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器(北京料器)

料器(北京料器)

料器(北京料器),流傳於北京市的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北京料器是流傳於北京的一種琉璃藝術。清代康熙年間,皇帝命工部在北京琉璃廠設定御廠,製造料器供奉內廷,時稱“官料”“御琉璃”。清王朝衰落後,料器製造由宮廷轉入民間,形成濃郁的北京特色。北京料器製作對藝人的要求較高,它以低熔點的琉璃為原料,不用模具,也沒有圖稿,全憑鑷子、剪刀進行手工操作,一次成形。料器製品質地瑩潤,做工精細,色彩斑斕,玲瓏剔透。

2008年6月7日,料器(北京料器)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Ⅶ-84。

基本介紹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造型設計,色彩搭配,製作工序,題材作品,傳承保護,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北京料器起源於何時,尚不得而知,但遠古時,已有女媧煉五色石補天的傳說,古籍中亦有“銷爍五石,鑄以成器,磨礪生光”之記載。兩千多年前的“中山王”古墓陪葬品中,就發現有琉璃碗和料器珠子。
北京是元、明、清幾朝的都城,各種工藝匠人云集,也是料器的主要產地。據民間傳說,明朝時,有一位廣東張姓秀才,赴京應試,屢試不第,衣食無著。一天閒逛,偶拾一隻殘破的料鐲,無意中在火上燒烤捏拽,竟燒製成寶石般燦爛奪目的石頭,便把它送到銀樓去碰運氣,果然被當作首飾料收購。從此張秀才再也不進考場,買點“廣料”,專門做起了首飾石頭。
清代時,北京的料器業已經十分發達。康熙年間命工部在琉璃廠設定御廠,派官員監製玻璃和琉璃製品(“玻璃”者,即料器,非今日之玻璃),專供內宮玩賞,時稱“宮料”“御琉璃”。
辛亥革命後,江朝宗曾出資興辦“北京光明玻璃料器廠”,數年後因銷路不好而倒閉。
20世紀30年代料器行有兩家,一家是蔣文亮先生的“志源號”,一家是汪福長先生的“長豐號”。
20世紀40年代,近百名料器匠人集中在北京花市一帶開設作坊,這些民間藝人生產了菸嘴、帽珠、鈕扣等料器實用品。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開始恢復瀕臨滅絕的手工藝。1960年,北京料器廠成立,當時匯集了老藝人陳德海、胡瑞成、田文元等,他們的作品常被作為國禮饋贈國際友人。北京料器日益發展,聲名遠播。
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料器廠擴大生產規模,改進煤氣技術和材料配方,產品遠銷海外。
20世紀70至80年代,這20年是北京料器最輝煌的時期,大量精美之作相繼問世,到當下都無法仿製。80年代末期,北京料器開始衰敗,1992年北京料器廠倒閉。當時,近800名熟練藝人,他們或退休或轉業,最後僅剩下邢蘭香一人還在從事料器工作。當時她在一家美國公司做技術總監,一直沒中斷料器製作。在她的主導下,徹底扭轉了料器做工低劣的局面,還提出了“私人定製”的概念。

文化特徵

造型設計

北京料器的造型是在三維立體空間中,以形態為語言塑造形象的藝術。其特點:一是實體性,與其他造型藝術不同,料器塑形是立體的而不是平面的,它有強烈的質感,能夠激起觀者的可觸摸之感;二是單純性,不像繪畫那樣可以表現廣闊、複雜的環境或毫髮畢現的細部,它要求在造型、線條、空間處理上要單純、凝練;三是靜態性,料器塑形時選擇具有典型意義的瞬間,以動作、表情的造型表現一定的動勢、性格和思想感情。

色彩搭配

在色彩的選擇上,宮廷與民間有著不同的理解和使用規制。從清代留存下來的料器實物也可以看出,比如黃地套綠料瓜形盒屬小件玩賞之作,當文房器物用。器胎呈扁圓甜瓜形,用淡黃色料製成,胎外套綠色透明料,做出花葉形狀,覆在盒體上。從用色,造型盡顯出皇家工藝製作技藝的精湛。這個盒是由清內務府養心殿造辦處玻璃廠燒造,其胎仿天然瑪瑙黃色,不透明,花葉裝飾則以透明綠色為主,二者質感上既有對比,又有色澤上的協調,給人一種淡雅脫俗之感,而黃色是皇家獨享的顏色。在宮廷用色中,黃色是至高無上的,其次是紫、紅、綠、藍。總體而言,皇家色彩特徵都是寧靜、典雅、統一,較少選用濃艷的色彩進行搭配。
現代北京料器作品的色彩選擇沒有什麼顏色使用禁忌,只要搭配合理、豐富多彩、滿足人們對於色彩的審美需求即可。料器藝人常用黑、白、紅、黃、藍、綠、茶褐等10餘種顏色,並進一步利用這些顏色調出各種深淺不同,混合的中間顏色,然後大膽、誇張地運用在作品上。

