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履歷
斯那尼瑪的趕馬人經歷,是茶馬古道上大多數藏族趕馬人生活的寫照,正是這段馬幫生涯造就了趕馬人不畏艱險、勇敢團結的品格和與惡鬥爭的智慧,為趕馬人成為騎兵戰士做下了鋪墊。
1947年,愛國民主人士李烈三、鮑品良根據工商界的要求在麗江組建了保商隊,負責保護商隊的安全,後稱“雪山社”。
1948年至1949年間,李烈三、鮑品良找到了共產黨地下組織,他們公開招用藏族青年,以保護商隊為由,秘密組建警衛大隊,並挑選以藏族人為主的趕馬隊百餘人,不斷壯大革命力量。
1949年,在保商隊的基礎上組建了麗江聯防二大隊,李烈三任大隊長,轄兩個步兵中隊,一個騎兵中隊,總計200餘人,鮑品良率部進入了麗江鶴慶交界阻擊反動武裝“民主聯軍”。
5月22日“民主聯軍”退回永勝,藏族騎兵隊隨大隊進軍鶴慶縣城,並追擊“民主聯軍”至金沙江邊,而後,騎兵隊在鶴慶整編,從馬幫中挑選具有革命傾向性的一批藏族青年補充隊伍。
1949年9月,藏族騎兵隊奉命改編為七支隊31、33、35團下屬的三支藏族騎兵隊,中共滇西工委、滇西北地委十分關心、重視藏族騎兵隊的建設,優先武裝,給騎兵隊每人一匹戰馬,一支步槍,一把戰刀,配備充足的彈藥,統一著藏族服飾。
還制定了具體規定:一、騎兵隊的主要任務是攻堅、破陣、打援、解圍,一般戰事不準調用。二、尊重藏民族風俗習慣,按照藏族習俗進行戰前念經,準許背護身盒,不得橫加干涉。三、戰前不許飲酒,藏族騎兵隊喝茶所需酥油由麗江後勤部設法提供。四、若有傷亡,按照藏族喪葬習俗處理後事。這些規定保障了藏族騎兵隊的創建和發展。3支藏族騎兵隊浴血奮戰,屢建奇功。
1950年1月13日,邊縱七支隊31團和33團抵達保山,合編為31團。原31團、33團、35團騎兵隊合編為邊縱七支隊直屬騎兵大隊,斯那尼瑪任大隊長。這支藏族騎兵大隊以來自雲南、四川、青海、西藏四省(區)的藏族戰士為主體,也有納西族、白族等其他民族。
1951年4月18日,邊縱七支隊直屬騎兵大隊合編為14軍直屬騎兵大隊,在14軍召開的英模大會上,騎兵大隊斯那尼瑪、王康司、李阿土、農布、高馬久被授予“人民鐵騎”綬帶和戰鬥英雄稱號。1951年,斯那尼瑪在北京受到毛澤東主席的親切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