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式弓形菌

斯式弓形菌

Arcobacter skirrowii(以下簡稱A. skirrowii),中文名稱為“斯氏弓形菌”(詞條名有誤),是一種新型革蘭氏陰性致病菌。其屬名Arcobacter拉丁語意為“弓”,希臘語意為“棒”,可理解為“弓形棒”或“彎曲棒”。它描述了該屬大多數細菌所具有的彎曲形狀。

其研究主要集中於人與動物的感染與防治,致病機理仍較為模糊。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斯式弓形菌
  • 拉丁學名:Arcobacter skirrowii
  • 別稱:A. skirrowii
  • 二名法:Arcobacter skirrowii Vandamme et al. 1992
  • :細菌界
  • :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
  • :ε-變形菌綱(Epsilonproteobacteria)
  • :彎曲菌目(Campylobacterales)
  • :彎曲菌科(Campylobacteraceae)
  • :弓形桿菌屬(Arcobacter)
  • :斯氏弓形菌種(Arcobacter skirrowii)
  • 分布區域:人與動物體內
發現史,弓形桿菌屬的命名,A. skirrowii的發現,生物學特性,形態與生活環境,生化特性,鑑定方法,分離培養,致病性,防治方法,

發現史

弓形桿菌屬的命名

弓形桿菌屬現已知12個種,它們分布廣泛與自然界,致病力與彎曲菌相當。
它們曾被歸類為彎曲桿菌屬,但由於它在需氧、微需氧和15℃低溫條件下均可生長,1992年單獨列出為弓形菌屬。
Peter Vandamme等人於1992年描述了A. skirrowii,並於2000年發布了檢測其存在的PCR分析法。

A. skirrowii的發現

人們曾在腹瀉的羔羊、流產的豬羊、牛的胎兒以及公牛的陽莖外鞘中發現A. skirrowii。
2004年,Wybo, I. Breynaert. J.等人從一位73歲的腹瀉病人糞便樣品中分離出A. skirrowii,這是人們首次在人體內發現它。該病例中A.skirrowii來源尚不明確,與食品攝入及寵物接觸沒有明顯關係,尚不清楚該菌株是否與病人的腹瀉病因相關。

生物學特性

形態與生活環境

A.skirrowii菌體大小為(0.2-9.9)×(0.5~3)μm,革蘭氏陰性,無芽孢,無莢膜,為彎曲短桿菌,其外膜主要由脂多糖組成。通常呈S形或螺旋形,老培養物中可出現球形、近似球形或疏鬆螺旋的絲狀體,可長達 20 μm。一端或兩端具有單鞭毛,運動活潑,可做“投標狀”運動。
A. skirrowii 的形態A. skirrowii 的形態
能夠在正常氧氣濃度和厭氧環境下生長,但最適生長條件為微氧(3~10% O2),不需要H2。最適 生 長溫 度 為25~30℃,在 37℃和 42℃生長不定,4℃條件下不能生長 。
它們廣泛的存活於家禽、反芻動物和野生鳥類體內,排泄在糞便中。寵物也可以是無症狀攜帶者。這些寄主都可能成為食物或水污染的來源,因此A. skirrowii對人體健康可構成風險。

生化特性

A.skirrowii生化反應不活潑。乙醯甲基甲醇(v-P)試驗和甲基紅(MR)試驗陰性,不發酵且不氧化糖類,能利用有機酸與胺基酸作為碳源,大多數菌株在0.032%甲基橙存在下可生長,可被0.1%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抑制,在1%牛膽汁,l%甘氨酸,1.5%(或3.5%)氯化鈉及 8%葡萄糖中生長不定。
具有氧化酶和觸酶活力,多數菌株具有過氧化氫酶活性,無脲酶活力。可還原硝酸鹽為亞硝酸鹽。吡嗪醯胺水解陰性。不水解明膠、酪蛋白、澱粉、馬尿酸和酪氨酸,不產生吲哚和色素。在三糖鐵(TSI)瓊脂中不產生 H2S,在半胱氨酸產 H2S情況不定。
四種常見Arcobacter 主要特徵差異表
項目
A. nitrofigilis
A. butzleri
A. cryaerophilus
A. skirrowii
尿素酶
α-溶血
F
4%氯化鈉
頭孢哌酮(64mg/L)
在基本培養基的生長
麥康凱瓊脂的生長
註:+,95-100%菌株呈陽性;—,0-11%菌株呈陽性 ;F,14-50%菌株呈陽性。

鑑定方法

傳統分離鑑定方法存在步驟複雜和檢測周期長等諸多不足。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快速、特異性檢測A. skirrowii的方法應運而生。
  1. 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以16S r RNA和23S r RNA為靶基因的多重PCR方法已經成功套用於多種Arcobacter的同時檢測。可同時鑑定A.butzleri、A.cryaerophilu1A、A.cryaerophilus 1B和 A.skirrorwii。該測定法用於在兩種富集培養基中快速檢測和鑑定弓形桿菌物種。 從接種培養液的瓊脂平板上提取分離物,隨後使用m-PCR來鑑定。
  2. 全細胞蛋白的SDS一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SDS—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方法
    成功鑑別法國生物梅里埃彎曲桿菌鑑定系統所不能區別的A.butzerli(布氏弓形菌)A. skirrowii(斯式弓形菌)。

