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首座大型低速回流風洞

新中國首座大型低速回流風洞

新中國首座大型低速回流風洞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北京舉行的展覽,於2021年5月14日開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中國首座大型低速回流風洞
  • 地點:北京市東城區東長安街16號天安門廣場東側
  • 開幕時間:2021-05-14
  • 閉幕時間:2021-06-14
展覽介紹
風洞是進行空氣動力實驗最常用、最有效的工具之一,也是大氣層內飛行器研究最可靠的實驗手段。這種管道狀實驗設備以人工方式產生並控制氣流,模擬飛行器或實體周圍氣體的流動情況,量度氣流對實體的作用效果以及觀察繞流物體的現象,飛機、飛彈、衛星、火箭等飛行器無一不是通過風洞試驗定型而翱翔九天,因此,風洞有著現代飛行器搖籃的美譽。
1958年建成的北京大學直徑2.25米低速回流風洞,是中國首座可以同時為航空工業工程和科學研究服務的實驗風洞,也是當時中國唯一能進行飛行器型號試驗的風洞。這座風洞由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和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合作建設,周培源、錢學森等給予重要指導支持。在各方共同努力下,1957年9月完成風洞結構設計,11月動工建造,1958年10月1日凌晨3時45分建成吹風。此後30多年裡,作為中國當時唯一一座2米量級以上的大型低速風洞,為多種型號飛行器提供了大量的科學試驗,是1976年前中國飛行器設計的主要資料來源之一,為中國低速空氣動力學實驗和航空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作出了重大貢獻,直到1990年代才逐漸停止使用,成為中國航空史上使用時間最久、效率最高、對飛行器低速空氣動力特性的設計貢獻最大的風洞之一。這裡展示的這座風洞的收縮段、擴散段、動力風扇整流罩等均為北京大學後勤部門工人師傅製作的木質構件,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科技自立自強、創新發展的重要見證物。
新中國首座大型低速風洞的成功建設表明:創新成於艱苦奮鬥,老一輩科技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難,主要用木質構件建成了收縮段、擴散段、導流片、風扇系統(包括風扇葉片、風扇整流罩),充分展現了科技工作者科技報國的熱血忠誠;創新成於協作攻關,正是在周培源、錢學森、陸士嘉等著名科學家的熱情指導下,在社會各方面的鼎力支持下,在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繫上千名師生的積極參與下,才最終成就了建成新中國首座大型低速風洞的輝煌業績。令人欣慰的是,經過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持續努力、創新奮進,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風洞大國,風洞綜合試驗能力躋身國際先進行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