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諾克大獎賽

斯諾克大獎賽

斯諾克大獎賽,是一項職業斯諾克賽事,斯諾克排名賽之一。這項比賽從1982年開始舉辦,1984年更名為大獎賽。2010年更名為世界公開賽,2015年起復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斯諾克大獎賽
  • 成立時間:1982年
  • 別名:斯諾克世界公開賽,LG杯
  • 冠軍獎金:100000英鎊
  • 性質:職業斯諾克賽事
  • 贊助商:Ladbrokes
  • 舉辦地:英國普雷斯頓Guild Hall
起源,發展歷史,90年代,2000年代,相關資料,歷屆冠軍,

起源

在19世紀晚期,檯球運動風行於駐紮在印度的英國軍隊中,當時流行的玩法是黑球入袋(Black Pool)。這種玩法用1個白球,15個紅球和1個黑球。1875年的一天,駐紮在印度賈巴爾普爾(Jubbulpore)的英國陸軍上校內維爾·張伯倫(Neville Chamberlain)和他的戰友們覺得這種玩法過於簡單、乏味,便決定增加黃色、綠色和粉色3個彩球上去。不久,又嫌不夠,再加上了棕色和藍色球。這種新玩法很快流行開來,而這也是斯諾克檯球的誕生。據說,斯諾克一詞來源於當時英國軍隊中對軍校一年級新生的流行叫法。
20世紀30年代,英式檯球日漸衰落,許多名手才逐漸轉向斯諾克檯球。這其中包括斯諾克檯球的傳奇人物喬·戴維斯(Joe Davis)。戴維斯首先意識到了控制主球走位的重要性。在此之前,打斯諾克檯球的普遍策略是在將明顯可以打進的球入袋之後做一桿斯諾克防守。而喬·戴維斯通過良好的意識和精湛的桿法控制主球的走位,連續得分能力明顯增強,大大提高了斯諾克運動的水平。從此斯諾克檯球才開始在英國興盛起來,並流行到世界各地。

發展歷史

80年代
早在1982-1983年賽季前,職業斯諾克球員的排名僅僅根據於世界斯諾克錦標賽的比賽成績而確定,世界
斯諾克大獎賽
台聯鑒於一次比賽就決定球員排名有失客觀性,於是決定將積分制度延伸到既有的另一個賽事中,而這個賽事必須是針對所有職業球員開放的,因此既存的一個叫做詹姆森國際賽的賽事就因緣際會的改名為職業球員大賽,這就是Grand Prix(大獎賽)的前身。
最初職業選手錦標賽於1982年在首度在英國伯明罕開賽時完全沒有贊助商,電視台對於轉播工作也興趣不大,當年決賽由六屆世界冠軍雷·雷亞頓擊敗了吉米·懷特獲得了他生平最後一次主要賽事的頭銜,當年的冠軍獎金只有5,000英鎊;次年比賽易地至普雷斯頓市舉行,首度舉行資格賽並將世界排名前32的選手列為種子球員,不過在前16選手中只有四位打進八強,最後是托尼·諾斯擊敗喬·詹森奪得冠軍,諾斯獲得了12,500英鎊的頭獎。
由於連續兩屆賽事舉辦得非常成功,1984年菸草廠商Rothmans立即表明了贊助意願,BBC電視台隨之決定轉播1984年的比賽,從此這項賽事冠上贊助商招牌,更名為Rothmans大獎賽,比賽場地再度遷移到雷丁市,冠軍獎金大幅攀升到45,000英鎊;自1984年至1992年Rothmans最後一次贊助為止,冠軍獎金每年增加5,000英鎊。在首屆的Rothmans大獎賽決賽充滿了激情,來自北愛爾蘭的丹尼斯·泰勒轉職業多年從未拿下過大賽冠軍,在當年他有喪母之痛,哀傷過度讓他幾乎放棄了斯諾克,但他在此地擊敗了克里夫·索伯恩贏得了他職業生涯的第一個大賽頭銜,並在次年再接再厲贏得世界冠軍。
1986年這項比賽創下一個恐怕是後無來者的紀錄,生於1933年,1951年即轉職業的雷克斯·威廉士成為了職業斯諾克賽史上最年長的大賽決賽者(53歲),但壯志未酬地敗給了年輕氣盛的吉米·懷特;之後的五屆冠軍全被兩位傳奇選手史蒂夫·戴維斯史蒂芬·亨得利輪流包辦,1992年吉米·懷特打敗肯·達赫迪第二度黃袍加身,他當年獲得的首獎是80,000英鎊。

90年代

1993年由機車製造商Skoda接手贊助,彼得·艾伯頓肯·達赫迪再度飲恨,接著Skoda一直贊助到1995年為止;1996年至2000止,贊助名單都是空白。大獎賽有個很特殊的現象,那就是有許多球員的第一個大賽頭銜都是來自於此,從1984的丹尼斯·泰勒、1987的史蒂芬·亨得利、1993的彼得·艾伯頓都是,在艾伯頓之後,1994年約翰·希金斯、1996年馬克·威廉士、1997年多米尼克·戴爾、1998年的史蒂芬·李、2006年的尼爾·羅伯遜以及2007年的傅家俊也都是在大獎賽中獲得了他們生平第一個大賽頭銜。

