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師》是夏曾佑所著作品,出自於《夏曾佑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斥師
- 作者:夏曾佑
- 作品出處:夏曾佑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人不能生而有所知也,則必有先我而知者,我從而學焉;人不能長而即有所能也,則必有先我而能者,我從而學焉,此師道之所由立也。然今之所謂人師者,則吾知之矣,其在百工、藝事與夫星象、醫卜之流。於其徒之來也,則待之如奴隸,役之如犬馬;及其學成而去也,則師之視徒與徒之視師漠然不復相關。然此猶曰其來也,不過為餬口之計;其教也,又不過一藝一術足以資其餬口而已,不讀書不講道,故無怪其然也。
則試進而論文字之師。夫文字之師,其體統視若而人為尊,其受授亦視若而人為異。凡延師之家,其父兄以子弟一身之成敗視師之所教以為衡,故其延師也,既欲其學問之優長,又欲其品行之純正。於是師之至也,館之以精舍,豐之以修金,養之以酒饌,隆之以禮貌。師之位愈尊,則師之責亦愈重。然而其為教也,幼則以背誦為能,而所謂灑掃應對進退一切國小之事弗與也;長則以佔畢為事,而所謂格致誠正、修一切大學之道亦弗與也。視其手之所執,則莫非庸惡陋劣之文;問其心之所志,則不外急功近名之事。為師者苟利於應試,則從學之士必多;為弟者苟利於應試,則從學之士更多。苟或不然,則弟有薄其師者矣,以為其教授之必誤也;師亦有斥其弟者矣,以為其門牆之有玷也。嗟乎,以功名之利鈍為學問之優絀,當今之世何往而不然?以此言師,而欲求其以道義相切磋,以經史相發明,今日庠序之所習即為異日國家之所用,何可得哉?然此猶曰此民間自延之師,其責望子弟也,本不過為科第之計,故必視科第之得失為求師之準繩,其不讀書不講道又無怪也。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夏曾佑(1863—1924),字穗卿,號碎佛,浙江錢塘(今杭州)人。近代學者、詩人、政論家和思想家。1890年考中進士,旋授禮部主事。1894年前後,結識梁啓超、康有為、譚嗣同等維新人士,積極參與維新變法活動。1897年與嚴復、王修植等在天津創辦《國聞報》。1899年,任安徽祁門知縣。1902年卸任後寓居上海,1903年至1905年,任《中外日報》主筆,並致力於編撰《最新中學教科書中國歷史》一書。1906年,隨出洋五大臣赴日本考察憲政,歸國後發表《刊印憲政初綱緣起》,後任學部二等諮議官。中華民國成立後,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司長和京師圖書館館長等職。編者簡介楊琥,1965年生,甘肅通渭人。歷史學博士,先後就讀於西北師範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現為北京大學校史館副研究員。主要研究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選編有《憲政救國之夢:張耀曾先生文存》(2004)、《歷史記憶與歷史解釋:民國名人談五四》(2011)、《夏曾佑集》(2011)等書;參與編注《李大釗全集》(2006、2013)。另在《歷史研究》、《中國學術》、《北京大學學報》、《近代史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若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