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底鄉

斗底鄉

斗底鄉位於惠水縣東南部,距政府駐地40餘公里,東鄰擺榜鄉,西接擺金鎮,南與雅水鎮接鑲,北與寧旺鄉毗鄰。全鄉總面積76平方公里,轄5個行政村29個村民小組,有1401戶6187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斗底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地理位置:惠水縣東南部
  • 面積:76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經濟發展,自然環境,人文資源,所轄村屯,基層黨建,名優特產,民族風情,

基本信息

斗底鄉為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縣下轄的一個鄉,位於惠水縣東南面,東鄰擺榜鄉,西接擺金鎮,南與雅水鎮接鑲,北與寧旺鄉毗鄰。
其中:布依族人口有4825人,占78%,苗族人口有866人,占14%,漢族人口有496人,占8%。現在耕地面積5421.85畝,其中田4829.85畝,土地592畝,人均占耕地0.88畝。鄉內平均海拔1100米,年降雨量1200-1300毫米,年平均氣溫16℃,森林覆蓋率達45%。全鄉有4個一類貧困村,1個二類貧困村,屬於省級二類扶貧開發鄉。擺通油路橫穿腹地,交通較為便利,擺郎河穿越鄉境。2007年全鄉GDP完成 182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55元,20%的農村人口尚未越過溫飽線。全鄉無鄉村企業,“五小經濟”總量小,農村經濟收入主要以傳統的種養業為主,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經濟發展速度緩慢,是惠水縣人口數量最少的鄉。

經濟發展

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斗底經濟發展步伐,鄉黨委、政府立足斗底經濟發展實際,進行大膽探索和實踐,為斗底鄉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斗底鄉
(一)、全面考證斗底現有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利用。 資源開發,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源泉,合理的開發利用,能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所以,我們必須全面考證本區域內的自然資源優勢,充分挖掘出具有使用價值的人文資源、礦產資源、旅遊資源、水文資源等,並將這些資源進行整合,根據市場需求予以開發利用。在本身不具備資源開發能力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股份制、上級政府幫扶或引進項目等形式予以開發。(二)、大力發展種植業,不斷夯實農業基礎。 一是大力推廣良種良法種植,因地制宜選擇優良品種大面積種植糧食作物,擴大雜交玉米種植面積。
二是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引導農民有規模地種植脫毒洋芋、生薑、優質辣椒、花椒等經濟作物,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綠色食品和生態農業,以優勢產業作為支撐,以生態富民建設作為保障、培育壯大主導產業,不斷增加農民收入,夯實農業基礎。
(三)、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壯大農村經濟實力。 斗底是一個以傳統農業為主的小鄉,在 “養牛為耕田,養豬為過年,養禽為買油鹽”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豬、牛、羊和雞、鴨、鵝等畜牧養殖業。近年來,省州加大對一類貧困村的扶貧開發力度,我鄉斗底、黨古、白龍、旁才等村的部分村民小組也得到了受益,近500餘戶40%農村家庭分別得到二元雜交母豬和家禽扶持以及養牛補貼、瘦牛育肥補助金等扶助,已基本奠定了畜禽養殖的發展基礎。各地農副產品價格持續上漲,特別是畜禽產品價格的漲幅較大,市場需求較為廣闊,有較好的發展前景。
(四)、加大勞務輸出力度,大力發展勞務經濟。 勞務輸出,是發展農村經濟,提高廣大農民現金收入的有效手段,發展勞務經濟,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已成為共識。近年來,該鄉進城務工人員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勞務經濟在全鄉經濟構成中已占相當比重,力爭有組織、有規模的輸出950人左右,現金收入達700萬元以上。逐步由脫離貧困、解決溫飽向小康邁進。
(五)、鞏固扶貧開發成果,著力培育優勢產業。 我鄉部分一類貧困村近幾年通過上級有關單位部門的幫扶,生產生活條件已逐步得到改善,一些“造血”式的扶貧項目成功落實待顯效益,我們要緊緊抓住西部開發機遇,不斷鞏固扶貧開發成果,抓好諸如生豬養殖示範基地,花椒種植基地等項目的管理,著力培育其成為經濟效益明顯,惠及當地百姓的優勢產業。

自然環境

自然資源優勢。全鄉總耕地面積5421.85畝,其中田4829.85畝,土592畝,鄉內山環水繞,森林茂盛,資源豐富,海拔在900—1000米之間,平均降雨量為1250—1300毫米,無霜期為297天,年平均氣溫≥16℃,月平均氣溫為17.3℃,雨量充沛,氣溫高,水田連片,適宜於種植蔬菜,小麥、油菜、辣椒、生薑等。

