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優秀散文選2001-2006(上下)

新世紀優秀散文選2001-2006(上下)

《新世紀優秀散文選(2001-2006)(上下)》選編了2001~2006年間的優秀散文作品。李曉虹著,由花城出版社、廣東省出版集團出版。

基本介紹

  • 書名:新世紀優秀散文選2001-2006(上下)
  • 作者李曉虹
  • ISBN:10位[7536050526] 13位[9787536050525]
  • 定價:¥60.00 元
  •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廣東省出版集團
  • 出版時間:2008年
內容提要,作者簡介,目錄,序言,

內容提要

新時期散文在經歷了20世紀90年代的發展繁榮之後,在新世紀的六年中,呈現出怎樣的面貌?發展勢頭如何?在編選中國散文年選的過程中,通過大量閱讀報刊書籍上的散文作品,筆者形成了對散文創作情況的基本認識:散文並沒有如一些評論家預言的那樣走向衰落,而是在全民寫作的氛圍中,在實際的長進中孕育著新的希望。在內容上,對心靈與命運的叩問,對歷史文化的人性發掘,對鄉土與底層的關注,對親情的深層表現,體現著新世紀散文作家的精神走向,也使散文創作擁有了眾多讀者。同時,由於散文所具有的文體特質,使其在資訊時代得到了長足發展,成為創作數量最豐、作家隊伍最龐大,在報刊上擁有版面最多同時也最受讀者關注的文體。網路的發展尤其是部落格的流行更帶給散文以巨大影響,它打破了寫作的門檻,解構了話語霸權,越過了評審環節,給每一個、躍躍欲試的人提供了平台,可以說,有網際網路的地方就有散文寫作。散文真正成了無拘無束的自由之花,在中國大地的任何一個角落盡情綻放。

作者簡介

李曉虹,文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著有《中國當代散文的審美建構》、《中國現代散文論》、《中國當代散文發展史略》等散文理論研究專著,在學術報刊發表散文理論研究論文評論數十篇。獨編或合編《中國散文年選》等散文選本10餘種。

