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門區文化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為全面貫徹落實《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11-2020年)》和中共珠海市委、珠海市人民政府《關於建設文化強市的實施意見》,推動斗門區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鞏固廣東省“南粵錦繡工程”文化先進區成果,進一步增強文化凝聚力、感召力,提升文化軟實力、競爭力,實現文化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根據《斗門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斗門區文化事業發展實際,特制定斗門區文化事業發展“ 十二五”規劃。

一、發展基礎
“十一五”期間,全區文化工作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文化系統幹部職工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全區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大力推進文化事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使全區的文化事業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為全區的兩個文明建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文化設施基礎有效改善。“十一五”期間,斗門區克服重重困難,加大了對文化設施的投入,全區文化設施基礎得到了有效改善。2006——2010年,區政府投資建成區文化藝術中心,完成井岸影劇院改造工程和博物館修繕工程。乾務鎮文化站、井岸鎮文化站、新青文化活動中心、斗門鎮文化站主體工程竣工,按省特級文化站標準進行配置。區圖書館藏書量達96998冊(件)。廣播電視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建設光纖骨幹線路33.5公里、主幹光纜8119米,改造支幹電纜28651米,鋪設網路管道9317米。
民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十一五”期間,斗門區相繼開展了內容豐富,主題鮮明,民眾參與廣泛,富有斗門特色的文化活動。全區共舉辦各類廣場文化活動900多場。開展各種主題的送戲下鄉演出累計87場,大片下鄉放映61場。舉辦各類型攝影展覽7個,組織和參與了內容、形式多樣的各類美術展覽9次。斗門區迎春文藝晚會、斗門區第二十二屆青少兒藝術花會、斗門區慶祝建國六十周年曲藝(社區)文藝晚會、斗門區第二屆農村優秀文藝節目匯演等大型文藝演出,為民眾業餘文化生活增色添彩。
文物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效顯著。斗門區的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樣。全區現有各級非遺名錄11項,2008年,“斗門水上婚嫁”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實現了珠海非遺國家級“零的突破”;2010年,“裝泥魚”項目又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斗門區榮獲廣東省“南粵錦繡工程”文化先進區;斗門鎮趙家莊與乾務鎮網山村相繼入選“廣東省古村落”;斗門區還有一批比較有歷史積澱和文化底蘊的村落,乾務鎮是珠海市唯一一個被授予“廣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的鎮;“菉猗堂及建築群”成功申報省文保單位,正在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區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 7 處,在開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新發現不可移動文物71處,其中清代桅夾“大王宮工丈摩崖石刻”被省專家認為是廣東省目前為止同類石刻的首次發現。
文化產業發展有新特色。“十一五”期間,斗門區充分發揮珠海影視文化產業基地和接霞莊旅遊開發等龍頭項目示範帶動作用,重點發展了影視製作業、文化娛樂業、文化旅遊業。在發展好傳統文化產業的同時,積極引進有競爭優勢的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已開始籌建“斗門文化創意產業基地”,使斗門區在珠海文化產業發展中發揮示範帶動作用。此外,還協助做好閒雲油畫藝術有限公司竣工投產工作,扶持珠海傳奇動畫公司做強做大,推進新的公司嶺南風情園項目的建設等。
文藝創作與生產精品迭出。“十一五”期間,全區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實際,創作了一批貼近時代,貼近生活,反映斗門區建設成就,體現時代精神風貌,弘揚主旋律的文藝作品。極具本土特色的“木屐舞”曾經亮相第四屆珠海民間藝術大巡遊,婀娜多姿的舞蹈,展現了原汁原味的斗門水鄉風情,讓人充分領略到斗門民間藝術的風采。一大批優秀作品在各類比賽中脫穎而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乾務鎮五山中心國小的舞蹈《家有七小鳳》獲“全國蒲公英青少年藝術新人大賽”金獎,區青少年宮七彩童年藝術團原創舞蹈《時刻準備著》獲“全國青少年藝術電視展演‘魅力校園’”金獎;陳小雪榮獲廣東省“明日之星”青少兒曲藝大賽二等獎。2007年斗門區文化館鐘學雄的曲藝作品獲廣東省首屆曲協杯樂隊一等獎;2007年,斗門區文化館梁力生的攝影作品《流雲》獲第二屆全國攝影藝術家精品大賽二等獎;2007年農民吳連好的鹹水歌《踩茶歌》獲廣東省首屆“水上民歌”大賽金獎等。
