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疫情全球大流行、世界經濟危機和中美貿易摩擦,引發了巨觀經濟思想與政策的大論戰、大變革。為了戰勝危機,走出衰退,新基建經濟學應時代而生,成為危機應對和大國競爭的關鍵勝負手。從歷史經驗和現實實踐來看,新基建是應對經濟危機的更簡單有效的辦法,兼顧短期擴大有效需求和長期擴大有效供給,兼具穩增長、穩就業、調結構、促創新、惠民生的綜合性重大作用。美國過度依賴量化寬鬆,中國則力推新基建,此消彼長,化危為機。未來,5G、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充電樁、城市群等領域的新基建大規模展開,將給各行各業帶來深刻變革和重大機遇,為吸引全球產業鏈、搶占科技創新制高點、破局美國戰略遏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品目錄
| | |
| | |
| | |
| | |
第三節 疫情全球大流行、經濟衰退對中國經濟的傳導渠道 | | |
| | |
| | |
| | |
| | |
第三節 中國人口大遷移:從城市化到大都市圈城市群化 | | 第三節 總結與反思:在危機後誕生或盛行的經濟學流派 |
| | |
第五節 在人口大規模流入的城市群和都市圈適當超前基建 | | |
作品思想
該書從“新基建”三個字提出觀點,”即以新領域為牽引龍頭的“新”,以補齊新領域配套資源的“基”,以多措並舉籌集資金的“建”。
新,就是緊盯引領未來的新引擎。
有新基建就有老基建。2008年,為應對肇始於華爾街的金融危機,國家及時啟動4萬億元基礎設施建設計畫。這輪大建設,不僅大大彌補了中國基礎設施的短板,還推動了高鐵基建等行業沖向世界前列,同時也打造了一批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基建企業形象。該書闡述:“如果說20年前中國經濟的‘新基建’是指鐵路、公路、機場、橋樑,那么未來20年支撐中國經濟社會繁榮發展的‘新基建’則是5G、人工智慧、數據中心、工業網際網路等技術創新領域的基礎設施,以及教育、醫療等重大民生領域的消費升級基礎設施。”
書中進而指出,這種新基建倡議並非一時頭腦發熱,而是結合當前現實。以中美競爭最為激烈的5G技術為例。隨著5G技術的發展,未來衍生出的市場不僅龐大,還可能為人工智慧、數據中心、物聯網等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是,經過數十年的艱苦追趕,中國以華為和中興為代表的5G技術終於躋身強手如林的一線梯隊。中國的移動支付、電子商務、新零售、人工智慧、共享出行等技術的發展在全球更是具有引領意義。在新基建環境激勵下,未來極可能培育出一批緊盯世界發展前沿的高精尖企業。
因此,通過頂層設計,抓住機遇,順勢而為,加大對新領域產業的政策扶持力度,極可能催化中國新領域科技企業實現快速發展,成長為未來拉動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新引擎。
基,就是壓實新領域的軟硬根基。
一如書中所言,傳統基建可能偏向一些交通不發達地區,而新基建既包括傳統的一些“硬”基建,也有一些“軟”基建內容,如人才培養、醫療體系、政策配套等;與傳統基建投資對經濟拉動影響具有短、平、快特徵有著明顯不同,新基建投資時間縱深往往更長,有的甚至短期內很難看出效果。
在資源配置方面,新基建也不可能做到平均分布。如果對有限資源進行科學排序的話,在新基建板塊中,或許新領域應當仁不讓排在決策核心位置。該書給了兩條基本思路供參考,即“從需求看,新基建應更好地服務於消費升級,更好地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從生產看,新基建需要為中國創新發展、綠色環保發展,特別是搶占全球新一代信息技術制高點創造基礎條件”。
但新基建不是一個筐,不是什麼都能往裡裝。在該書看來,新基建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回到簡單的大興土木老路上去。新基建離不開基礎設施建設,但這種打基礎不是以傳統的“鐵公機”為主要代表,而是以新領域為中心,比如5G、智慧型技術、數據中心、充電樁等。眼下越是經濟發達地區,這些技術發展越可能走在前面。
建,就是多方出擊籌措建設資金。
新基建當然離不開龐大資金配置。該書在這方面的建議主要包括五個方面,即適度擴大財政赤字、最佳化減稅降費、增加國有企業利潤上繳比例、削減民生社保之外的開支、改革財政體制等。
就財政赤字問題,該書從兩個方面進行了解讀。收支平衡的財政當然是健康的,但危機爆發後,這種健康也就不存在了。或者說,過於追求收支平衡,並不利於紓解現實經濟困境。環顧國內外,應對經濟危機,或多或少都會在財政赤字上尋求突破。
為突破資金瓶頸,該書認為:“財政應該搞跨期平衡,從平衡財政轉向功能財政。只要中國經濟繁榮發展,人民安居樂業,何愁未來財政問題?如果百業蕭條,財政何談平衡。”這句話對資金投向的科學性、準確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畢竟只有這樣,預期收益才可能大機率真正轉化為現實,而不至於赤字變成未來的資金黑洞。
另一個就是3%的赤字率紅線是否有科學依據。這個3%是歐盟當初為吸納新成員而設定的財政門檻。這個門檻一開始是1%,只是後來很多國家很難達到這一目標,一開始提出這一標準的德國不得不做出讓步。時至今日,世界上真正能夠實現財政收支平衡或者盈餘的國家屈指可數。
資金問題確實非常重要,不過新基建的最大困難可能在於人才。畢竟這種人才的水準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而應是在國內乃至國際上出類拔萃的。尤其是當前美國戰略遏制趨勢短期內難以緩解的情況下,人才的重要性顯得更加突出和更加迫切。總之,在推進新基建建設的宏大歷史敘事中,不能因為任何一個“短腿”,而不得不放慢自己的腳步,因此,如何抓緊突破人才瓶頸,很可能是新基建的重中之重。
作品影響
該書入選新華日報社2020年“新華書房”第三季度推薦10本好書。
作者簡介
馬家進,
浙江大學經濟學博士。在《南方經濟》《金融發展研究》等期刊發表多篇論文。曾榮獲“中國平安勵志計畫論文獎”2016年經濟組一等獎、《金融發展研究》2017年優秀論文獎,參與撰寫高層內參並獲中央領導批示,參與完成多個國家發展改革委課題。
連一席,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碩士,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系學士。目前從事新能源汽車、半導體、區塊鏈等前沿科技產業研究,部分研究成果獲中央採納,在《國際金融》《發展研究》等期刊發表多篇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