人文資源

一是布依民族風情。黨古村六寨組是一個有著濃厚布依族風情的民俗村寨,位於擺西公路旁,距縣城34公里,有農戶43戶185人,均為布依族。該寨依山傍水而建,磨陽河與擺郎河在寨前相匯後自東向西緩緩而去,山影多倒映其間,微風輕拂,水面波光粼粼,水因山而多彩,山因水而多姿,風光秀麗無比。寨內植被豐富、鬱鬱蔥蔥,鳥語花香、空氣清新,置身其間,猶如置身於一天然氧吧中,身心舒暢。從遠處遙望村寨,有“只見樹木、不見人家”之感,民居多掩映於蒼松翠柏間。該寨不僅景色優美,而且有著豐富的人文景觀。入寨口有清朝留下的石刻古碑一塊、寨內有為躲避土匪而修建的長約50米的古城牆、有古時大戶人家唱戲搭建的戲台,特別是寨中一古建築物圍牆上、屋檐下都畫滿了壁畫,雖歷經風雨,但色彩依然鮮艷奪目,美不勝收。2006年,經縣文廣局批准,該寨被列為縣非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村寨對面有一溶洞,長約2公里,洞內水聲潺潺,各種石鐘乳、石筍奇形怪狀倒立其間,可供遊客探險,感受溶洞之美。
二是斗底村布依族洞葬群(棺材洞)。洞葬,源於古老的布依族喪葬風俗,因將棺材葬於山洞中崖壁上而得名,斗底村布依族洞葬群俗稱棺材洞,距鄉政府所在地5公里,現有洞葬棺木約15口。
這些資源優勢,通過整合資源,挖掘潛力,提高品位,著力打造以“六寨布依民族風情寨——六寨溶洞”游為中心,輔以擺郎河漂流、斗底洞葬群為主線的旅遊路線,在民俗風情、民族文化與飲食文化上下功夫,倡導“綠色旅遊”與“生態旅遊”相結合,助推鄉域經濟發展,帶民致富。

所轄村屯

(一)、斗底鄉掌滿村
掌滿村共有148戶666人,耕地面積496.83畝。
村黨支部書記:陳漢金
村委會主任:韋德光
文書:
主導產業:雜交水稻雜交玉米
(二)、斗底鄉斗底村
斗底村共有329戶1405人,耕地面積958.09畝。
村黨支部書記:肖國才
村委會主任:陳朝錦
村文書:陳國勝
主導產業:雜交水稻雜交玉米脫毒馬鈴薯
(三)、斗底鄉黨古村
黨古村共360戶1553人,耕地面積1452.1畝。
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陳浩華
村黨支部副書記:韋祖奎
村文書:陳啟華
主導產業:雜交水稻雜交玉米脫毒馬鈴薯
(四)、斗底鄉旁才村
旁才村共戶人,耕地面積1170.45畝。
村黨支部書記:羅仕雄
村委會主任:陳應榮
村文書:陳慶榮
主導產業:雜交水稻雜交玉米
(五)、斗底鄉白龍村
白龍村共338戶1549人,耕地面積紀1344.38畝。
村黨支部書記:王萬元
村委會主任:李春權
村文書:陳萬益
主導產業:雜交水稻雜交玉米