文化市場管理規範有力。“十一五”期間加大文化市場管理力度,促進行業健康發展。共查處無證照銷售音像製品的店鋪105家,查繳非法音像光碟110萬餘張。會同公安、工商部門查處無證無照經營網咖178家、歌舞廳134家、電子遊戲室77家,收繳電腦主機137台、電腦顯示器137台、低音炮25個、電子遊戲機2000多台。
對外文化交流活躍。“十一五”期間,多次派出蓮洲舞龍、蓮洲地色、羅梁龍獅隊、乾務飄色、鑼鼓櫃、“斗門水上婚嫁”表演等參加珠海市民間藝術巡遊,彰顯了珠海市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2009年11月12日,“第二屆世界旅遊遺產博覽會暨第二屆國際休閒旅遊與旅遊商·禮品交易會”在澳門威尼斯人會展中心舉行,在珠海展位中,斗門區的國家級非遺名錄“斗門水上婚嫁”、省級非遺名錄“裝泥魚”和“乾務飄色”、市級非遺名錄“蓮洲舞龍”和“斗門鑼鼓櫃”等相關的圖片資料介紹占據了整個展區近70%的內容。
“十一五”期間,雖然斗門區文化事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這為“十二五”文化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但同時斗門區文化事業也存在不少亟需解決問題,主要表現在:文化基礎設施以及文化產品和服務與民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還有差距;文化人才不足,迫切需要全面提高文化廣電系統的隊伍素質;文化產業規模尚未形成,缺少優勢文化產業,文化市場發展規模相對較小,數量不多;現有文化資源和文物資源的開發利用還不充分,文化資源不足與閒置、浪費同時存在,一方面現有的一些文化資源未能有效地開發、利用於文化旅遊等產業,另一方面文化資源總體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文化資源有待進一步充實、盤活和整合。
二、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面臨的機遇
構建和諧社會的高要求。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僅對物質生活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對文化精神生活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隨著人民民眾物質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文化產品的需求也越來越急切,人民民眾的普遍的文化需求為斗門區的文化建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這都將成為斗門區文化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文化經濟社會作用的提升。從全球範圍看,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衡量社會事業發展水平的重要尺度,成為一個地區綜合競爭力的決定因素。從重視程度看,全國上下高度重視文化建設,中央明確提出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省、市、區委先後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文化發展的政策和意見。
珠海經濟高速發展。改革開放催生了珠海經濟特區,推動了珠海奇蹟般地崛起和發展,成為全國改革開放的一面旗幟。改革開放以來,珠海綜合經濟實力實現跨越式提升;生態環境保護走在全國前列;城市建設日新月異;改革創新碩果纍纍;對外開放成效顯著;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完善;黨的建設不斷加強。隨著珠海建設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推進,珠江口西岸地區經濟高速發展對文化娛樂、休閒旅遊、公共文化服務等產生強烈的消費性需求,對廣告、會展、包裝、印刷、裝潢等文化產業產生旺盛的生產性需求。
廣東建設文化強省的戰略決策。2003年,廣東作出“建設文化大省”的戰略決策,邁出了比物質貢獻更具深遠意義的第一步,2010年7月16至17日舉行的廣東省委十屆七次全會提出,要加快實現廣東從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的新跨越,推動全省科學發展邁上新台階。此次全會,省委明確提出,要把廣東建設成為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區域文化中心、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排頭兵、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主力省、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生力軍和率先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示範區,形成具有“中國氣派、嶺南風格、廣東特色”的現代文化體系。