製作工序

北京料器的製作工藝分為化料、燈工成形、退火三道工序。工作時手藝人用各色料棍在燈火上燒烤,待軟化後迅速捏塑,使用簡單的小工具如鑷子和剪刀進行拉、粘、鉸、拽等,全靠手藝人的經驗和技術塑造出形態各異的作品。製作時需要胸有成竹,一氣呵成,既要把握材料的軟硬度,還要控制火力的大小、溫度的高低,是非常難的一門技藝。
北京料器是循序漸進的一門手工藝,必須在40分鐘內完成,如果逾時,就會發生崩裂。技術的高低就體現在這40分鐘內。一般從較為簡單的工藝開始學起,比如葫蘆:第一步,燒一塊料,擀成柱;第二步,拉腰;第三步,揪尖;第四步,燒圓;第五步,扎蒂。

題材作品

在選材上由於服務對象不同,北京料器所表現的內容也不盡相同,並且呈現出雅俗共賞的藝術面貌。如清朝宮廷中服務於皇家貴族的料器產品,從造型到裝飾題材的選擇都具有嚴格的規範性。花鳥珍禽圖、雲紋、變形螭紋以及幾何紋等裝飾題材大量出現在宮廷料器的裝飾上,顯現出較強的形式規範。在故宮博物院有一隻金星料天雞式水丞,因為天雞是傳說中的神鳥、傳說它居於東南桃都山大桃樹上,也有傳居於東海岱輿山扶桑樹之上,率天下之雞報曉。清乾隆時期,造辦處曾製作出不同質地的天雞形象,而水丞又是文房用品,案頭擺放天雞造型,具有統領天下的寓意。
人物題材是近年由邢蘭香開發出的一個系列。除了有單純的人物,也有組合人物。在她的作品中有一件《搗練圖》,以料塑造出各種形態的仕女,惟妙惟肖。
運用民間故事為創作題材,也是北京料器的又一特色。在料器“邢”工作室”曾有過一套《老鼠嫁女》作品。一隊行進中的老鼠,敲鑼打鼓的、吹嗩吶打旗的、搭花轎抬嫁妝的,好不熱鬧。這一題材又叫《老鼠娶親》,來源於民間故事,說是一對老鼠夫婦讓黃鼠狼為媒,將女兒嫁給了花貓,在迎娶的那天,老鼠們用隆重的儀式送美麗的女兒出嫁。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花貓吃掉了自己的新娘。
民俗題材也是當代料器的創作題材之一 。邢蘭香曾創作過一件《連年有餘》的作品,蓮葉盆上,兩個喜慶的娃娃,一個騎到了魚身上,另一個手拿一枝蓮花,歡快的場景營造出和合美滿的氣氛。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北京料器從業者人數較少,只有一位工藝大師。由於技術難度大,學藝時間長,從藝者寥寥,這門傳統民間工藝有失傳之虞,亟待保護振興。

傳承人物

第一代 道光年間的料器藝人張琨,用山東產的“廣料”和日本產的“洋料”燒製成面石和麻花針,他被公認為料器的鼻祖。
第二代 賈福來對料器生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據說他為了得到化料配方裝成聾啞人去日本人的化料廠工作,因為能幹逐漸進入機密部門,最終掌握了化料技術。
第三代 蔣文亮、蔣文奎以做工細、活全著稱,做料花更是技高一籌;汪福擅做鳥獸;趙九皋在花市開設化料作坊,專制料棍;岳子元是集產銷於一身的行家。
第四代 高延山、高峻、薛吉慶等流落到花市的民間藝人聚集到合作社,他們成為料器廠的技術骨幹。
第五代 田文元、胡瑞成、陳德海等老藝人創造了料器的輝煌。
第六代 張亞男、邢蘭香、方天佐得到了田文元、陳德海等人共同傳授技藝,他們這一代人的技術非常全面。
第七代 劉宇、劉星在前輩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展現了當代料器的新風貌。
邢蘭香,女,生於1945年,北京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料器(北京料器),申報單位為北京京城百工坊藝術品有限公司。她16歲進入北京料器廠,經三年嚴格學習後出徒。1976年,她在北京工藝美術學校深造後,又回到料器廠工作,在師傅的精心指導下,她掌握了較高的製作工藝,她的作品突破了傳統設計理念,具有人物造型新穎生動、風格清秀、做工細膩等特點,其作品《張果老倒騎驢》《荷塘月色》等展現了北京料器製作工藝的新水平。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北京蘭香雙龍商貿有限公司獲得“料器(北京料器)”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料器(北京料器)項目保護單位北京蘭香雙龍商貿有限公司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18年11月22日,來自“北京市非遺傳承人群培訓班”的40位傳統技藝傳承人學員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B區B517藝術空間進行傳統技藝展演活動。活動上展示了北京料器技藝。
2019年8月23日,由北京出版集團、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共同主辦的“初心、匠心、恆心”——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新書發布會在第26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E2童書館第一活動區舉行。活動上展示了北京料器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