布以及察隅河地區。行政範圍即林芝地區,包括林芝縣、米林縣、工布江達縣、波密縣、察隅縣、墨脫縣和朗縣,總面積114585.3平方公里,總人口14.6萬,人口密度為12.2人/平方公里。全區耕地面積(不算墨脫)至少在26萬畝以上。
雅魯藏布大拐彎地區是喜馬拉雅山和北面的念青唐古拉山,中間的岡日戈布山和東側的橫斷山脈交會複合的地區,區內地形主要是高山峽谷、河谷平原、山間盆地和湖盆。
雅魯藏布大拐彎地區是“西藏的江南”,這一地區的氣候主要是受雅魯藏布大拐彎水汽通道的影響,是高原上受海洋性氣候作用的地區,年降水量可達到1000毫米左右,因此觸目可及之處都是綠色。中國第三大的林區就在這裡。
這裡具有獨具特色的海洋性冰川,擁有青藏高原最大的冰川群,冰川共有42個,中國三大海洋型冰川中,有兩個就發育在波密縣境內。
雅魯藏布大拐彎地區雅魯藏布大拐彎地區
在高山峽谷和海洋性氣候的作用下,大峽谷地區的山地垂直自然帶十分豐富,是世界上山地垂直分布最齊全的地區,共有熱帶到寒帶的9個垂直自然帶,比貢嘎山還多一個自然帶。
這裡的風光十分優美,易貢湖、然烏湖都是最迷人的盆地湖泊。這裡還是我國最重要的少數民族聚居地之一,墨脫的門巴族、珞巴族、察隅的僜人,都是大峽谷特有的少數民族。
雅魯藏布大峽谷是世界第一深大峽谷,蘊藏著巨大、豐富的水能資源。雅魯藏布江在我國境內河流長度居全國各河流中的第6位,流域面積240480平方公里,居全國第7位,年徑流量達1654億立方米,僅次於長江和珠江,排在第3位。全流域水能蘊藏量高達11348萬千瓦,其中幹流的水能蘊藏量為7912萬千瓦,只小於長江,居全國第2位,而單位流域面積和單位河長的水能蘊藏量都居全國各大江大河的首位。雅魯藏布江下遊河段,江水在峽谷中奔騰咆哮,直瀉而下,十分壯觀。如果建設水電站的話,發電能力是三峽的2.5倍,投資卻比三峽低得多,又沒有移民、生態、戰爭災難等問題。
麥克馬洪線問題在雅魯藏布大拐彎地區是無法迴避的。被劃在麥克馬洪線之外的印控地區包括察隅縣的南部、墨脫縣的南部和錯美縣南部。這一地區地處喜馬拉雅山南麓,海拔下降到1000-2000米甚至幾百米,有印度洋暖風的滋潤,暖濕多雨,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大的地區之一,屬亞熱帶氣候,土地極其肥沃,能夠生長鳳梨、香蕉、甘蔗、茶葉、三季稻、水稻和旱稻等熱帶水果和作物。這一地區自然景觀奇異,礦產豐富,比西藏任何地方都更富饒,是“西藏江南的江南”。畫在中國地圖上、實際卻在印度控制下的土地有9萬多平方公里,相當於浙江省的面積,也相當於3個台灣的面積。這一爭議地區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雅魯藏布大拐彎地區是最潔淨、最優美的地區,是熱帶、亞熱帶資源最豐富,動植物、菌類最多的地方,是可持續發展的儲存基地。這裡人口稀少,生產潛力巨大,是西藏唯一的香格里拉之地。評選中國最新的天府,不能不選雅魯藏布大拐彎地區。
——撰文/楊逸疇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研究員)
三江平原
昔日“北大荒”、今日“北大倉”——三江平原位於黑龍江省東部,北起黑龍江、南抵興凱湖、西鄰小興安嶺、東至烏蘇里江,行政區域包括佳木斯市、鶴崗市、雙鴨山市、七台河市和雞西市等所屬的21個縣(市)和哈爾濱市所屬的依蘭縣,境內有52個國有農場和8個森工局。總面積約10.89萬平方公里,總人口862.5萬人,人口密度約為79人/平方公里。
三江平原的“三江”即黑龍江、烏蘇里江和松花江,三條大江浩浩蕩蕩,匯流、沖積而成了這塊低平的沃土。這裡雖然緯度較高,年均氣溫1℃-4℃,但夏季溫暖,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2℃以上,年降水量500-600毫米,集中在6-8月,雨熱同季,適於農業(尤其是優質水稻和高油大豆)的生長。區內水資源豐富,總量187.64億立方米,人均耕地面積大致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5倍,在低山丘陵地帶還分布有252萬公頃的針闊混交林。
三江平原三江平原
烏蘇里江邊的東方第一哨,是我國迎接太陽升起的“華夏東極”。饒河、同江是我國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赫哲族的集中居住地。歷史上,三江平原曾經是以狩獵和捕魚為生的滿族、赫哲族的生息之地,直至新中國成立前,依然人煙稀少,沼澤遍布,故有“北大荒”之稱。20世紀50年代以來,先後有14萬轉業官兵和45萬知識青年“屯懇戍邊”,昔日“棒打獐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的荒蕪景象,才漸至今日“北大倉”——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年總產量達1500萬噸,商品率更是高達70%!