通過這一切,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廣東建設文化強省的大幕已經拉開,斗門區文化事業大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牢牢把握文化科學發展的規律,積極探索新時期文化建設的新路子。必須堅定信心,腳踏實地,狠抓落實,切實做到思想更解放、措施更有力、作風更紮實,推動斗門區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南方影視基地落戶斗門。隨著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和橫琴開發的推進,隨著珠海新的崛起和振興,珠海發展影視文化產業的優勢凸顯、前景廣闊。珠海影視文化產業基地選址在斗門區斗門鎮,規劃占地面積5000多畝,預計總投資達50億元。基地建成後,將成為國內一流、國內外知名的集劇本創作、外景拍攝、後期製作、著作權交易、演藝培訓、旅遊觀光等多項功能於一身的綜合性影視文化基地,形成產業鏈條完備的影視文化創業“矽谷”。珠海影視文化產業基地選址斗門區斗門鎮,一方面,對斗門區的文化產業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將進一步推動斗門本土文化的挖掘和傳播。
(二)面臨的挑戰
地區間文化發展的競爭。兄弟縣區正在積極主動搶抓文化發展機遇,在文化體制改革、基礎設施建設、文化市場培育與開發上探索和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以及他們的文化事業的良好基礎和高速發展對斗門區文化事業發展與建設形成巨大壓力。現代區域之間的競爭,是不同地域範圍內區域間綜合實力的角逐,既是其資源、能源、技術、項目等“硬實力”的競爭,更是文化、生態、科技、形象等“軟實力”的競爭,其中文化是一個區域經過長期的積澱形成的,是當地所特有的,是一個區域的靈魂和內涵,是一個區域的品格的象徵。看一個區域有沒有吸引力,有沒有競爭力,它的文化資源、文化氛圍、文化發展水平至關重要。區域文化不僅為區域綜合實力的提升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也可以創造區域經濟價值、增強區域服務功能和提升區域形象。
當代高新技術在文化事業建設中的套用。在當代, 現代科技廣泛運用於文化生產、服務、行銷、管理等各個環節,高新科技的發展已經成為文化事業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戲劇、電影、電視中的文化主體介質轉換、視覺藝術、動態視聽效果等都需要先進的電腦多媒體技術。在此現實背景下,傳統的文化形態、手段和模式都必須更新升級。
三、指導思想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十二五”斗門區文化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樹立新的文化發展理念,以建設“生態斗門”為目標,以創新體制機制為手段,以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為導向,通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著力推動文化事業大繁榮和文化產業大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堅持文化建設為經濟建設服務,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改革創新,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以南方影視基地落戶斗門為契機,著力推進文化產業大發展;以提升斗門文化功能為目標,著力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以擴大民眾文化普及受益面為目標,著力加強社區和農村文化建設;以實施文化精品工程為抓手,著力加強文藝創作與生產。經過五年的努力,把斗門區建設成為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文化區域特色明顯、文化創新能力強、文化產業初具規模、文化品牌獨具特色的全國文化先進區。
根據以上指導思想,“十二五”斗門區文化事業發展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通過繁榮文化事業、壯大文化產業,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增強人的創新能力,形成激勵、進取、向上、創新的文化氛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堅持經濟與文化同步推進,提升文化的經濟功能。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統籌規劃,同步推進,協調發展;既遵循一般經濟規律,又注重遵循文化發展的特殊規律,正確處理經濟與文化的關係,實現經濟與文化的緊密結合;在突出文化建設的社會效益的同時,努力提高經濟效益,力求實現兩者的完美統一。
堅持繼承借鑑,推動富有斗門特色文化的建設。在繼承優秀文化傳統、合理保護和開發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廣泛吸收和借鑑其他地區優秀文化成果的基礎上,依託斗門豐富的粵劇、舞龍、舞獅、龍舟賽、飄色、地色及宋皇族文化等民俗資源,打造斗門特色水鄉文化和歷史文化品牌。
堅持改革創新,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進一步解放思想,衝破束縛文化發展的舊觀念、以觀念創新推動體制和機制的創新,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二)發展目標