  3. 核糖體分型
    為鑑定Arcobacter的重要技術手段,但在實驗室推廣套用受到兩個因素制約:實驗步驟需要根據樣本情況進行細緻最佳化;分型操作涉及危險化學品或放射性同位素。
    至2013年已開發了採用胍抽提 DNA法和與非放射性地高辛標記探針雜交的核糖體分型方法。使用 Pvul I或C I消化基因組 DNA 的 16S r RNA 探針雜交可以鑑別Campylobacter、HelicobacterArcobacter 3個屬,或是 Arcobacter屬內的不同種 。
    目前報導的 Arcobacter分子分型方法還有:擴增片段長度多態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PCR_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 (PCR-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隨機擴增多態性 DNA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腸桿菌基因間重複共有序列一PCR (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PCIL,ERIC PCR)和脈衝場凝膠電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等。
培養基圖培養基圖

分離培養

A. skirrorwii營養要求相對較高,分離時,通常需在選擇性培養基中加入血液或血清,同時加入多種抗生素,將溫度控制在24~30℃,以抑制腸道正常菌群,提高分離方法的選擇性。
參考培養基:加入5%馬血的Mueller Hinton培養基,並在微氧條件下抽出80%空氣,在30℃溫育48小時,並引入8%CO2,8%H2和 84%的N2進入罐子。
弓形桿菌顯微圖弓形桿菌顯微圖
現已建立了多種不同的增菌、選擇性平板和纖維素膜過濾的方法,主要歸結為兩大類:一步法和兩步法
一步法是指直接使用選擇性培養基進行分離培養,這類培養基主要有CIN (cefsulodin irgasan novobiocin) 瓊 脂、CAT (Cefoperazone amphotericin teicoplanin)瓊脂 、Skirrow瓊 脂、Butzler培養基、Campy-BAP培養基和m CCD (modified charcoal cefoperazone deoxycholate)瓊脂等。
兩步法是指先使用液體增菌培養基進行富集培養,然後再利用固體選擇性培養基或纖維素膜的方法進行分離培養。用於增菌的液體培養基主要有AB (Arcobacter broth)、ASB(Arcobacter selective broth) 、AEB (Arcobacter enrichment broth)和CAT broth等。
研究表明,與一步法相比,採用兩步法可以提高A.skirrorwii的分離率。此外,雖然A.skirrorwii在m CCDA和CAT培養基上均可生長,但與m CCDA相 比,CAT可以更好地支持Arcobacter屬中更多種的生長。

致病性

A.skirrowii是一種人畜共患的食源性和水源性病原菌,與人類胃腸炎菌血症有關,可危及老年人生命。與畜類的胃腸炎流產有關。其感染的途徑可能包括:人對人(宿主宿主)的直接接觸、食入被污染的飲用水或食物(其中家禽產品的污染率極高),未經殺菌處理的奶類製品等等。
鏡下鏡下
A.skirrowii引起胃腸炎的臨床症狀與彎曲桿菌(Campylobacter)病類似,主要表現為持續性腹瀉,伴有腹痛、胃痙攣、噁心嘔吐和發熱等症狀 ,但引起腹瀉的頻率和持久性更高。其感染率目前也難以評估。
國內尚未發現 A.skirrowii致病機理和潛在毒力因子相關報導 ,國外此方面報導也很少,實驗研究主要集中在兩方面:①對 Vero和 CHO細胞的細胞興奮型腸毒素、細胞毒素型腸毒素和細胞致死性分析研究;②對 He La和 Intestine 407細胞的粘附、定植能力測試 。

防治方法

從生物學角度,檸檬酸乳酸可以抑制D6的生長繁殖,乳酸鏈球菌素(500 iu/ml)可殺死約 50%A.skirrowii。磷酸三鈉和乙二胺四乙酸(EDTA)(單獨或與乳酸鏈球菌素結合)作為一種短期控制手段,對殺滅A.skirrowii純培養物具有一定效果。
而預防控制 A.skirrowii引發的人類疾病,建議從減少食物鏈中A.skirrowii入手。
為了減少人畜共患病對消費者健康的潛在風險,建議在肉類生產過程中保證屠宰衛生,避免各種污染源對屠體的污染;在日常生產加工中,應依據 HACCP原則,建立“過程控制”和定期微生物監測系統,加強對動物性食品加工過程中重點環節的監督管理;加大監測力度,及時掌握食品的動態衛生質量 。
以預防為主,建議加強、食品生產經營單位以及從業人員的衛生知識的培訓,推行持證上崗制度;加工從業人員應注意個人衛生,完善並執行衛生管理制度;加強食品衛生知識宣傳,提高民眾的衛生安全意識;實施良好生產規範守則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