三江平原環境狀況保持良好,廣大林區、農村和大部分農場的大氣質量均屬清潔級水平;除部分河段外天然水質良好。天然沼澤濕地面積尚有134.7萬公頃,是珍稀水禽的重要棲息地和繁殖地,已建成6個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其中3個被列入了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三江平原的收穫季節最讓人嚮往,在廣袤的田野上,渠道縱橫、農機轟鳴、稻花飄香、麥浪滾滾,一個個領先全國機械化水平的現代化農場,生機勃勃,忙碌而殷實。冬日的三江平原又是寂靜、閒適的,冬季有多么漫長,農閒就有多么漫長。在這片無數知青奉獻了青春和汗水的土地上,已有10個沿江縣市作為一級口岸面向東北亞開放,生活安逸、祥和的老百姓開始夢想著更美好的未來……
——撰文/馬學慧(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研究員)
呼倫貝爾
呼倫貝爾地處我國最北部,北、西與俄羅斯、蒙古國毗鄰,東南與黑龍江和內蒙古興安盟接壤。總面積25.3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70餘萬。有漢、蒙古、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10餘個民族,充滿了豐富的民族文化特質。
呼倫貝爾跨越中溫和寒溫帶,年平均氣溫-5℃-2℃,年降雨量250-500毫米,無霜期42-121天。
呼倫貝爾是北半球三大植被區的交會處:歐洲-西伯利亞針葉林區的南伸,歐亞草原的東部,東亞闊葉林區邊緣區西部。眾所周知,歐亞草原的東西兩端是最濕潤的,所以位於東部的呼倫貝爾可謂世界上保持最好的天然草原,草原上眾多河流、湖泊縱橫交錯,還有呼倫湖和貝爾湖這兩顆草原上的明珠。
呼倫貝爾呼倫貝爾
大面積的天然濕地是呼倫貝爾的另一資源優勢,特別是以鑽天柳、粉枝柳、香楊等喬木和多種灌木組成的木本濕地,更顯得壯觀和原始。呼倫貝爾濕地不僅分布著大面積的天然樟子松林、楊樺林,還有沙地、草原、草甸和湖泊、濕地,是牧民、牲畜、野生動物的美好家園。
呼倫貝爾有熊、梅花鹿、馴鹿、雪兔、白尾海雕、松雞、花尾榛雞等珍稀動物,另外還有豐富的礦藏,尤其是黃金。
呼倫貝爾腹地的大興安嶺,應該是呼倫貝爾草原最值得書寫的地方,因為它不僅是我國兩塊泰加林中最大最完整的一塊,還是我國主要的木材基地。大興安嶺被視為呼倫貝爾的母親山,整個內蒙古80%的地面水都來自大興安嶺,她哺育了大半個內蒙古的土地。大興安嶺是多種生物傳播的通道和基因庫,它的南面陽坡同樣分布著草甸、湖泊和濕地,而內部也同樣有豐富的草原,它們跟外圍的草原緊密相連,可以屬於呼倫貝爾大草原區域。
呼倫貝爾在三萬年前就生活著披毛犀、猛獁象,一萬年前就有古人類的活動。東胡、鮮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多個民族都在這裡上演過不朽的歷史劇,有人把呼倫貝爾比作中國民族歷史的後院,是內蒙古的縮影。除了沒有荒漠,草原、森林、濕地和沙地都是呼倫貝爾最精華的所在。呼倫貝爾應該是人們心目中的人間天堂。
——撰文/ 劉書潤(內蒙古教育學院 教授)
寧夏平原
在《瞭望東方周刊》刊登的“中國城市幸福感調查”中,在“文明幸福感”和“城市發展幸福感”的榜單上,銀川均排名第二。就前者而言,銀川僅位列成都之後。銀川人的幸福感,應該與銀川所擁有的自然條件密切相關,那從天而來的黃河水,令這裡溝渠縱橫,灌溉農業發達,從而造就了銀川所在地寧夏平原的富庶,於是寧夏平原自古即享有“塞上江南”、“西北明珠”的美稱,而今依舊是中國西北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特色農業基地。
寧夏平原西南起自中衛市沙坡頭,北止於石嘴山,宛如一條玉帶,斜貫寧夏自治區北部。南北長約320公里,東西寬約10-50公里,總面積達1萬平方公里。它是由黃河衝擊而成的平原,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引水方便,利於自流灌溉。因此雖處於溫帶乾旱區,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黃河年均過境水量達300餘億立方米,加上年3000小時的日照時數,光、熱、水、土等農業自然資源配合良好,為發展農林牧漁業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小麥、水稻高產穩產,枸杞、瓜果品質優良。銀川附近遍布的湖沼是寧夏的水產基地,而賀蘭山前廣袤的草場,則是寧夏灘羊的重要產區。
寧夏平原寧夏平原
寧夏平原灌區農作物單產量不亞於長三角與珠三角,今天其富裕程度也堪與成都平原媲美。寧夏平原有人口300多萬,以銀川市為例,2006年的人均生產總值為29965元,農民人均收入為3799元,均高於全國平均數;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4.1%,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為102.2%,均低於全國平均數。寧夏平原的大氣質量優良,城市污水處理率已接近60%。但黃河來水的減少,可能對綠洲生態環境產生負面影響。
撰文/黃秀芳(本刊編輯) 審稿/汪一鳴 (寧夏發改委 研究員)