通過“十二五”期間的發展,形成與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匹配、布局合理、設施先進、功能完善的文化基礎設施網路,形成規範有序、開放活躍的文化市場體系,“十二五”期間,重點實施“三五三”戰略,即構建三大體系,實施五大工程,打響三大品牌。全力構建公共文化服務、現代文化產業、文化人才隊伍三大體系;著力推進文化惠民、文化品牌、文化傳承、文化產業、文化和諧五大工程;重點打造影視文化產業、水鄉休閒文化、民間歷史文化三大品牌。
文化設施日臻完善。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設施體系,重點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全區基本建成以區級公共文化設施為核心,以鎮(工業園區)公共文化設施為樞紐,以社區和村基層文化設施為基礎的三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形成農村基層“十里文化圈”。到2015年,區、鎮(工業園區)、村(社區)三級公共文化設施網路基本健全,每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達到1000平方米;全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務網點覆蓋到每個行政村;廣播電視全面實現戶戶通,農村電影實現全覆蓋。搶抓規劃建設西部新城文化中心的契機,不斷完善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區級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全部達到國家一級館標準,鎮(工業園區)綜合文化站全部達到省特級文化站標準。
民眾文化活動更加豐富多彩。“十二五”時期,進一步支持民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力爭到2015年建成以村鎮文化為基礎,企業文化為骨幹,社區文化網路為依託,廣場文化為特色,融街道文化、校園文化等各類型民眾文化為一體的與現代社會生活相適應的文化新格局。到2015年,實現斗門區人均擁有1冊公共藏書、每兩周觀看1場以上電影、每季度參與1次以上民眾文化活動和參觀1個以上文化展覽的目標。
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 “十二五”時期,使斗門豐富的水鄉文化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得到深度發掘,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歷史文脈得到有效傳承,建立健全完備的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和合理開發利用體系,基本實現全區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科學化、規範化、網路化、法制化,進一步把斗門的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文化發展優勢。
文化產業整體水平提高。“十二五”時期,初步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文化產業發展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重點打造珠海影視城,基本形成以影視製作、文化娛樂、旅遊休閒、數字動漫等新興產業項目為主體,形成以南方影視基地為龍頭,北部生態園、白蕉燈籠沙旅遊文化休閒項目優勢互補,五鎮錯位發展,布局合理、產業相融、結構互補的文化產業發展新格局,使文化產業成為全區戰略性創意產業,使斗門成為全市乃至全省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文化旅遊休閒中心。力爭到2015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9%,文化產業成為新的經濟成長點和支柱產業之一。
文化人才隊伍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十二五”時期,初步建立起與文化生產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相適應的培養選拔制度和獎勵制度,把斗門區的文化隊伍建設成為年齡梯次合理、專業分配均衡、門類齊全、整體素質優良的文化人才隊伍。
文化精品不斷湧現。“十二五”時期,大力支持和組織民間藝術家深入生活,努力創作一批謳歌主旋律、富有時代特徵、真實反映斗門區人民現實生活的精品力作。打造斗門特色水鄉文化品牌,依託斗門豐富的粵劇、舞龍、舞獅、龍舟賽、飄色、地色及宋皇族文化等民俗資源,堅持走精品帶動、品牌帶動之路,每年推出一批具有時代特點、嶺南特色、較高水平的優秀作品,到2015年,把斗門區建設成為文化氛圍濃郁、文化內涵豐富、文化形象鮮明的全國文化先進區,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文化市場健康發展。力爭到2015年,初步建成演出、娛樂、音像、電影、藝術品和文化藝術培訓市場等在內的門類齊全,結構合理,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形成以法治手段為主,綜合運用行政、經濟、輿論技術等多種管理手段為輔的全方位管理模式;形成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依法運營、社會監督的立體式文化市場監管體系。
