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法納·黑塞爾

斯特法納·黑塞爾是法國著名政治人物、外交家,1917年出生於柏林,於2013年2月26日到27日的夜晚去世,享年95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斯特法納·黑塞爾
  • 外文名:Stéphane Hessel
  • 成就:法國著名政治人物、外交家
  • 享年:95歲
  • 出生時間 :1917年2月1日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相關作品,

人物簡介

斯特法納·黑塞爾(Stéphane Hessel,1917-2013),
法國著名政治人物、外交家,於2月26日到27日的夜晚去世,享年95歲。法國大名鼎鼎的抵抗運動人士,坐過德國集中營的牢,戰後主筆撰寫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當過法國駐外大使,自己也有猶太血統。但出於正義,他對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民的壓迫實在無法看下去,於是在2010年10月20日出版了一本三十多頁的小書《請憤怒吧!》(Indignez-vous!),三個多月,就在小小6000萬人口的法國銷售了100萬冊。

人物生平

斯特法納·黑塞爾1917年出生於柏林,父親弗朗茨·黑塞爾(Franz Hessel)是一位猶太作家、翻譯家,母親海倫·格倫德(Helen Grund)是一位畫家,愛好音樂,也是一位作家。他父母於1924年來巴黎定居,帶著他們的兩個孩子:哥哥烏利希和斯特法納。由於家庭氛圍,兩人都接觸了當時巴黎的先鋒運動,其中有達達主義者馬塞爾·杜尚(Marcel Duchamp)和美國雕塑家阿勒克桑德·卡爾徳(Alexandre Calder)。斯特法納於1939年進入烏爾姆街的巴黎高等師範學院,但戰爭中斷了他的學習。因為他已在1937年加入法國國籍,他被徵兵,遭遇了戰爭的荒誕。他看到貝當元帥賤賣了法國主權。1941年5月,他去了倫敦,加入了戴高樂將軍的自由法國。他在反間諜、情報和行動處(BCRA)工作。在1944年3月底的一個夜晚,他秘密潛回法國,代號“希臘人”,任務是與巴黎各抵抗運動體系取得聯繫,找到新的無線電發射地點,把收集到的情報發回倫敦,以便盟軍登入。1944年7月10日,他在巴黎被告密,遭蓋世太保逮捕。他在1997年出版的回憶錄《與世紀共舞》中寫道:“敵人是不會追捕已在刑罰下招供的人。”他受到了刑訊,尤其是浴缸刑。但是他對施刑者講德語,自己的母語,一下把他們搞懵了。於是1944年8月8日,他被送到了德國布痕瓦爾徳集中營,與巴黎解放只差幾天時間。在將被絞死的前夜,他在最後時刻竟然得以與一個集中營里已死於傷寒的法國人替換了身份。他有了一個新名字:米歇爾·布瓦特爾(Michel Boitel),職業銑工。他被轉到羅特勒貝羅德(Rottleberode)集中營,就在製造德國容克52型轟炸機起落架的工廠附近。幸運的是——他永遠有運氣——他精通會計工作。他越獄逃出了集中營。但被抓獲,又被送到了多拉(Dora)勞改集中營。那裡,是製造V-1、V-2火箭的地方。納粹還想靠這兩種火箭來贏得戰爭。他被分到訓導隊,又一次越獄逃跑。這一次,他逃跑真地成功。盟軍的部隊靠近了多拉。最後,他回到了巴黎,與他妻子維西婭和兩男一女三個孩子團聚。