目錄

李曉虹21世紀散文作家的精神走向
上 冊
傾聽生命行走的聲音
王開嶺仰望:一種精神姿勢
周國平走進一座聖殿
史鐵生輕輕地走與輕輕地來
張清華暮雨鄉愁
張煒我跋涉的莽野
李國文境界三帖
陳村人之老
陳染誰掠奪了我們的臉
劉燁園致蒼涼
南帆七尺之軀的空間
卞毓方少女的關名像風
池莉生命是用來揮霍的
鮑爾吉·原野無言聆聽
廖華歌傾聽生命行走的聲音
林夕第五隻輪胎
詹克明伴月
王本道生命之河
凸 凹風聲在耳
潘向黎好的東西,都是不變的
許松濤目標
王族一路仰望
曾明了忠誠於自己的漂泊
人生幾度秋涼
韓少功萬泉河雨季
王充閭人生幾度秋涼
卞毓方胡耀邦:金色細節
周同賓飢餓中的事情
朱大可1967年的雞血傳奇
王宗仁太陽很紅,戰友倒在雪山上
潘旭瀾漫天飛雪
筱敏衣裝的枯河床
賈平凹《秦腔》記
李存葆鑽石與命運的對話
魏微1988年的背景音樂
熊育群臉
王建中抱愧忠烈祠
李輝在冬天,懷念梅志
周 明隔海相望的友情
劉家科任何生命都是不能隨意忽略的
桑麻1992年的暴力
王宏甲腰鈴聲聲
趙玫誰說不是完美的告別
馬步升粉紅色的目擊
帶著村莊上路
劉亮程先父
蔡翔底層
謝宗玉一個夏天的死亡
張大威消逝的村莊
韓少功月下槳聲
朝陽喪亂
劉家科一個村莊與另一個村莊
李登建短工市
巴音博羅哭嫂
郭文斌點燈時分
郭紅我不知道我知道
李雪峰迴家的花朵
邵志鴻父親和他最後一茬麥子
阿貝爾一個村莊的疼痛
莫言賣白菜
盧年初帶著村莊上路
葉爾克西·胡爾曼別克永生羊
喬葉這滿山的山花啊
秦弓我從鄉下來
寧青窮人的浪漫
塞壬愛著你的苦難
夏榆我目擊了美感從一個村莊的消失
徐迅父親不說話
王十月尋親記
蔣偉文生活在城市的屋檐下
愛到深處
閻綱我吻女兒的前額
朱壽桐從俗如流
王兆勝三哥的鉛色人生
蔣子龍空啊,想啊
王安憶今夜星光燦爛
小紅奶奶在花園
梅潔不是遺言的遺言
玄武父子多年
吳冠中他和她
雷抒雁生死之間
閻文盛母愛在春天開放
聶華苓我家的彩虹
劉心武跟陌生人說話
熊育群生命打開的視窗
孫曉玲搖曳秋風遺念長
宋曉傑憤怒的親情
劉粹詩在你在
郝衛寧愛到深處
臧小平短巷情長
晚晴遺傳
劉恆冷眼的熱度
姚明生活不只是籃球,還有葉莉
鄧剛明天我結婚
胡發雲想愛你到老
下 冊
歷史不忍細看
林非古代美女息媯的悲劇
王充閭用破一生心
李國文李後主之死
石英寂寞:大澤鄉的土台
馮偉林千年聖潔
李木生唐朝,那朵自由之花
龐天舒昭君的草原
唐韻誰為暴力屈膝
田中禾眷念皇帝
朱鴻在馬嵬透視玄宗貴妃之關係
梁衡亂世中的美神
李元洛天日昭昭
黃文山歷史不忍細看
劉長春放翁自放
喬忠延伶魂
凌鷹像秋冬的黃葉一樣飄零
張加強尋找遠逝的江南
楊聞宇紅袖總被前緣誤
筱敏人牲
朱旭紅西施是誰
王開林宙斯的情人
在歲月的呼吸里醒著
史鐵生想念地壇
季羨林兩行寫在泥土地上的字
史光柱春天,我的春天(外一篇)
宗璞告別閱讀
白岩松家在途中
陳祖芬看到你,知道什麼是美麗
柳萌常常地這樣想
張予佳都市漂流
池莉一個人的火車
刁利欣在歲月的呼吸里醒著
肖復興喝得很慢的土豆湯
李家同癌症細胞
何申爬花樓
何立偉平靜是叫熱鬧打破的
周曉楓一筆贓款
紅杏我眼睛的花園
凌仕江一個人的哨所
馮驥才我與《清明上河圖》的故事
謝冕悲喜人生
余秋雨中年人最怕的是失去方寸
張越你竟敢如此透明?
張國龍我不認識你,但我記得你
王曉莉在人群中療傷
王鵬狗也寂寞
馬莉傷害
蒼穹下的仰望
林非在盧梭銅像面前的思索
馮驥才燃燒的石頭
周國平在維納斯腳下哭泣
余秋雨布拉格
馬力愛丁堡的雨打濕我的感覺
王開嶺談談墓地談談生命
南帆馬克思之墓
張抗抗感悟珍珠港
張清華蒼穹下的仰望
朱增泉朱可夫雕像
張承志視野的盛宴
張勝友徜徉巴黎
祝勇木質的京都
雷抒雁紅豆鴛鴦雨
韓小蕙什剎海滋味
翟永明輕傷的人,重傷的城市
肖鳳龐貝廢墟隨想
蘇滄桑平湖秋月·一朵等愛的荷
郭保林根之魂
素素模仿的大連
彭程快樂墓地
徐虹走進一張郵票
楚楚武陵人遠桃源近
遲子建尼亞加拉的彩虹
洪燭圓明園
今世的五百次回眸
賈平凹看世界盃足球賽(節選)
馮秋子兩極舞蹈
馮景元藏說
林希走路
鐵凝德加眼中的芭蕾舞女
張遠山人與門
畢淑敏今世的五百次回眸
梁曉聲沉默的牆
喬勇洗澡
湯正啟小人物和小生物之間是命運
文雯獨飲玫瑰
陸文夫腳步聲
毅劍我是如此關注一隻“狼”
於穎俐婉約的絲綢
傅菲火車多重奏
龐培波浪說
黑白懷舊的舊
朱以撒手勢
徐曉杭瓜三篇
譚延桐一個靈魂在路上
張汝倫生命與讀書
徐魯風雨
成方圓手寫的青春
馬明博安靜,一下午的時光
……