對外文化交流進一步擴大。“十二五”時期,通過引進來、走出去的方式,進一步拓寬交流渠道,擴大交流規模,提高交流層次,廣泛建立國際、國內文化友好地區關係,加強文化的交流和友好往來,實現多領域互動,促進全面發展,提高斗門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力爭每年與其他省市和港澳進行文化的交流2-3次,國際文化交流2-3次。
四、任務與舉措
(一)著力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加強社區文化事業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建設社區圖書室、老年活動室、社區公共活動廣場,籃球場、羽毛球場、網球場、桌球台以及其他健身場地與設施等基礎設施。其中,社區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要與居民小區建設結合起來,特別是要將居民小區文化設施納入社區建設,實現資源共享。2010年底前,完成區文化藝術中心(圖書館新館、文化館新館)裝修配套,完成區博物館的二期修繕工程,啟動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斗門支中心”的運作,完成井岸影劇院第二期裝修工程,加強全球通休閒廣場、格力健身廣場等文化休閒活動場所建設管理。2011年啟動珠江水利與水文化博物館建設工程。2011年底,城區建成1至2家數字影院,推動現代化電影放映服務的建設。
加強農村文化事業基礎設施建設。鎮、街道建立相應標準的,具有一定規模的綜合性文化中心、文化公園、影劇院、體育活動場所和圖書館(室),在文化設施中辟有少兒活動場地和老年活動場所。進一步加強各村“農家書屋”管理運作和硬體配套,改擴建行政村的文化活動中心(室)、科普宣傳長廊、廣播室。2010年底,完成井岸鎮新青文化中心和斗門鎮文化站裝修配置;2011年底,完成蓮洲鎮文化站、白蕉鎮文化站、富山工業園文化中心建設;進一步完善乾務鎮文化活動中心和民俗文化博物館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
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實施廣播工程、有線電視工程、遠程教育工程、寬頻網工程和區域網路工程,搭建完善的信息平台,為全區文化事業發展與建設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務。新建和擴建廣播電視無線傳輸覆蓋設施及自然村廣播電視接收設施。2010年底,建成發射功率1000瓦的斗門電台黃楊山發射機房,使斗門電台成為珠海西部最有影響力的電台。
(二)著力抓好龍頭文化項目示範帶動,促進文化產業最佳化升級發展
推動南方影視拍攝與製作基地的建設。全力支持南方傳媒集團利用金台寺、斗門古街、接霞莊等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建設南方影視基地(影視拍攝外景基地)、星光數碼港(影視後期製作基地)、影視文化城、文化創意園、明星花園(演職人員配套生活區)等五大功能區,全力做好服務工作,力促基地早日建成、早日產生效益,打造斗門文化產業新品牌,樹立華南地區影視文化產業的新標桿。
加快發展文化產品製造業。依託斗門區現有的製造業的基礎,依託南方影視拍攝與製作基地,大力發展文化產品製造業,重點扶持亞洲動漫傳奇公司、閒雲公司等一批文化用品製造骨幹企業,進一步擴大文化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占有率。由區委宣傳部牽頭,建立區年度文化產品重點項目創作計畫申報、立項、論證、考核、激勵制度,設立文藝精品創作扶持資金每年100萬元,重點支持文學、曲藝、舞蹈、音樂、美術、書法、攝影等藝術門類的創作生產,優先扶持代表斗門特色、反映時代精神的文藝作品以及具有示範性、導向性的重點文藝項目,每年推出一批具有影響的精品力作,斬獲一批重量級獎項,培養一批德藝雙馨的人才。
加快提升文化旅遊業。一是要充分發揮旅遊資源的集聚效應。如啟動總投資4372萬元的斗門大道改造工程,這條大道把金台寺、御溫泉、接霞莊等旅遊景點連線起來,建成後遊客們可沿著改造後的斗門大道開車一路暢遊斗門鎮各大景點。其他的重點文化景點主要還包括斗門古街、黃楊山景區、金台寺、南門菉漪堂等及周邊地區。二是以南方影視城建設為龍頭,吸引和扶持一批文化創意、影視製作項目,打造珠海影視之城,並結合斗門北部生態園規劃建設,形成“文化+科技+旅遊”的文化產業發展態勢。
加快建設文化休閒娛樂產業群。借珠海特區擴容,建設西部中心城區之機,斗門區要加強影劇院、歌舞廳、網咖、民眾性文化娛樂市場的整合與開發,依託現有的文化演藝、娛樂良好基礎,大力發展文化休閒娛樂業,扶植一批高雅藝術與大眾娛樂相融合,綜合性、多功能和特色化經營的文化娛樂企業,促進文化演藝業和文化娛樂業向規模化、綜合化、高檔次方向發展,從而逐步形成以御溫泉為龍頭的文化休閒娛樂產業群。
(三)著力加強民眾文化建設,擴大民眾文化普及受益面
打造民眾活動品牌。繼續打造每年一屆的民間藝術大巡遊、工業園區藝術節、沙田民歌大賽、曲藝大賽等我區四大文化品牌。結合重大節日和紀念日,辦好春節民間藝術大巡遊、端午國際龍舟賽、中秋“水上婚嫁”等節慶文藝活動,為民眾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加強社區文化建設。以構建和諧社區為契機,改善社區人文環境,建設各具特色的居民社區文化。創新社區文化活動形式和內容,為社區居民提供學習、休閒、娛樂的場所,提高社區居民對於文化活動的參與度。社區文化普及以老年文化、少兒文化為重點,以文化館、文化廣場和文化站、社區文化中心為基地,以業餘文化團隊為紐帶,扶持各類民間藝術活動。文化站、圖書室開放時間要考慮到廣大民眾能在閒暇時間也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務,最大限度地滿足居民民眾就近、經常開展文化活動的需求。
