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武藝學校是經姜堰市政府批准立項,以弘揚光大民族文化,培養造就中華武術、藝術精英人才為辦學宗旨,以適應社會人才需求、滿足學員升學、就業為辦學方向,可為專業院校、專業團體、普通高校、各類企事業單位輸送專門實用型人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世紀武藝學校
- 所屬地區::中國 江蘇
簡介,辦學特色,師資力量,
簡介
本校是經姜堰市政府批准立項,由江蘇省武術協會副秘書長、新加坡國家武術顧問張躍寧先生與省武術協會理事、省跆拳道協會理事、國家武術六段顧建國先生共同投資興辦的文武雙軌的高起點、高規格、全日制、全封閉新型民營學校。其辦學規模、師資力量均居省內同行之冠。學校一期工程總投資規模750萬元,征地30畝,建築面積8984平方米,內含50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教學樓,1080平方米的室內訓練館,乾淨衛生的餐廳,設備齊全的浴室,室外有草坪綠化、籃球場、排球場、桌球台、室內訓練場達到省級專業比賽訓練場館要求。
本學以弘揚光大民族文化,培養造就中華武術、藝術精英人才為辦學宗旨,以適應社會人才需求、滿足學員升學、就業為辦學方向,可為專業院校、專業團體、普通高校、各類企事業單位輸送專門實用型人才。目前被列為“江蘇省武術協會訓練基地”和“泰州市體育局武術訓練基地”,並被南京體育學院、北京音樂舞蹈學校等多所大學列為招生基地,連續三年高考本科錄取率達100%,無一落榜。是有志從事武術、藝術事業青少年最理想的學校。我校聘請的文化課高級教師7人,中級教師15人;江蘇省武術註冊教練6人,高級教練2人;藝術高級教師9人,是文武並重的一所理想的學校。
本學以弘揚光大民族文化,培養造就中華武術、藝術精英人才為辦學宗旨,以適應社會人才需求、滿足學員升學、就業為辦學方向,可為專業院校、專業團體、普通高校、各類企事業單位輸送專門實用型人才。目前被列為“江蘇省武術協會訓練基地”和“泰州市體育局武術訓練基地”,並被南京體育學院、北京音樂舞蹈學校等多所大學列為招生基地,連續三年高考本科錄取率達100%,無一落榜。是有志從事武術、藝術事業青少年最理想的學校。我校聘請的文化課高級教師7人,中級教師15人;江蘇省武術註冊教練6人,高級教練2人;藝術高級教師9人,是文武並重的一所理想的學校。
辦學特色
上海中學堅持“樂育菁英”的辦學理念,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形成的主要特色有:全國最早提出“資優生德育”並進行創造性實踐。教育的國際化基本形成,是上海最早加入國際文憑組織的中學、也是上海唯一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繫項目學校;與美、英、法、德、加、日等國的十餘所世界頂級中學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數位化校園初顯成效,固定網、移動網和MP網“三網合一”,構建了四大類18個現代數位化基礎實驗室,其中工程類數位化基礎實驗室、心理諮詢實驗中心、數位化音樂美術中心等均屬全國首創。高績效管理促進了學校可持續和諧發展。
上海中學本部學生獲世界數學奧林匹克競賽與世界中學生桌球錦標賽金牌24枚,銀牌9枚。2003至2007年獲世界、全國、上海市、區各類競賽獎項2300多個。其中有因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學大獎賽團體獎、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鄧小平獎、首屆“未來杯”全國中學生創意設計競賽團體第一等多項高層次獎。上海中學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已經實現了“全國一流、國際知名、教育高質、管理高效”的辦學目標,現正在努力創建“世界一流的中國名校”。
師資力量
上海中學的師資和管理是學校的保障。年青和富有朝氣,老中青年齡梯度結構合理,特級和高級教師為主體以及樂於奉獻勇於開拓進取構成了上海中學教師隊伍的特點。上海中學管理的特點則可用“激勵、最佳化、高效”六個字來概括,內含一整套以理代管理理論為依託的的管理思想和基本原則。
上海中學校部任教的教師為216名,加上外教57名,海外留學歸來教師21名。其中在職特級教師9名,他們是:唐盛昌(數學)、朱震一(英語)、陳虹(語文)、翁泰吉(數學)、呂寶興(數學)、馮志剛(數學)、傅剛(美術)、吳立人(生物)、王輝(體育)。唐盛昌、朱震一兩位教師是上海市教委職稱評審委員會學科組成員,唐盛昌為評審委員會委員兼數學學科組組長。1996年唐盛昌榮獲蘇步青數學教育獎(個人獎),並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03年獲上海市首屆“教育功臣”殊榮。薛建平、朱震一、況亦軍等4位教師為2007年—2009年徐匯區拔尖人才、學科帶頭人。
上海中學教師的職稱結構和年齡結構,在同類學校中占有明顯的優勢。幾乎所有的學科,在上海市級教學觀摩大獎賽中我校教師都得過一等獎或優秀獎等最高獎項。教師中具有博士、碩士的比例超過51%。現今年輕教師成長迅速,脫穎而出,馮志剛老師年紀不過三十,但已寫出有關中學生數學競賽的專著數部,在上海市中學數學競賽界頗具影響。上海中學國際部的創辦,推動了上海中學教師不斷進取,業務上精益求精的勢頭,已形成了一支近百人的全英語教學與雙語教學師資隊伍。上海中學在海外的影響和對外交流的不斷拓寬,校部約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一線教師分赴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國進行學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