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斯坦利·菲舍爾
- 外文名:Stanley Fischer
- 國籍:以色列、美國
- 民族:猶太人
- 出生地:馬扎布卡(今尚比亞)
- 出生日期:1943年10月15日
- 職業:經濟學家
- 畢業院校:倫敦經濟學院、麻省理工學院
簡介,觀點,亞洲經濟未來前景,中國經濟,世界銀行行長人選,中以經濟關係,歐債危機看法,
簡介
1962年-1966年在倫敦經濟學院獲得經濟學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1969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完成論文“Essays on assets and contingent commodities”。在1970年代初期,菲舍爾曾在芝加哥大學任教,於1976年成為美國公民。
2005年4月,受以色列首相邀請加入以色列國籍,當年5月1日,在獲得以色列公民身份三小時後,費希爾旋即就任以色列央行行長。他與剛剛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埃德蒙德·菲爾普斯(Edmund Phelps)等人的工作,為1970年代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奠定了基礎,開創了總量經濟學研究的新局面,進而對各國巨觀經濟政策產生了深遠影響。2011年6月,競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因超齡兩歲未入圍候選人。2012-2013任牛津大學經濟思想史客座教授。
觀點
亞洲經濟未來前景
20世紀後50年,亞洲經濟,尤其是中國經濟的表現改變了整個世界的經濟。中國自1978年以來的增長是前所未有的。對中國及亞洲而言,快速增長還有很大的潛力,因為這些國家的人均收入與發達經濟體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隨著時間的推移,亞洲國家的經濟成長率會逐步地下降,但只要繼續有效地發展經濟,與多數發達經濟體相比,亞洲經濟成長速度仍然相當可觀。尤其是在1997年-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亞洲有必要繼續維持巨觀經濟的穩定。同時,必須進一步促進消費,而不是將出口與投資作為增長的根本驅動力。
中國經濟
從中國國內來看,中國有潛力在現有的模式基礎上繼續快速地發展,工業化和現代化使農業及欠發達的其他領域獲益甚多,人們的收入進一步增長。但是,工資壓力正變得越來越明顯,將增長建立在進口技術和出口的基礎上會變得更為困難。
從國際上看,中國和其他領先的新興經濟體,尤其是金磚國家,將在引領全球經濟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同時也承擔更多的責任。
世界銀行行長人選
G20重要性的增加對改革世界經濟的領導力而言是重要的一步。但是,G20完全取代G7還需要一段時間。
關於世界銀行行長,來自全球三個洲的三個國家提名了各自有價值的候選人,這是一個良性健康的發展。
中以經濟關係
以色列的人均所得大約3萬美元。人口是750萬,我們是一個非常小的國家與小的經濟體。我們經濟成長主要來自於高科技領域的創新發展,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1%-12%。政府與以色列央行在過去10年內成功地保持了巨觀經濟的穩定。經濟成長率約在4%以上(人口增長1.7%);過去12個月內,通貨膨脹率1.7%;經常賬目收支基本平衡;政府財政赤字溫和,約占GDP的3%-3.5%。
在技術領域,包括農業和高科技部門的其他方面,如醫療器械、生物科技與電子設備等,以色列擁有中國在某些條件下需要的技術。以色列政府在經濟領域鼓勵創新,尤其在高科技領域,比如通過首席科學家機構,也許會令中國感興趣。
歐債危機看法
在2011年下半年那段非常緊張的時期之後,歐元區危機似乎開始得到了解決。一部分是基於歐洲央行非常強硬的政策,一部分是因為歐元區領導人決定,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維護歐元區的存在。歐元是歐洲領導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決定創建的,它是新歐洲的成功,也是最明確的象徵。如果歐元的地位受損,對歐洲來說是個重挫。
危機並沒有結束。歐元區仍會有起起落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