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契機,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深入發掘民俗文化、民族民間文藝資源,尊重當地歷史風俗傳統,結合傳統節日,精心組織好廣大民眾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重點文化活動。要不斷推陳出新,打造精品,精心組織好節慶文化活動,提高使民眾文化活動的參與性、健康娛樂性,創辦一些高品位、高質量、有斗門農村特色的大型文化活動。
繼續開展“文化下鄉”活動。通過送文化下鄉活動,為廣大農民民眾提供經常性、高質量的科技、教育、信息等文化服務,滿足農民民眾基本文化需求。抓好送戲、送電影、送圖書、送展覽到基層活動。面向基層開展公共文化流動服務,建設覆蓋城鄉的流動圖書館、流動博物館、流動美術館、流動演出服務網建設,促進城市優質文化資源向基層和農村流動。
(四)著力加強歷史人文資源的挖掘與保護,打造斗門特色文化品牌
編制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在完成區內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基礎上,編制斗門區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全面了解和掌握區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生存環境、保護現狀及存在問題。2010年底出版《斗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圖文集》,編纂《斗門歷史文化叢書》,繼續支持辦好鬥門《黃楊月》等傳統文學刊物。
保護和合理利用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方針和“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切實做好文物保護“五納入”(即把文物保護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納入城鄉規劃,納入財政預算,納入體制改革,納入各級領導責任制)和文物保護單位“四有”(有文物保護機構、有文物保護範圍、有文物保護標誌、有文物管理檔案)工作。規範文物管理制度,健全區、街、鄉(鎮)、社區(村)三級文保全全組織網路,保證文物安全。同時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活態”傳承,對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代表性傳人,要有計畫地提供各種形式的資助,鼓勵和支持其開展傳習活動,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加強文物保護的同時,創新思路和工作方法,對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進行合理開發利用,把文物的開發利用與教育和旅遊結合起來,提升旅遊景點的文化含量,挖掘文物的文化內涵,實現文化與旅遊產業共同發展。
打造本土文化品牌。進一步鞏固“水上婚嫁”、“裝泥魚”兩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成果,大力挖掘、提升飄色、地色、舞龍、舞獅、鑼鼓櫃、佛家拳等一批特色項目,通過舉辦活動、宣傳包裝等途徑,打造歷史文化、民間文化、水鄉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大力開展“歷史文化名鎮”、“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等創建活動,力促更多特色文化品牌跨入省級、國家級行列。斗門鎮要以歷史、宗教文化、現代數碼科技等為依託,以珠海影視文化產業基地建設為契機,打造“全國歷史文化名鎮”和國家級影視業發展中心;乾務鎮要擦亮“廣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招牌,進一步豐富內容、提高層次,申報“全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井岸鎮要發揮主城區的優勢,大力推進文化產業發展,推進強鎮富民,豐富基層民眾文化生活;白蕉鎮要加快推進燈籠沙水鄉游儘快開業,弘揚沙田水鄉文化,傳承“水上婚嫁”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蓮洲鎮要抓住北部生態農業園加快建設的良好機遇,加快規劃建設珠江水利與水文化博物館,做大做強生態旅遊產業。
(五)著力打造斗門文化人才高地,加強文化藝術專門人才隊伍建設
大力培養文化人才和專業文藝後備人才。加強文化幹部的管理和培訓,有計畫地選派文化藝術專門人才和管理人才,通過委託、定向培養、雙向交流、強化訓練等途徑,到文藝院校學習、進修,提升專業技術水平。有計畫、有步驟地在基層和學校中培養一支熱愛文藝且具有發展潛力的年輕文藝專業人員,為他們提供優越的條件和良好的機會,使他們鍛鍊成長,從而最佳化斗門區文化隊伍結構,