序言

新時期散文在經歷了20世紀90年代的發展繁榮之後,在新世紀的六年中,呈現出怎樣的面貌?發展勢頭如何?在編選中國散文年選的過程中,通過大量閱讀報刊書籍上的散文作品,筆者形成了對散文創作情況的基本認識:散文並沒有如一些評論家預言的那樣走向衰落,而是在全民寫作的氛圍中,在實際的長進中孕育著新的希望。在內容上,對心靈與命運的叩問,對歷史文化的人性發掘,對鄉土與底層的關注,對親情的深層表現,體現著新世紀散文作家的精神走向,也使散文創作擁有了眾多讀者。同時,由於散文所具有的文體特質,使其在資訊時代得到了長足發展,成為創作數量最豐、作家隊伍最龐大,在報刊上擁有版面最多同時也最受讀者關注的文體。網路的發展尤其是部落格的流行更帶給散文以巨大影響,它打破了寫作的門檻,解構了話語霸權,越過了評審環節,給每一個、躍躍欲試的人提供了平台,可以說,有網際網路的地方就有散文寫作。散文真正成了無拘無束的自由之花,在中國大地的任何一個角落盡情綻放。
一、“撇去人生泡沫”,切入永恆主題
新世紀以來,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財富r同時也帶來對人的心理和觀念的巨大衝擊,物質發達與精神匱乏之間的矛盾日漸突出。人生處在一種極度浮躁和茫然的狀態中,為生存忙碌,為物質享受奔波。許多時候,人們有意迴避或無暇顧及精神問題,越來越做了物質生活的奴隸。但是,有意逃避的東西並未走遠。人類生存痛苦的問題並沒有解決,反而越來越強烈了。人為什麼活著?怎樣才快樂?生的意義何在?這些問題始終存在,而在今天,對意義的探尋,對理想的堅守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個人主張,因為它是對物慾激增而精神衰減的狀態的一種反抗,因而,增加了一些悲壯的色彩。
韓少功提出“進步的回退”。他說:“文學永遠像是一個回歸者,一個逆行者,一個反動者,總是把任何時代都變成同一時代,總是把我們的目光鎖定於一些永恆的主題:比如良知,比如同情,比如知識的公共交流。……生活不過是一個永恆的謎底在不斷更新著它的謎面,文學也不過是一個永恆的謎底在不斷更新著它的謎面”(《進步的回退》)。因此,文學就不僅僅是一種職業,一個飯碗,對文學的執著就不是一種功利的謀生手段,而是一種堅守,是一種堅守中的進步。史鐵生看到在一些作家那裡,“寫作變成瀟灑,變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資”,變成“比賽、擂台和排名榜”的現象時,他重溫了羅蘭·巴特的一句話:“寫作的零度。”他說:“寫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點,寫作由之出發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難,寫作之終於的尋求,即靈魂最初的眺望。”從這些生命的也是文學的元命題出發,不過問技巧,不去派什麼用場的“誠實”地寫,“安靜”地寫,“重新過問生命的意義”,“回到最初的眺望”,“去看那生命固有的疑難”(《想念地壇》)。張煒則把時代劇烈變動中作家的狀態分為兩種:一種是“山脈式的作家”,“世界對於他們是觀察的對象,而不是跟從的依據”。他們“好比是山脈。不動,長存”。“另一種是流雲式的作家,被風扯動,極易消散,形不成雨”。他欣賞“山脈式的作家”,希望“守住”、“不變”,“在獨守獨立的思索中向置身的這個世界發言,吐出了逆耳之音。環境問題,民主內容,人類技能的提高與精神萎縮的後果……衝破倫理的困惑,努力提高歷史的理解力”(《方式和內心需要》)。
正是因為有人在物慾橫流審美理想缺失的現實條件下,以文字守望精神高地,直接切人“生與死”、“愛與孤獨”、“幸福和痛苦”、“活著的意義”、“時間和永恆”等元問題,把形而上的哲思文學化,以詩性的語言表述自己的生命意識,啟發心智,淨化精神,才使散文的藝術張力得以充分體現。
王開嶺的《仰望:一種精神姿勢》中執著於對星空的仰望並賦予其宗教的意義:“在我眼裡,這不僅是個深情的動作,更是一束信仰儀式。它教會了我迷戀和感恩,教會了我如何守護童年的品行,如何小心翼翼地以虔敬之心看世界,向細微之物學習謙卑與忠誠……謙卑,人只有恢復到謙卑,生命才能獲得神性的支持,心靈才能生出竹節的高度與尊嚴。”他從仰望中體悟人類的神性和詩意,但卻遺憾地看到:“隨著技術信心的膨脹和飛行工具的擴張,人們卻變得實用了、貪婪了”,“星空”變成了領地,“愛慕”變成了“占有”,精神的星空被“徹底物理化”了,這實在是莫大的悲哀!