基層黨建

斗底鄉位於惠水縣的東南部,距縣城40餘公里,總面積為76平方公里,轄5個行政村,7個黨支部,基中5個村黨支部,1個教育支部和鄉機關支部,全鄉共有黨員196名。其中男黨員180名,女黨員16名。
(一)、班子建設求和諧。
班子和諧是促進黨內和諧的重要保證,建設和諧班子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建立長效機制,提升執政能力。以思想政治建設為重點,明確工作目標,努力建設“學習型、創新型、服務型、廉潔型”鄉、村兩級領導班子,提高加快發展的能力、服務民眾的能力、依法辦事的能力、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執行政策的能力。二是堅持民主集中制,提升班子凝聚力。建立健全重大問題徵求意見制度、重要情況反映通報制度,規範重大問題的決策程式,提高鄉黨委決策水平。
(二)、組織建設求創新。
緊緊圍繞“有錢辦事,有人管事,有章理事”的要求,拓寬思路,強化措施,狠抓落實,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的整體水平。一是以人為本,確保有人辦事,開展以農村政策基礎組織建設、農村幹部作風建設、廉潔從政等學習活動,不斷提升基礎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實現有人管事,有人辦事。二是狀大集體經濟實力,實現有錢辦事。積極探索農村市場發展潛力,有加工基礎和條件的,成立協會,積極從外出引進設備和技術,把各村小加工業做大做強,解決好剩餘勞動力的出路,不斷狀大集體經濟。三是制度健全、規範,實現有章理事地目的。建立健全相關工作制度,主要工作內容、工作程式統一規範,有效促進工作規範化的進程。
(三)、作風建設求轉變。
紮實開展好作風建設,著重抓好“三重”工作內容。一是重運作。每項工作按工作目標考核量化評分標準進行考核,從重結果的考評轉向結果與過程並重的進行進行考評,實現工作過程與成效相結合的考評。二是重實效。每月工作要有計畫、有安排、有小結。月底按勞取酬,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堅決反對不幹活也拿錢的作法。三是重監督。各項項工作都要有計畫、有安排、有落實、有監督。
(四)、創建活動求高效
創建活動主要抓好“三個一”。一是建好一條示範帶。各村要把紮實深入開展“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示範工程”創建活動,突出抓好公路沿線示範帶的建設。達到創建目標的村和黨員農戶,要繼續抓好鞏固提高;還未實現創建目標的,繼續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創建一批農村黨的基層組織經濟社會發展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好的示範點。二是建好一批示範基地。各村要在重點抓好示範點的基礎上,按照“雙建”(建基地、建協會)工程的要求,加大力度建設“支部+協會+遠教”示範基地示範村,真正把示範基地建成增收基地、培訓基地。要根據村的地域、民族、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等實際,在建強黨組織的基礎上,選準增收路子,實現“一村一特”、“一村一品”,實現“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確保能夠真正發揮示範帶動作用。三是創建一批黨員“雙帶”示範戶、“和諧農家”。鄉黨委要制定“雙帶”示範戶、“和諧農家”的評選標準及辦法,每年組織一次評選表彰,切實調動廣大農戶參與創建的積極性。

名優特產

五色糯米飯
斗底鄉苗族和布依族同胞喜食糯米,特別是在“三月三”和“四月八”這兩個節日,很多苗族和布依族同胞都會用楓香葉、染飯花等各種植物色素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做花糯米飯招待客人和分送給親朋好友。
布依族特色菜--“活血”
大部分布依族都善製作鹹菜、醃肉和豆豉。葷菜中,狗肉、狗灌腸為上餚。在宰豬時布依族習慣在血盆中先放一些鹽,然後與豬血一起攪動,凝固後把蔥花、佐料,加肉末下水燒湯,與豬血一起煮,稱為“活血”或“生血”,作為待客的最好菜餚。

民族風情

斗底布依風情寨
黨古村六寨組是一個有著濃厚布依族風情的民俗村寨,位於擺西公路旁,距縣城34公里,有農戶43戶185人,均為布依族。該寨依山傍水而建,磨陽河與擺郎河在寨前相匯後自東向西緩緩而去,山影多倒映其間,微風輕拂,水面波光粼粼,水因山而多彩,山因水而多姿,風光秀麗無比。寨內植被豐富、鬱鬱蔥蔥,鳥語花香、空氣清新,置身其間,猶如置身於一天然氧吧中,身心舒暢。從遠處遙望村寨,有“只見樹木、不見人家”之感,民居多掩映於蒼松翠柏間。該寨不僅景色優美,而且有著豐富的人文景觀。入寨口有清朝留下的石刻古碑一塊、寨內有為躲避土匪而修建的長約50米的古城牆、有古時大戶人家唱戲搭建的戲台,特別是寨中一古建築物圍牆上、屋檐下都畫滿了壁畫,雖歷經風雨,但色彩依然鮮艷奪目,美不勝收。2006年,經縣文廣局批准,該寨被列為縣非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斗底鄉斗底鄉
村寨對面有一溶洞,長約2公里,洞內水聲潺潺,各種石鐘乳、石筍奇形怪狀倒立其間,可供遊客探險,感受溶洞之美。
斗底村布依族洞葬群(棺材洞)
洞葬,源於古老的布依族喪葬風俗,因將棺材葬於山洞中崖壁上而得名,斗底村布依族洞葬群俗稱棺材洞,距鄉政府所在地5公里,現有洞葬棺木約15口。
這些資源優勢,通過整合資源,挖掘潛力,提高品位,著力打造以“六寨布依民族風情寨——六寨溶洞”游為中心,輔以擺郎河漂流、斗底洞葬群為主線的旅遊路線,在民俗風情、民族文化與飲食文化上下功夫,倡導“綠色旅遊”與“生態旅遊”相結合,助推鄉域經濟發展,帶民致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