這位自由法國的老戰士在回憶錄中寫道:“這條撿回的命,應該用來參與行動。”1946年,斯特法納·黑塞爾通過了法國外交部的考試,成為一個外交家。他的第一個工作,就在聯合國。那一年,聯合國副秘書長和人權委員會秘書亨利·洛基耶邀請他成為他的辦公室秘書。斯特法納·黑塞爾是以這個身份,參與了起草人權宣言的委員會。人們發現,在這個委員會12個成員中,有6個起到更重要的作用。他們是:愛蕾諾爾·羅斯福(Eleanor Roosevelt),1945年去世的羅斯福總統的遺孀,堅定的女性主義者,她主持了委員會;張博士(蔣介石而非毛澤東的中國),委員會副主任,他聲明人權宣言不應當只是西方觀念的反映;黎巴嫩的查爾斯·哈比布·馬立克(Charles Habib Malik),是委員會的報告人,經常與愛蕾諾爾·羅斯福一起被稱為委員會的“動力”;法國的洛內·卡森,法學家和外交家,法國外交部人權諮詢委員會主任,他撰寫了好幾個條款,並善於與某些國家包括法國的擔憂(擔心宣言威脅到它們的殖民主權)相協調,他有一種嚴厲和干涉主義的人權觀;加拿大的約翰·皮特斯·洪弗利(J. P. Humphrey),律師和外交家,洛基耶的密切合作者,他撰寫了宣言第一稿400頁文字;最後是法國的黑塞爾,外交家和洛基耶辦公室主任,他最年輕。人們看到,自由法國的精神氣息如何影響了這個委員會。人權宣言是1948年12月10日在巴黎夏約宮被聯合國大會通過。後來大量新職員湧來,許多人是貪圖薪水豐厚的職位,“挑肥拒瘦”,就像黑塞爾自己在回憶錄中所評述的那樣,他就離開了巴黎的聯合國職位。他被法國外交部派往一些國際機構內任法國代表。以這個身份,他短期去了紐約和聯合國總部。在阿爾及利亞戰爭期間,他贊成阿爾及利亞獨立。1977年,他在愛麗舍宮秘書長克洛德·布洛索萊特(Claude Brossolette)(其父皮埃爾是自由法國反間諜、情報和行動處處長)的推薦下,德斯坦總統委任他擔任法國駐日內瓦的聯合國大使。他不掩飾,在法國所有政治家中他最感親近的是皮埃爾·孟德斯·弗朗斯(P. M. France)。他是在倫敦自由法國時期認識弗朗斯,又於1946年在紐約聯合國重逢。當時弗朗斯在聯合國經濟和社會委員會任法國代表。黑塞爾寫道,他作為外交家身份的確認,緣於1981年“密特朗入主愛麗舍宮這個法國政府的變化。它把一個離退休還有兩年、專於多邊合作的外交人員變成一個法國大使。”他參加了社會黨。“我自問為什麼?首先一個答案:是1995年的衝擊。我不能想像法國人會那么輕率把席哈克選為總統。”從此,黑塞爾擁有一本外交護照。他與他的新妻子於2008和2009年兩度去加薩走廊,回來後作證描述加沙人民的苦難生活。當時他說:“我始終站在抗議者一邊。”

相關作品

請憤怒吧!
斯特法納·黑塞爾在書中提到了保爾·克利(Paul Klee)的這幅畫,以及德國哲學家瓦爾特·班傑明(Walter Benjamin)在《歷史哲學論綱》中對此畫的評論。班傑明是在1940年,震驚於蘇德協約而寫作《歷史哲學論綱》。瓦爾特·班傑明是這幅畫的第一位收藏者。他在這幅畫中看到一個天使,在抗拒“我們名之為‘進步’的風暴”。*
*瓦爾特·班傑明《歷史哲學論綱》的原文為:“克利有一幅名為《新之天使》的畫。畫中的天使好象有意離開他眼光凝神的對象。他瞪大雙眼,嘴巴張開,翅膀揚起。這正是歷史天使應有的形象。它的臉朝向過去。在那裡,一連串的事件呈現在我們面前。它看到的過去只是災難。災難疊災難,廢墟疊廢墟,摔到了天使腳前。天使很願意停下來,去喚醒死者,召集失敗者。但從天堂吹來了一陣風暴,鼓起了天使的翅膀,以至它無法將翅膀合上。這風暴不停地把它推向他所背對的未來。他面對的廢墟已堆到了天上。這風暴,就是我們所說的進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