周國平的《走進一座聖殿》從聖埃克蘇佩里的《要塞》中讀出“生命的意義在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之中,但這不等於說,凡是過著這種生活的人都找到了生命的意義。”“人擁有了財產,並不等於就擁有了家園。家園不是這些綿羊、田野、房屋、山嶺,而是把這一切聯結起來的那個東西。那個東西除了是在尋找和感受著意義的人的靈魂,還能是什麼呢?”
南帆在《七尺之軀的空間》中面對人生的另一個難題:“七尺之軀需要多大的空間?似乎沒有人說得清楚。”“東奔西走也罷,夢遊八極也罷,突圍也罷,守住也罷,我們至今還是不明白,哪一處是我們真正落腳和藏身的空間?”
劉燁園“穿越人性深雨的蠻荒”,感受“蒼涼”之美。蒼涼“只屬於親歷的滄桑,屬於幾千年浸淫的血泊里,那和心靈一樣無垠生長的柔暗青光——那是對苦難的珍惜,是葆有生命的完整和活力的根基”,“蒼涼”是“擦拭人生青銅的冥冥之光”(《致蒼涼》)。
詹克明從植物的生命過程中感悟生命的大道理:“生命必須包含等待,沒有學會等待的生命就不具備生存的資格”,“對生命而言,等待永遠是一支瞄向‘發展’的滿弓弦箭,它時時都在屏息靜聽,候望天命信號”(《生命需要等待》)。陳村在“年輕”成了‘‘輝煌的賣點”的狀態下體會“老”的意義:這時,完成了傳宗接代的任務,“心中安泰”,“將人生的泡沫撇去,湯就清了”,“人的文化,由各年齡段的人共同創造,沒人能劃出一道界限,把線外的人一律忽略,稱作廢墟”(《人之老》)。卞毓方的《少女的美名像風》是一首憂傷的歌,少女本來是一溪清泉,一朵山間幽香的小花,因為美麗而出名,因為出名而成為一個街心花園雕塑的原型,卻又因此而遭受中傷。這實在是人生的一個悖謬,少女應當對命運說些什麼?潘向黎對於國人的求“變”之心與日本文化中“不變”的因素的考慮(《好的東西,都是不變的》),林夕將女性生活中的男性當作第五隻輪胎(備胎)的形象比喻(《第五隻輪胎》)都是以文學的方式思考著精神問題,滲入底里的總是那種人類長久守望的詩意。
二、在歷史回望中探尋精神來路
如果說,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開創了新時期歷史文化散文的先河,那么,新世紀以來,王充閭、林非、李國文、卞毓方、梁衡、李存葆、石英、劉長春、郭保林、楊聞宇、馮偉林、陳啟文、王開林、李木生、張加強、筱敏、唐韻、素素、蘇滄桑等一批作家的作品則共同構成了歷史文化散文創作新的景觀。
1990年代末以來,歷史文化散文曾一度走人困境。這與一些作品存在的明顯缺陷有關:一是作品中的歷史敘述往往為知識所累,很難看到作者的情懷,本應屬於背景的史料,因著作者的引述,反倒成了文章的主體,留給讀者的想像空間很小,使人讀起來難以喘息;二是缺少具有現代意識的文化反省、靈魂撞擊,缺乏精神的發掘。在不少文化歷史散文中,看不到那種穿透歷史,進人人性、人生和精神家園層面的精神思索。
近年來歷史文化散文創作得到了新的發展。大量新作的接連問世給歷史文化散文注入新的生機。對傳統的回顧,對現代化的籲求,對人性的思考,對傳統藝術的整理和吸收,構成了作家們不同的寫作路向,但在作品中,都表現了宇宙感與文化感、人生感的融合。如王充閭近年來的創作通過對歷史人物的分析探索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精神問題及其歷史命運,表現出對獨立自由的心靈世界的嚮往和對扼殺個性、製造奴性的封建統治者的明確的批判立場。王充間2002年創作的《用破一生心》在人性深度上超過以往,作品重在寫曾國藩的生存狀態:他活得太苦、太累,他的痛苦來源於內外兩界:一方面來自朝廷上下的威脅,位高權重的他終日陷於憂危之中,畏禍之心刻刻不忘。另一方面來自內在的心理壓力,他要時時處處戴著人格的面具,一言一行都要維持高大而完美的形象,同樣是臨深履薄般的惕懼,從而形成了他的分裂性格。封建社會並沒有先天地為有著宏偉抱負的曾國藩之流提供應有的社會地位和實際政治權力,若要獲取一定的權勢來推行自己的主張,實現立功成名的願望,就必須忍辱包羞、屈心抑志,俯首甘為昏庸君主、陰險太后的忠順奴才,取得他們的信任和倚重;而這是以喪失人格和一己的獨立性為其慘重代價的。·通過對這類悲劇人物的解讀,我們可以思考人生中的許多問題。之後,王充閭又接連創作了《他這一輩子》、《靈魂的拷問》、《人生幾度秋涼》等作品,通過歷史人物,解讀人生,體現了思想的深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