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太爾M1912半自動手槍

斯太爾M1912半自動手槍

奧地利斯太爾M1912半自動手槍屬早期自動裝填手槍,也是在一戰和二戰中被裝備使用的一代名槍。不過,該槍採用的彈藥和供彈具非主流產品,因此在二戰後便沉寂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斯太爾M1912半自動手槍
  • 服役時間:一戰二戰
  • 設計師:捷克的伽列·科恩卡
  • 配用槍彈:9毫米斯太爾手槍彈
手槍描述,研發歷史,結構性能,技術參數,配用槍彈,外形尺寸,生產年限,保險裝置,退彈過程,

手槍描述

該槍是史上最出色、可靠的手槍之一,它發射奧匈帝國特有的一種槍彈。該槍最初使用彈條裝彈系統,這種系統在可卸式彈匣面世前就已廢棄不用。1938年,奧地利被第三帝國吞併,該制式手槍也隨之改進槍管以發射9×19毫米巴拉貝魯姆手槍彈,並在套筒左側標有“P-08-”以示與原槍的區別。
斯太爾M1912手槍斯太爾M1912手槍

研發歷史

多國裝備聲名遠播斯太爾M1912手槍的設計師是捷克的伽列·科恩卡,他曾在數家輕武器公司工作過,參與設計了多種武器,積累了大量的設計經驗。1890~1891年,由他參與設計的納甘步槍參與了沙俄軍用步槍的競標,雖然最終勝出的是莫辛設計的M1891步槍,但納甘步槍的彈倉結構卻被莫辛加以借鑑,該槍最終被命名為M1891莫辛-納甘步槍。
1897年,科恩卡開始著手自動裝填手槍的設計——當時,這還是一種新式的設計。這項工作的成果就是與另一位設計師羅恩合作推出了羅恩-斯太爾M1907自動裝填手槍,使用8mm羅恩-斯太爾手槍彈。該槍最先被奧匈帝國的騎兵部佇列裝,是世界上最早裝備軍隊的自動裝填手槍之一,1908~1913年在斯太爾兵工廠、1911~1914年在布達佩斯輕武器製造廠均曾批量生產過。一戰結束後,M1907手槍又作為戰爭賠償,成為義大利軍隊的裝備,被意軍一直使用到1941年。
M1907手槍列裝不久,就暴露出設計上的一些不足,主要是結構和使用都較為複雜。為此,科恩卡決定在原有自動方式和閉鎖機構的基礎上,研製一支更具現代感的自動裝填手槍,並且改用殺傷效果比8mm羅恩-斯太爾手槍彈更強的9×23mm槍彈。
1910年,新槍的研製工作開始展開。為了縮短全槍長,科恩卡將開、閉鎖過程中槍管旋轉的角度縮小到20度,通過縮短開、閉鎖行程長度的手段達到縮短全槍長的目的。此外,還增設了保險機構以提高安全性能。
起初,科恩卡的新槍並未引起軍方的興趣,因此,斯太爾公司只好從1911年開始將該槍作為民用型生產,命名為M1911手槍。但是轉過年,即1912年,該槍就被奧匈帝國軍隊採納了,軍用型定型為M1912手槍並開始生產,直到1918年生產結束,共生產了25萬支。軍用型與民用型略有不同:民用型在套筒上直接加工出準星,而軍用型的準星是一個獨立的零件,安裝在套筒前方的準星座上。
M1912手槍列裝奧軍不久,就引起了其他國家軍隊的關注。如羅馬尼亞於1913年開始訂購該槍;1913~1914年智利軍隊也與斯太爾公司簽下訂購契約。羅馬尼亞定購型號的套筒左側有王冠圖案和“M1912”標記,智利購買的型號上則刻有智利國徽和“智利武裝力量”字樣。一戰期間,M1912手槍的威力和可靠性也引起了巴伐利亞軍方的興趣,作為德國皇家武裝力量的一分子,巴伐利亞軍隊於1916年與斯太爾兵工廠簽下了1萬支的訂單。
一戰結束後,M1912手槍繼續在奧地利羅馬尼亞智利波蘭匈牙利南斯拉夫軍隊中服役,並經歷了二戰的洗禮。1938年,在奧地利被德國法西斯吞併後,該槍又被德國法西斯警察機構定為制式武器使用。由於德軍當時的主用手槍彈是9mm巴拉貝魯姆手槍彈,因此在1940年,法西斯當局決定對6萬支M1912手槍進行改造,換裝新槍管,以發射9mm巴拉貝魯姆手槍彈。這項工作由當時受制於法西斯的斯太爾兵工廠和毛瑟兵工廠共同完成。改造後的型號將原先的生產批號磨平,並在套筒左側打上了“08”的標記,標明只能發射9mm巴拉貝魯姆手槍彈。該槍的名稱也被德國法西斯修改為“P12(8)”。
為儘可能地提高戰鬥能力,斯太爾公司還生產過能容納16發彈的M1912/P16手槍。這一型號在保持原有型號結構的基礎上,增加了扳機連桿和快慢機,可以進行連發發射。這種設計於1916年底獲得了專利。為適應容彈量更大的彈匣,M1912/P16的握把被加長。此外,當時非常流行用木製槍盒作為簡易槍托進行抵肩射擊,M1912/P16手槍也將其木製槍盒的尾部設有一個橢圓形的環,將握把插入其中,並經專用卡筍定位後即可實施抵肩射擊。不過這一型號在市場上反應平平,遠不及M1912成功。
斯太爾M1912/16衝鋒手槍斯太爾M1912/16衝鋒手槍
細品斯太爾M1912半自動手槍,無論是外觀還是內部結構都相當不錯。首先,它的造型流暢,並且頗具現代氣息;其次,該槍的尺寸較早期自動裝填手槍而言堪稱輕薄緊湊,握持舒適且便於攜行。其威力與可靠性也在兩次大戰中得到了認可。
但是,與同一時期的另一款名槍——美國柯爾特M1911A1手槍的光彩奪目相比,M1912手槍雖歷經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仍是黯淡與短壽的。要知道,美國柯爾特M1911A1直到1980年代仍是美軍的主要裝備,至今仍在世界範圍內被廣泛使用。
M1912手槍之所以短命,主要在於其採用的固定式彈匣使用不便,加上配用彈藥不夠普及,因此二戰後,斯太爾公司便不再生產該型號的槍與彈,M1912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
目前,9毫米斯太爾手槍彈目前仍在生產。