積極引進高層次文化人才。積極實施“人才強文”戰略,以重點項目吸引人才,招攬懂經營、會管理的文化產業高端人才,引進高層次文化藝術人才和文化經營管理人才,形成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實力雄厚的文化人才隊伍。通過提高生活待遇,改善工作條件,努力營造有利於文化專業人才發揮才幹的創業環境,吸引更多外地優秀的文化藝術人才和懂文化、善管理、會經營的文化管理人才到斗門區工作。為此,一方面利用珠海已經有頗具規模的大學城,包括中山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等,主動到這些高校去招聘文化藝術專業或文化管理專業的畢業生來斗門就業。另一方面,制訂出台《引進文化領域高層次人才辦法》,把文化領域人才納入斗門區人才規劃,落實配套政策,面向國內外重點引進文學藝術專業、文化創意和文化產業人才。創新人才引進合作機制,鼓勵文化行業以調動、崗位聘用、項目聘任、人才租賃、客座邀請、兼職、定期服務、項目合作等多種形式引進或使用高端人才及其團隊。
藉助區外專業文化人才之力。在符合雙方意願的前提下,建立區外、編外各專業、各類型文化人才庫,加強定向聯繫,向他們“借腦”,使這些人才成為斗門區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外援力量。
建立文化培養選拔制度和獎勵制度。設立斗門文化事業發展貢獻獎,每3年評選對斗門文化事業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集體10個、先進個人20個;每2年評選基層文化工作先進單位10個、先進工作者20人。
(六)著力加強文藝創作與生產,打造文藝精品品牌
促進文藝精品創作。建立文藝精品創作項目科學策劃、論證和篩選機制,設立區文藝精品創作扶持資金,重點培育和扶持美術、音樂、舞蹈、文學等在斗門區具有代表性、示範性的本土創作,催生一批具有鮮明地域文化特徵和濃郁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造就一批文化名家、文藝名人。加大對斗門區粵劇團等本土藝術團體的扶持力度。每年推出若干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國具有一定影響的精品力作;組織優秀作品參加市、省以及國家級的獎項的評選,組織優秀隊伍參加市、省以及全國重大藝術活動和比賽等。建立文藝精品創作激勵機制,每年撥出10萬元的文藝精品獎勵資金,用於政府獎項的評選。
加強民眾性文藝作品的創作。堅持文藝精品創作與民眾性文藝創作協調發展,加大對民眾性文藝作品創作、演藝的支持力度。設立一定的民眾性文藝作品創作資金,支持開展民間舞蹈大賽、民間歌手大賽等民眾性文化活動,組織民眾創作的優秀作品參加市、省以及全國的評選。繼續打造每年一屆的民間藝術大巡遊、工業園區藝術節、沙田民歌大賽、曲藝大賽等四大文化品牌,將活動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結合春節、端午、中秋等重大節日和紀念日,打造春節民間藝術大巡遊、端午國際龍舟賽、中秋水上婚嫁等節慶文藝活動品牌。
(七)著力加強市場管理,培育和規範文化市場
加強文化市場管理。加強對網咖、歌舞娛樂場所、電子遊戲機室、書店和音像店等文化經營單位的管理工作,建設、完善技術監管網路,規範經營行為,改善行業形象;建立、完善日常巡查制度和應急突發事件處理機制;引導網際網路上網服務營業場所向規模化、連鎖化、專業化、品牌化方向發展;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投資興辦演出單位和舉辦演出活動,加快斗門區演出團體、演出場所、演出經紀機構發展,同時加強表演團體和演藝人員的管理,打擊違規、違法演出活動。
培育文化市場主體。通過大力積極有效的傳播活動,提高廣大消費者的文化產品的鑑賞能力以及文化產品的消費品味。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興辦文化產業,形成國有、集體、民營、合資等多種經濟成份並存,多層次、多渠道、多體制的文化市場主體。
(八)著力加強對外文化交流,提高斗門的知名度
加強與港澳台和國外的文化交流。一是充分挖掘和發揮斗門區文化資源優勢,認真策劃和組織文藝精品,充分利用斗門毗鄰港澳、擁有眾多海外鄉親的人緣地緣優勢,組織優秀文化藝術團體赴港澳台和國外進行文化藝術表演,進一步加強與港澳台地區以及國外的多邊文化交流、文化研究和聯誼活動。二是加強與港澳台地區媒體的合作,逐步擴大在港澳台地區乃至國外的文藝演出市場,努力將斗門區優秀文化藝術推出國門,推向世界。三是充分利用境外優秀文化資源,積極引進境外優秀文化資源,使其為斗門的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服務。四是依託南方影視基地,在斗門區建立一批包括展演場所、文化產業園區、信息共享平台等對外文化交流示範單位,推動粵港澳在演藝、影視、廣告、動漫、會展行業的共同發展。五是支持和鼓勵斗門的文化藝術精品參與國際性的比賽和藝術展等。六是推進人員往來、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
加強與國內其他省市區的文化交流。通過支持和組織斗門的文化藝術精品參與其他省市區舉辦的文藝表演比賽、展覽或藝術節以及組織優秀文化藝術團體到其他省市區進行文化藝術表演、考察和學習,一方面展示斗門區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也學習和借鑑其他省市區在文化藝術創作、管理以及歷史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方面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同時邀請其他省市區藝術表演團體進行訪問演出,既能豐富斗門區民眾的文化精神生活和開闊文化視野,也能進一步增進斗門文化藝術業與其他省市區文化藝術業的交流和合作。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