活動爭議

“新天府”評選活動自開展以來,各種質疑和抵制的聲音就不斷湧現,而且把矛頭直接對準了主辦方。“作為一個成都人,我們接受不了!”許多成都網友堅決要求成都“退出新天府評選”。
儘管主辦方《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多次強調,“天府”的本意是指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地方,評選“新天府”,只是為了讓人們共同探討進入21世紀,“天府”的概念是否應當轉變,以適應新的生活生產方式,並一再聲明中國歷史上曾有7個地區被稱為“天府”或“天府之國”,活動並不是針對成都一個城市進行的“P K 秀”,然而仍避免不了一場來自網際網路的“口誅筆伐”。

活動反思

“老天府”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面對愈演愈烈的爭議和質疑,《中國國家地理》執行總編輯單之薔連稱“想不到”。在接受記者專訪時,他表示,評選“新天府”的活動源自雜誌社長期以來的一個“圈點中國”的系列報導,“當時的想法是,尋找中國目前的富饒地區。”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發現“富饒地區”的特性正好切合了“天府”的意思,“評選‘新天府’,就是想找到更多具有‘天府’特性的地方,讓人們知道中國富庶的地方到底在哪裡?”
在“新天府”的評選中,自然、發展狀況以及人文環境成為最重要的指標。其中僅生態環境一項,就在整個評分中占了40%。對此單之薔表示,他們早已認識到許多城市如今都存在的一種現狀,在G D P 上升的同時,城市所付出的代價,甚至市民的生活環境都受到了威脅。單之薔這樣闡述被外界簡稱為“生態選美”的此次活動的意義———旨在倡導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倡導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 的和諧相處,呼籲發展的適度與可持續,呼籲健康的生活方式。
既然有候選,自然有當選和落選之別。單之薔表示,相關專家曾對多個“老天府”進行了調查,結果並不樂觀,以前被譽為富饒之地的關中平原、太湖流域等,污染事件頻現,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原來被青山綠水包圍的村莊,如今已經成了乾涸荒蕪的地方。“成都平原雖有秦嶺等山脈的阻擋情況相對較好,但作為‘天府之國’命脈的岷江,水污染問題也一直存在。”
單之薔介紹說,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如今都是成都平原的競爭對手,“雖然沒有‘天府’的歷史,但更具有天府的內涵———環境質量好,生活質量高。當然,淘汰並不是目的,主要還是想引起更多人的關注,愛護好我們的城市和環境。”
單之薔還解釋說,此次組織的“新天府”評選,屬於以民間公眾形式展開的評選,活動分專家和網路評選兩條線進行,參與評選的專家,一半以上去過候選的31個地方,另有1/4至少考察過15個以上的地方,最具發言權。
不能躺在“天府”上吃老本
在為期一周的採訪中記者發現,當初極力反對“新天府”評選的專家網友們,措辭由激烈轉而緩和,人們對“新天府”的評選態度逐漸變得理智。
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所長鬍光偉希望成都人坦然面對,“天府之國的定義早已存在於很多人的心中,這個歷史傳承、約定俗成的頭銜並不會因一次評選活動而發生改變。”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譚繼和先生的言論更引起了眾多人沉思———“我們不能躺在天府之地吃老本,如何賦予天府新的時代內涵,才是當務之急。”
“新天府風波”,或許正好給成都一個反思的理由,思考評選可能帶來的契機,怎樣做,才能讓成都既擁有“老天府”稟賦,又賦予“新天府”內涵。
就像單之薔說的那樣:“既然成都是名副其實的天府之國,有2000多年特有的歷史人文底蘊,說明‘天府之國’招牌極具含金量,如果成都能在此次評選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肯定是件好事。對成都的當選,成都人應該抱有十足的信心。反對評選和口誅筆伐,都是不自信的表現。”

