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斯特·路德維希·斯特默(Horst Ludwig Störmer,1949年4月6日法蘭克福—),德國物理學家,1998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斯特默
- 外文名:Horst Ludwig Störmer
- 國籍:德國
- 出生地:法蘭克福
- 出生日期:1949年4月6日
- 畢業院校:法蘭克福大學
基本信息,生平,
基本信息
研究領域:物理
著名成就:調製摻雜、電子的分數量子霍爾效應
居住地:美國
研究機構:哥倫比亞大學貝爾實驗室
獎項: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生平
霍斯特·施特默1949年出生在德國法蘭克福,父親經營一家裝飾店,母親是初級中學的教師。施特默從小喜歡數學和科學,但在中學中德語、英語和法語科目卻勉強及格,1967年中學畢業後進入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學習建築學,他很快發現自己在這一專業沒有天賦,便轉學到法蘭克福大學,但因為錯過了物理學的註冊時間,只能從數學開始學習,第二年轉為物理學專業。施特默的碩士畢業論文是在維爾納·馬丁森(Werner Martienssen)的物理研究所完成的,由年輕的助理教授埃克哈特·赫尼希(Eckhardt Hoenig)任導師,他的研究方向是高敏感超導探測器,擅長發明和構造複雜的儀器設備來解決物理問題。後來發明掃描隧道
顯微鏡的格爾德·賓寧(198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是當時赫尼希的4個學生之一,在同一個工作小組工作。
1974年施特默碩士畢業後,前往法國格勒諾布爾的高強度磁場實驗室攻讀博士,研究高強度磁場中的電子孔滴特性,他在那裡第一次結識了來自貝爾實驗室的崔琦。施特默的導師曾在美國貝爾實驗室工作,1976年施特默訪問了貝爾實驗室,這促成了他在獲得博士學位後,於1977年來到美國新澤西州的貝爾實驗室做博士後。他1978年獲得了貝爾實驗室的固定職位,1983年成為固體電子與光學性質部門的主管,1991年被任命為貝爾實驗室的物理學研究實驗室主任,領導8個部門的約100名科研人員。
在貝爾實驗室從事科研20年後,施特默於1998年初前往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任該校的套用物理學教授。
研究:
施特默在新澤西州的貝爾實驗室研究二維費米氣體模型,他發明了調製摻雜的方法,可以使得超流動性的二維電子系統成為半導體,將以前僅適用於矽的二維電子系統,拓展到適用於砷化鎵,這一研究成果打開了通往許多二維電子系統上的光學物理實驗的大門,也促成了後來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發現。
在劍橋麻省理工學院的高強度磁場實驗室,施特默與崔琦合作,1980年克勞斯·馮·克利青(198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發現的量子霍爾效應,是施特默和崔琦的一個主要研究課題,另一個課題是已被理論預言存在於高強度磁場中的超低電子密度的電子晶體。1981年10月6日,施特默和崔琦研究一種調製摻雜晶片,尋找電子晶體跡象時,發現了電子的分數量子霍爾效應,他們因此獲得199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共同獲獎的羅伯特·B·勞克林並沒有參與發現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實驗,但是他在後來解釋了實驗結果。
榮譽:
* 1983年Otto-Klung獎
* 1984年美國物理學會Buckley獎
* 1998年班傑明·富蘭克林獎章
* 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