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斫其本,何棘不去”,為文言文,出自清·王晫《雜著十種》,解釋為砍斷它的根,什麼樣的荊棘去除不掉呢?比喻做事要從最根本的地方做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斫其本,何棘不去
- 注音:zhuó qí běn ,hé jí bù qù
- 注釋:比喻做事要從最根本的地方做起
- 出處:《雜著十種》
基本信息,出處,作者簡介,原文,譯文,注釋,解析,
基本信息
【詞目】斫其本,何棘不去
【注音】zhuó qí běn ,hé jí bù qù
【注釋】砍斷它的根,什麼樣的荊棘去除不掉呢?比喻做事要從最根本的地方做起。
出處
清·王晫《雜著十種》
作者簡介
王晫,初名斐,字丹麓,號木庵,自號松溪子,浙江錢塘人。生於明末,約生活於清順治、康熙時。順治四年秀才。旋棄舉業,市隱讀書,廣交賓客。工於詩文。所著有《今世說》共八卷、《遂生集》十二卷、《霞舉堂集》三十五卷、《牆東草堂詞》及雜著多種。
原文
終南之山⑴,有棘⑵盈徑⑶,骨柔而刺密,觸之者恆⑷膠結⑸不可解,不受傷不已⑹。人畏其刺,鹹⑺迂⑻其途避之。一人義形於色⑼,褰裳⑽而入,欲節節而斷之。孰⑾知左斷於指,右曳⑿於臂,下鉤其裾⒀,憊已甚。
君子曰:“斯人之疾⒁惡,是⒂已⒃;疾之而不以其道⒄。苟⒅挾斧斤⒆求其本而艾⒇之,何棘不去?”
譯文
終南山,有荊棘布滿道路,(它的)主幹柔軟刺很密,碰上它的人總是被纏上無法解脫,不受傷就沒完。人們害怕它的刺,都繞路躲避它。一個人露出義憤的樣子,撩起下衣進去,想一節節地折斷它們。哪知左邊手指掐斷了它,右邊的手臂被拉住了,上衣前襟被鉤住了,狼狽不堪。君子說:“人痛恨醜惡,的確是應該的;痛恨它卻不按照正確的方法。如果拿斧子找到它的根砍斷它,什麼荊棘不能剷除除呢?”
注釋
⑴終南山:山名,也叫南山,在今西安市南。
⑵棘:泛指多刺的灌木。
⑶徑:小路。
⑷恆:常 ,經常。
⑸膠結:膠粘,粘結。
⑹已:停止。
⑺鹹:副詞,全都。
⑻迂:迂迴,繞道。
⑼義形於色:臉上表現出義憤的神色。
⑽褰裳:揭起下身的衣服。褰,揭起;裳,下衣。
⑾孰:誰,哪一個。
⑿曳:拉,牽引。
⒀裾:衣服的前襟。
⒁疾:痛恨。
⒂是:對,正確,為“非”的反義詞。
⒃已:句末語氣詞,相當於“也”。
⒄道:正確的方法。
⒅苟:假如。
⒆斧斤:斧子。斤,斧頭。
⒇艾:通“刈”(讀音yì),割、砍。
解析
結尾一段借君子之口的議論增強了本文議論的權威性和說服力,說明做好一件事情,僅有良好的主觀願望是不夠的,還要有正確的途徑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