結構性能

M1912手槍與同時期的其他手槍相比,具有相當不錯的戰技性能和人機工效。不裝彈時全槍質量為980g,全槍長216mm,彈匣內可容納8發專為該槍研製的9×23mm斯太爾手槍彈。
該槍採用槍管後坐式自動原理,槍管旋轉式閉鎖機構。槍管中部設有螺旋狀突起,套筒座上有相對應的螺旋槽。槍彈擊發後,套筒、槍管一起後坐,在螺旋突起與螺旋槽的配合作用下,槍管繞自身軸線旋轉,槍管上的閉鎖突筍從套筒上相應的閉鎖凹槽中滑出,使套筒、槍管開鎖;而在套筒推槍管的復進過程中,同樣在螺旋狀突起與螺旋槽的配合作用下,槍管繞自身軸線反向旋轉,槍管上的閉鎖突筍進入套筒的閉鎖凹槽中,使槍管、套筒閉鎖在一起。
M1912手槍的手動保險手柄位於套筒座左側後方位置,將其扳到上方位置,可以鎖住套筒。
該槍最大的特徵就是採用固定式彈匣、上方裝填槍彈的供彈方式。其採用的8發固定式彈匣位於握把內,不可拆卸。裝彈時,需將套筒拉到後方位置,使套筒上的拋殼窗正對彈匣上端才能裝彈。裝彈時,既可一發一發地向彈匣內裝,也可以使用專門的8發橋夾以提高裝彈速度。當槍內彈藥耗盡時,空倉掛機會將套筒卡在後方位置,以便於迅速裝彈。但即使如此,由於固定式彈匣固有的缺陷,使該槍的戰鬥射速仍不能與採用可拆卸式彈匣手槍相比。
為了方便在不使用手槍時將彈匣內剩餘的槍彈退出,在該槍握把左側上方位置還設定了阻彈器,拉套筒到後方位置,按下阻彈器,彈匣內的槍彈就會在托彈簧力的作用下彈出槍外。如果不按下阻彈器,即使套筒被拉到後方,槍彈仍被卡在彈匣內。
M1912手槍使用的9×23mm斯太爾手槍彈的彈頭質量約8g,採用鉛心、銅被甲結構,為圓頭、平底形狀;戰銅製彈殼採用無突緣式直筒形狀,伯爾丹式底火。使用M1912手槍發射時初速約340m/s,初始動能約420焦耳,與後來流行的9×19mm巴拉貝魯姆手槍彈的初始能量相近,具有較好的停止作用。

技術參數

配用槍彈

9毫米斯太爾手槍彈或9×19毫米巴拉貝魯姆手槍彈。

外形尺寸

全槍長:216毫米(8.5英寸)
全槍重:1千克(2磅4盎司)
槍管長:128毫米(5英寸)
膛線:4條,右旋
彈匣容量:8發

生產年限

1912年-1945年

保險裝置

手動保險位於套筒後部左側:向上為保險,向下為射擊。

退彈過程

彈匣為整體設計,使用彈條裝彈。後拉套筒,並按壓套筒座右側、握把上方的卡筍,這將縮回背帶箍,讓彈匣彈簧彈出所有槍彈(在容器里完成以便收集)。彈匣中槍彈退空後,鬆開套筒。如不成功,可再次按卡筍,然後扣動扳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