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方山村

斗方山村

斗方山村隸屬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白蓮鎮的一個行政村。地處白蓮鎮南效,白蓮河畔。屬於半山區地帶,土地面積5.5平方公里,海拔300米左右,年平均氣溫17.5℃,年降水量1409毫米,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及漁業為主。這裡風景如畫,山清水秀。省內知名的斗方山寺就坐落在這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斗方山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白蓮鎮
  • 著名景點斗方禪寺
1簡介,2斗方方風景區,3斗方禪寺,

1簡介

斗方山村是離白蓮鎮中心較近,土地面積3.5平方公里,山地面積占全村95%,耕地面積10%。森林覆蓋率90%,主要以馬尾松,紅楓,栗子樹,香樟,柿子樹,榛子樹等為主。山上林木豐富,植被豐茂。山上還有較多野生動物,昆蟲,蝶類,鳥類,獸類等。
斗方山村距離白蓮鎮中心1公里,距離浠水縣城31公里,有鄉村公路直通每個灣。方家山村整體東高西低,東臨白蓮河水庫,西與大水橋村,南與蘇家鋪村交界,北與白蓮鎮中心元通庵村毗鄰。這裡被省市列為重點旅遊開發地區,白蓮旅遊度假區也正在籌建之中。斗方山風景區整體規劃已基本完成。這裡因省內知名景點,斗方山寺而聲名遠揚。
斗方山因山形如斗而得名,是一座歷史悠久的佛教名山。山上諸峰羅列,氣勢雄偉,風光秀麗,氣候宜人。山上有古寨遺址,系蘄黃"四十八寨"之一。山中天然洞府遍布,怪石嶙峋,因形狀物栩栩如生。

2斗方方風景區

斗方山風景區位於大別山南麓,浠英羅三縣交界處,亦稱斗方禪林,最初由後唐同光元年(923)無著禪師建造,北宋時佛印禪師駐錫傳經,元遭兵毀。明洪武重建,規模宏大,僧弟子數百人云集山上,盛極一時。
斗方山風景區位於大別山南麓,浠英羅三縣交界處,亦稱斗方禪林,建在斗方山上,最初由後唐同光元年(923)無著禪師建造,北宋時佛印禪師駐錫傳經,元遭兵毀。明洪武重建,規模宏大,僧弟子數百人云集山上,盛極一時。建國初,寺廟僅存上斗方三重殿堂,上殿梁、柱皆石結構,石柱八根,高4.6米,柱圍2.2米,建築牢固,造型壯觀,工程巨大。殿前有月台式場地,場前有石質台階。中殿和下殿為青磚結構,亦有石柱八根,殿內有石質佛龕。近年來,香港印靜法師會同香港佛門弟子捐資千萬元修復斗方寺,中國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副主席、當今禪宗大德高僧本煥大法師任斗方寺方丈。重修後的斗方寺於1998年11月16日正式對遊人開放。斗方山多石洞怪石,相傳八卦洞右側的石樓,是乾隆進士范思皇讀書和倡"三教"(道、佛、儒)之所。斗方山是佛教聖地,也是觀光遊覽的好去處。
斗方山因山形斗方而得名,不僅是一座歷史悠久的佛教名山且諸峰羅列,氣勢雄偉,山中四千畝林木鬱鬱蔥蔥,花草斗艷,四季春色,風光秀麗,氣候宜人。山南側,奇石林立,千姿百態,因形狀物, 如生,更有洞府遍布,歷來為遊人所神往。山東側的“舍利寶塔”建於北宋時期,紅沙石質,單件各幅,行如立鼓,小巧玲瓏,被載入《中國寶塔名勝大辭典》。斗方寺古殿為一色的花崗石建築,石樑、石竹、石墩、石架、石牆貫斗,上刻蟠龍花紋,工精形肖,勢態宏偉壯觀,富有濃厚的傳奇色彩,是省級重點保護單位。山中還有摹岩刻字十多處,歷代文人騷客留下的詩文上百篇,傳奇故事數百個,潛在著豐富的旅遊資源。

3斗方禪寺

斗方禪寺,占地面積150畝,設施完整,功能齊全,初具大寺院規模。1998 年,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親筆題寫了寺名,古剎為之增色。斗方禪寺歷史悠久,史考建於公元776年,有大唐無著禪師實始開建,後經歷了各朝風雨,時有興衰,故曾更名為崇果禪院,降龍祖師廟、斗方禪寺、崇歸寺等。舊志記載,元代曾遭兵毀,明洪武年間重建,後來又於清朝隆慶、康熙、乾隆、道光時期不斷修葺,殿堂金碧輝煌,遍布山中,歷代於寺中悟道的大師也不乏其人,宋有佛印禪師、維慶法師、明代心節大師,清朝松峰和尚曾駐錫講經,聲名遠播,弟子望風而拜,可謂盛極一時。時至20世紀中葉,毀於戰亂,僅存三座古殿,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國家的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落實,斗方禪寺經浠水縣人民政府批准為宗教活動場所,當代高僧釋本煥大和尚出任斗方禪寺方丈,其高徒印靜法師率海內外弟子籌集資金2000萬元進行修復,古寺才開始勃發生機,在短時期內建成了大雄寶殿、天王殿、韋馱殿、客堂、齋堂、雲水堂、鐘鼓樓、東坡樓、牌樓、山門、僧察淨舍等基礎設施,雕刻了佛像數百尊,新辟了水榭亭閣等觀光景點數十處,還新修了進山公路,安裝了高壓輸電線路,啟動了自來水。新建金剛塔、禪堂、大悲殿、五百羅漢堂、佛教文化藝術館列為二期工程,現在大部分工程已經動工,其他工程也尚在籌建之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