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龍根半徑

斯特龍根球是年輕的O、B型星周圍存在的電離氫區,是丹麥天文學家斯特龍根提出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斯特龍根半徑
  • 外文名:Strmgren radius
年輕的高溫恆星發出的紫外線會將周圍中性氫電離,在離恆星越遠的地方,輻射強度越小,電離度也就越小。在距中心恆星某一距離處,輻射已不能使中性氫發生電離,形成電離氫區的邊界,邊界以內的區域稱為斯特龍根球,邊界到中心的距離稱為斯特龍根半徑。斯特龍根半徑的大小與氣體雲的溫度、密度等因素有關。
從星雲中心高溫星發出的紫外線首先電離周圍的氫原子。當輻射強度足夠高時﹐氫原子幾乎全被電離。在完全電離區中﹐紫外線可以毫無損耗地穿過。當紫外線到達中性氫區時﹐又使中性氫產生電離﹐這樣就使電離層從中心向外擴大。實際上﹐星雲內每一點都要求保持電離和複合之間的平衡。電離度在離中心星一定距離處會下降﹐電離度一減小﹐輻射強度就會按指數減小﹐紫外線很快就衰減到不可能再進行電離的程度。這時星雲中就出現電離邊界。三十年代﹐丹麥天文學家斯特龍根最早研究這個問題。他從理論上推導出電離區的邊界﹐因而邊界以內的區域被稱為斯特龍根球﹐從邊界到中心的距離即為斯特龍根半徑。它的大小取決於氣體密度和中心星溫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