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植株高50-80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先端及葉柄基部被褐色鱗片。葉簇生;柄長25-50厘米,粗約2毫米,基部褐色,向上連同
葉軸 及羽軸為禾稈色,光滑;葉片長圓形,長30-40厘米,中部寬10-18厘米,二回深羽裂(或基部三回深羽裂);側生
羽片 7-9對,對生,極斜向上或斜向上,無柄,披針形,下部的長(8)11-14(17)厘米,中部寬(1.7)2-2.8厘米,向頂部漸狹而形成長1-2厘米的線狀短尖尾,基部不變狹或稍變狹,闊楔形,對稱(最下一對羽片的基部下側強度切去),篦齒狀深羽裂幾達羽軸,頂生羽片的形狀、大小及分裂度與中部的側生羽片相同,但有長約1.5厘米的柄,最下一對羽片基部下側通常有1片篦齒狀深羽裂的小羽片,罕有2片;
裂片 22-30對,互生或近對生,間隔寬約1毫米,斜展或略斜向上,披針形,略呈鐮刀狀,長1-1.5厘米,基部寬3-4毫米,稍擴大,向頂端略變狹,圓頭,全緣。羽軸光滑,上面有縱溝,溝旁的狹邊上有針狀長刺,主脈上面有少數針狀刺或無刺。葉脈明顯,自基部以上二叉,斜展,裂片基部一對小脈伸達缺刻以上的邊緣。葉草質,乾後暗綠色或棕綠色,無毛。
主要變種 尾頭鳳尾蕨 (
Pteris oshimensis Hieron. var.
paraemeiensis Ching ex Ching et S. H. Wu):下部側生羽片長14-25厘米,寬通常為1.7-3.5厘米,先端有長尾頭,尾頭通常長4-9厘米,偶有3厘米。僅分布於中國四川(峨眉山、巴縣、重慶、灌縣、寶興、雅安)。生長於海拔500-600米的林下。
尾頭鳳尾蕨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越南北部及日本;在中國分布於福建(南平)、江西(全南、宜豐、大余)、湖南(武崗)、廣東(平遠、大埔、連平、高要、廣州、陽春、雲浮)、廣西(陽朔)、貴州(平塘、貞豐)、四川(峨眉山)。生長於海拔350-900米的疏林下。喜溫暖濕潤、半陰環境,忌強光直射,土壤以疏鬆透水的微酸性到中性為好。空氣濕度要求60-80%。
繁殖方法 繁殖方法以孢子繁殖為主。可採用孢子進行無菌培養將孢子用濾紙包好,放在70%酒精中浸30秒後轉入0.1%升汞溶液中消毒3分鐘,再用無菌水沖洗4-5次,然後將孢子接種在1/2MS+0.25-0.5%活性炭+3%蔗糖+0.6-0.7%瓊脂的培養基上。培養於23±2℃,12/12小時光周期,500-1000勒克斯光照條件下,即可得到孢子體。生長期每天噴2次水,每月施2次稀液肥。
主要價值 斜羽鳳尾蕨葉形幽雅,株形美觀,極適於室內盆栽觀葉。也可作切花配葉。
斜羽鳳尾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