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作用
蘇維埃時代,在社會主義文化和科學發展的影響下,其美學思想有了顯著的進步:
1)在思想性與藝術性的問題上,要求兩者的統一,反對內容與形式的割裂,要求深刻揭示複雜的人物性格與生活矛盾,反對簡單化的處理;
2)在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關係上,強調把“普通的、日常的生活真實轉變、淨化和升華為藝術真實”,並提出演員“要學習、觀察、傾聽、熱愛生活”,要重視創作的生活源泉。
體系關於最高任務與貫串列動的論述,這時已形成完整的學說,它指出最高任務和貫串列動的確立和實現,取決於演出參加者的世界觀和藝術觀,唯有站在時代思想的高度來制定最高任務與貫串列動,才能完成戲劇的使命。在倫理思想方面,它明確指出,演員作為一個“公民藝術家”,應以戲劇為武器,為人民和祖國服務。在此基礎上進而提出“至高任務”的觀點。
體系在導演工作方面所作的大膽革新,完善了俄羅斯導演藝術流派,使導演發展成為整個演出的思想解釋者、組織者、劇院集體的教育者。在與演員的合作上,體系強調演員在舞台上的首要地位,要求導演充分掌握演員的創作個性,發揮演員的創作主動性,通過整體演出體現導演的風格。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導演學派的另一特點是,強調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強調演出各部分之間的和諧一致和演出的藝術完整性,以期達到一齣戲便是一部完美的藝術作品的水平。
體系關於演員的創作原理和訓練方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稱之為體驗派。
1)體系要求的不是模仿形象,而是“成為形象”、生活在形象之中,並要求在舞台創造過程中有真正的體驗,每次演出都應根據預先深入研究過的人物形象的生活邏輯,重新創造生動的有機過程,而不是重複過去的表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認為,唯有遵循演員的人的有機天性的法則,表演藝術才能表達人物內心生活深邃細膩的情感,從而使觀眾領悟並產生共鳴。《演員自我修養》論述了如何訓練演員的創作元素,並使之臻於完善,從而產生真正的舞台創作自我感覺。
2)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晚年在創作方法上的重大發現——形體行動方法,是使體系更具科學性的重要標誌。這個方法確信心理與形體的有機統一和相互影響,因而提出演員創造角色不應從很少受意志和意識支配的心理狀態出發,而應從行動的邏輯出發,通過以反射作用激發與它相應的感情的邏輯,去影響演員的心理和下意識。
3)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還很重視演員在角色中的言語行動和對台詞的掌握。為使言語成為行動的真正手段,他認為,演員在說話前應先使符合邏輯的形體行動得到鞏固,然後再轉入言語行動。在記熟台詞和說話之前,應當把握劇中人的思想邏輯,喚起對台詞的需求,領會它們之所以產生的原因。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建立了舞台藝術中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方法,為蘇聯演劇藝術的理論和實踐作出了重大貢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在中國:
首先博得梅蘭芳、田漢、歐陽予倩等戲劇家的高度評價。戲劇電影藝術家焦菊隱、金山、趙丹、舒強、孫維世及其他知名導演和演員曾對“體系”作創造性運用。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作在中國的介紹始於30年代。50年代以後相繼出版了他的其他著作和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