網友言論

●一提到天府,大家就會聯想起四川成都,在不知不覺中,天府已經成了四川成都的代名詞。
●希望由此誕生的新天府,是自然條件好、物產豐富、生態環境保持良好、發展具有可持續性、人與自然關係和諧的,居民衣食無憂、安居樂業、幸福感較高的,具有一定規模的地貌上相對獨立、統一的區域。
●成都自古就享有天府之國稱謂,幾千年來已經沉澱在歷史文化之中,已是蜀地文化風俗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於今頓改,實在很不合理。就如同江南是魚米之鄉一樣,這個稱呼是中華民族遺留下來的文化符號。
●一個地區的稱號是動態的,發展的。為何不能改變一下?
●一個最通俗的比喻,成都被喻為“天府之國”,具有不可替代性,就相當某個現代女子即使生得貌美如花,傾城傾國,但我們不能說她就是“西施”,而只能稱其為“美女”。

相關拓展

歷史上的七大天府之國
中國歷史上曾有七個地區被稱為“天府”或“天府之國
“天府”的本意是天然府庫,指地勢形便,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地方,後來也指京師或天子的府庫。而“天府之國”多指在被稱為“天府”之地建立過政權或設為國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區域,範圍較“天府”更大一些,如關中地區為周秦漢唐都城所在地,成都七次為帝王都。中國歷史上曾有7個地區被稱為“天府”或“天府之國”:
1、關中地區(戰國至明代):司馬遷在《史記·蘇秦列傳》中講,公元前338年,蘇秦遊說秦惠王時說:“秦四塞之國,被山帶渭,東有關河,西有漢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馬,此天府也。”這是文獻中關於“天府”之地的最早記載。關中被正式稱為“天府之國”,始於秦漢之際的張良。《漢書》卷四○載張良建議劉邦定都關中時說:“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 從先秦到元明時期,關中地區都曾被稱作“天府”或“天府之國”。但清代以後,再也沒有人把關中地區稱作“天府之國”了。
2、成都平原(唐代至今):《華陽國志》卷三《蜀志》:李冰修都江堰後,成都平原“沃野千里,號為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諸葛亮在隆中對策時說:“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陳拾遺集》卷五:“夫蜀都天府之國,金城鐵冶,而俗以財雄。”雖然成都平原成為“天府”或“天府之國”都比關中要晚,但自從都江堰修成以後,此地生態環境保護良好,社會經濟得到持續發展。五代以後,關中地區元氣大傷,成都平原後來居上。明清時期,湖廣地區的不少百姓遷到成都平原,改變了四川地廣人稀的狀況,對發展當地經濟起到了促進作用,故成都平原日益富庶,成為名副其實的“天府”,“天府之國”的美譽一直流傳至今。
3、華北北部(明清時期):華北北部的燕京一帶雖在戰國後期亦被稱為“天府”,但秦漢以來並沒有人這樣講,直到明清時期建都北京,才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譽。《大明一統志》卷一:“京師古幽薊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形勝甲於天下,誠所謂天府之國也。”
4、江淮以南地區(北宋時期):其範圍略如“江南”。《旴江集》卷二十八《寄上孫安撫書》:“嗟乎!江淮而南,天府之國。周世宗之威武,我太祖之神聖,非一朝一夕而得……。”
5、太原附近(五代時期)。《冊府元龜》卷四百六十一:“唐邕天保……十年從幸晉陽,除兼給事黃門侍郎,領中書舍人。帝嘗登童子佛寺望并州城曰:‘是何等城?’或曰:‘此是金城湯池,天府之國。’帝曰:‘我謂唐邕是金城,此非金城也。’其見重如此。”
6、閩中(明代)。閩中即福州及其西南一帶。屠本畯《閩中海錯疏·原序》:“禹奠山川,魚鱉鹹若;周登俎豆,魴鱧是珍。……閩故神仙奧區,天府之國也,並海而東,與浙通波,遵海而南,與廣接壤。”
7、盛京(清代)。盛京即瀋陽。《欽定滿洲源流考》卷十九《國俗·物產·御製盛京土產雜詠十二首》:“盛京山川渾厚,土壤沃衍。蓋扶輿旁薄,鬱積之氣所鐘,洵乎天府之國,而佑我國家億萬年靈長之王業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