2000年代

2001年LG電子開始贊助該項賽事,在LG贊助的三年中,史蒂芬·李、克里斯·斯摩爾和馬克·威廉士分別獲得了一屆冠軍。在2004年,新的贊助商又給這項賽事增加了一個新的名字,被命名為totesport大獎賽。這項比賽現於十月左右在普雷斯頓赫爾行會舉辦,正值斯諾克賽季開始之際。在2005年的大獎賽上,希金斯在決賽中不僅以9-2壓倒性的優勢擊敗奧沙利文奪冠,而且還創造了三項職業斯諾克的紀錄,把這屆比賽深深的刻在了斯諾克歷史上。
羅尼·奧沙利文羅尼·奧沙利文
不過Totesport僅僅贊助了該項賽事兩年,2006年皇家倫敦鐘錶(Royal London Watches)開始接手大獎賽,也是從2006年開始,大獎賽的賽制、積分制度都有了很大的變化,由原來的全程單敗淘汰賽賽制,變成了三個階段。其中第一個階段是32強之外的64名職業選手參加的小組循環賽,第二階段為第一階段出線的16名資格賽選手與32強選手共同參加的小組循環賽,第二階段獲得小組出線的16名選手進入第三階段的單敗淘汰賽
2006年首次推行這樣的賽制,當時的世界冠軍格雷姆·多特、英國錦標賽冠軍丁俊暉威爾斯金左手馬克·威廉士等擅長長局數比賽的選手都對這種賽制比較牴觸。不過正是這樣的賽製造就了澳大利亞天才尼爾·羅伯遜(Neil Robertson)和英格蘭人詹米·柯普(Jaime Cope),尼爾拿到了職業生涯中的第一項職業賽事冠軍,柯普則是打出了職業生涯中的第一桿滿分單桿147分,而且第一闖進了職業賽事決賽。
2007年斯諾克大獎賽將於10月13日—21日在蘇格蘭阿伯丁展覽會議中心進行。最終中國香港選手傅家俊在決賽中擊敗了奧沙利文獲得了個人職業生涯中的第一項排名賽冠軍。中國選手劉崧也打進了8強,創造了中國內地選手在該項比賽中的最佳戰績。2008年實行的新賽制是進入正賽的選手將進行九局五勝制的單輪淘汰賽,每個輪次將分別重新抽籤決定對陣,無疑為比賽增添了更多的懸念,08年希金斯最終問鼎,09年的比賽繼續沿用這個賽制。

相關資料

2009年斯諾克大獎賽決賽,羅伯遜與丁俊暉會師決賽,這也是斯諾克歷史上時隔24年之後,第二次由有兩位非英倫三島運動員進行排名賽決賽。此前羅伯遜與丁俊暉都是三奪排名賽冠軍,且決賽勝率都為100%,誰能在此役獲勝,就將成為歷史上最出色的非英倫三島球員,因此意義非凡。
比賽開始階段,兩人互有攻守,不過在四平後,丁俊暉連丟五局,以4-9不敵羅伯遜屈居亞軍,無緣奪取個人第四個排名賽冠軍,而羅伯遜則繼2006年後再奪大獎賽冠軍,同時收穫個人排名賽第四冠,成為史上最佳海外球員。

歷屆冠軍

時間
地點
冠軍
亞軍
比分
獎金/英鎊
職業球員大賽
1982年
伯明罕
里爾頓
懷特
10-5
£5000
1983年
諾爾斯
詹森
9-8
£12500
更名為大獎賽
1984年
桑本
10-2
£45000
1985年
英國
10-9
£50000
1986年
英國
懷特
R-威廉士
10-6
£55000
1987年
英國
10-7
£60000
1988年
英國
10-6
£65000
1989年
英國
雷諾茲
10-0
£70000
1990年
英國
邦德
10-5
£75000
1991年
英國
10-6
£75000
1992年
英國
懷特
10-9
£80000
1993年
英國
9-6
£60000
1994年
英國
希金斯
哈羅德
9-6
£60000
1995年
英國
亨德利
希金斯
9-5
£60000
1996年
英國
威廉士
海德森
9-5
£60000
1997年
英國
戴爾
希金斯
9-6
£60000
1998年
英國
9-2
£60000
1999年
英國
希金斯
威廉士
9-8
£62000
2000年
英國
威廉士
奧沙利文
9-5
£62000
改名LG杯
2001年
英國
史蒂芬-李
艾伯頓
9-4
£82500
2002年
英國
斯默爾
9-5
£82500
2003年
英國
威廉士
希金斯
9-5
£82500
改回大獎賽
2004年
英國
奧沙利文
麥克庫奇
9-5
£60000
2005年
英國
希金斯
奧沙利文
9-2
£60000
2006年
英國
柯普
9-5
£60000
2007年
奧沙利文
9-6
£75000
2008年
希金斯
9-7
£75000
2009年
9-4
£75000
改為世界公開賽
2010年
奧沙利文
5-1
£10000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